食盒是古代專門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攜帶行走的長形抬盒,其材質從竹制、木質發展到琺瑯、漆器等,層層分裝,酒肆以及富貴人家常用。圖為清代的黑漆描金食盒。


古代“外賣”那些事兒
外賣,作為現代人生活中一項不可或缺的服務,其歷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從漢代市井的熟食外帶,到宋代繁華街巷的專職“閑漢”,古代外賣不僅見證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演變,更折射出社會經濟的繁榮與市井生活的煙火氣。
近來,隨著京東與美團圍繞外賣賽道展開爭奪戰,外賣產業備受熱議,外賣員也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外賣,作為現代人生活中一項不可或缺的服務,其歷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從漢代市井的熟食外帶,到宋代繁華街巷的專職“閑漢”,古代“外賣”不僅見證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演變,更折射出社會經濟的繁榮與市并生活的煙火氣。
《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在位期間,長安發生饑荒,災民眾多。王莽詢問黃門官王業城內百姓的生活狀況,王業為了證明城內并無饑荒,特意從市場上購買了一份肉羹呈給王莽,并聲稱這是普通百姓的日常飲食。這一史實表明,漢代長安城內已有商家提供現成的熟食(如肉羹),并且可以外帶。
到東漢桓帝時期,中常侍唐衡的弟弟唐玹上任時,京兆尹特意從酒館購買飯食以示討好,可見外賣已具備社交功能。但此時的“外賣”多服務于權貴階層,普通百姓極少能享受這種服務。
到了唐代,隨著市坊制度的松動和社會經濟的活躍,“外賣”服務進一步普及,并出現了“立辦”“進士團”等類似今天專業外賣服務形式的餐飲服務。當時的“立辦”指能夠迅速提供置辦酒席的服務。
《唐國史補》記載,京兆尹吳湊準備臨時設宴,但古代設宴比較繁瑣復雜,又耗費時間。于是吳湊手下的小吏利用當時“立辦”服務,帶著鍋碗飄盆前往東西兩市的酒館采買現成的菜肴,迅速置辦好可容納三五百人的宴席。
與“立辦”類似的專業服務還有“進士團”,這是專門為新科進士籌辦宴會的服務團隊。團隊成員不僅負責快速置辦宴席,還提供租住院宅、聯絡協調等全方位服務。“立辦”“進士團”也成為早期“外賣”的雛形。
后來,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空前繁榮以及社會生活日益多樣化,“外賣”服務逐漸興盛。《東京夢華錄·食店》中記錄:“都人侈縱,百端呼索,或熱或冷,或溫或整,或絕冷、精澆、臃澆之類,人人索喚不同…”這里的“索喚”就是對“外賣”的稱呼。宋代的“外賣小哥”被稱為“閑漢”,他們常常在酒樓附近徘徊,當看到有人在喝酒,就會小心地上前詢問是否需要訂餐、送餐、找人或者送信等“跑腿兒”的活兒。
宋代的餐飲文化十分發達,各種美食層出不窮,“外賣”也逐漸從達官貴人“飛入尋常百姓家”。對此,《東京夢華錄》里記載:“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菜。”由此可見,當時許多人尤其是商人,已經習慣不自己做飯,而是從市場上購買現成的食物。
有趣的是,雖然吃慣了宮中的山珍海味,但熱衷美食的宋代皇帝也是“外賣”服務的“忠實粉絲”。當時,皇帝叫“外賣”被稱為“宣索市食”或“宣喚買市”。宋高宗經常從市井叫“外賣”,使得各家酒館更加重視菜品品質,不敢茍且草率,這無形中提升了臨安餐飲的整體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生動地記錄了汴京的“外賣”場景:一家腳店門前,一名店小二身著圍裙,右手拿筷子,左手拿兩個食盒,雙眼炯炯有神,像是急著尋找送餐地點。這一形象被學者視為最早的“外賣小哥”寫照。
明清時期,“外賣”出現了新的變化:“盒子菜”流行,烤鴨、醬肘子、熏肉等熟肉制品以分層食盒配送;揚州畫舫文化催生“訂菜”服務,游客在船上即可享受岸邊商家定時送餐。
那么,在古代,“外賣”產業發展如何呢?從提供“外賣”的飯店看,可分為3個等級,一是正店,相當于現在的豪華飯店,這里一般不接小型的“外賣”訂單,只接王宮貴族宴席的生意;二是腳店,類似現在的中型飯店,也稍微親民一些,但這種店設有最低消費,也就是現在說的起送價,腳店也是古代“外賣”消費的主要組成部分;三是分榮,相當于現在的小飯館,一碗面條或是幾個炒菜都能送,價格不高,因此也深受百姓喜愛。
受限于落后的交通工具,飯菜在外送途中涼了怎么辦?為此,聰慧的古人便研制出了“黑科技”。為保持菜品的溫度,古人送“外賣”會用溫盤。它由上下兩層瓷構成,上層瓷薄,下層瓷厚,中間是空心的,使用時向盤內夾層注入熱水,堪稱古代版“保溫箱”。
還有另一種原理相同的碗,被稱為“孔明碗”,由上下兩個碗粘接而成,中間留空,外面碗底心有一圓孔相通,沸水進入夾層后,食物就會保持溫度,“完勝”現代的一次性餐盒和塑料袋。
此外,食盒是古代專門盛放食物酒菜、便于攜帶行走的長形抬盒,其材質從竹制、木質發展到琺瑯、漆器等,層層分裝,以防菜肴串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