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菲四月天,菏澤牡丹乃人間至美。倘若錯過最佳觀賞期也無妨,“帶張工筆牡丹畫回去,能看老些年嘞!”好客的山東人總會如此熱情地予以勸慰。
菏澤牡丹,不僅有花,還有畫。假如你買一張工筆牡丹畫,八成來自菏澤,再具體一些,是菏澤巨野。
這里有片藝術沃土
巨野工筆牡丹畫作為山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傳承千年工筆繪畫精髓的同時,大膽融入當代藝術理念與工藝技法,開創出獨具特色的藝術流派。畫家筆下的牡丹常以繁密的枝葉托舉著豐盈的花冠,花瓣肌理纖毫畢現,既保留了傳統工筆的嚴謹法度,又通過光影過渡與構圖創新,生動詮釋了牡丹“國色天香”的雍容風韻。
自隋代始,牡丹即在菏澤栽培,歷千年而不輟。為什么在菏澤兩區七縣中,唯獨巨野將牡丹畫成了畫,留作永久?
工筆牡丹畫能在巨野“扎根”,是因為這里有一方藝術沃土。巨野的書畫藝術可上溯到秦漢時期。據考古發現,該地區出土的陶器、玉器及漢畫像石刻等文物上留存著大量精美的裝飾圖案,其藝術表現涵蓋人物肖像、花卉紋樣、山水景觀等多種主題,所繪形象惟妙惟肖,構圖技法成熟精湛。
千百年來,巨野縣這片古老的土地還孕育了眾多的書畫名家。北宋文學家王禹偁、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清代文學家劉藻等不僅詩文名世,而且書畫兼工,聞名遐邇。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巨野名士王維翰和才女謝天香以書畫聯姻的愛情故事更是傳為書壇佳話…如此說來,在這樣一片藝術沃土上,再誕生一朵藝術新葩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世紀70年代,巨野縣將書畫藝術發展成了產業。彼時,巨野工筆彩蛋、屏風、畫扇等工藝美術品暢銷國外市場,工筆牡丹是當時的主要表現題材。巨野縣抓住機遇成立了工藝美術廠。隨著出口量越來越大,廠子里需要的畫師越來越多,于是巨野縣開始組織培訓班,大力推廣繪畫產業。培訓班培養出眾多工筆畫從業者,很多成為發展巨野工筆牡丹畫產業的中堅力量。這其中,就包括后來創辦魯西書畫院的徐鳳秋。
這里有懷揣夢想的農民
徐鳳秋本是一名農家婦女,丈夫在外務工,她在家種地帶孩子。跟周圍人一樣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但徐鳳秋看起來總是有些別樣氣質,因為她從小就懷揣著一個繪畫夢。當得知縣城里招學徒教工筆畫時,她跟家人商量后報了名。一名農家婦女放下鋤頭去學畫畫,這無疑是個轟動性的“新聞”。
“在很多人的認知里,農民種好地就行了,為什么要學畫畫?當年有許多人不理解。可我覺得,農民為什么不能有另一種掙錢的選擇呢?”徐鳳秋說。
1年后,徐鳳秋被公司招聘為畫師,成為月月定時拿工資的人。周圍人的眼光漸漸由質疑變為羨慕。徐鳳秋的工筆牡丹畫注重傳統功力與寫意繪畫相結合,強化形神兼備,逐漸形成獨特的清新恬雅、意趣雋永之風,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她的多幅作品在國內外知名藝術機構展出并收藏。徐鳳秋的故事在鄉間流傳開來,一些村民開始登門拜師,想跟著她學畫畫。
“巨野工筆畫和其他地方的農民畫、年畫不一樣,它屬于傳統國畫。一件合格的作品要經過反復打磨,一個人至少要經過半年訓練才能出師。”徐鳳秋說,只要鄉親們愿意學,她就愿意教。徐鳳秋來者不拒、分文不取,在自家的三間瓦房里開起培訓班。
2003年,徐鳳秋在當地政府和村委會支持下,在村里辦起了魯西書畫院,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給愛好繪畫的人提供了學習和就業的平臺。
如今,魯西書畫院有畫室1000平方米、展廳300平方米,擁有專業畫師和學員300余人,先后培養了6000多名書畫人才,帶動7000余人就業。
這里有美好的未來
巨野有千百位“徐鳳秋”,于是成就了今天的巨野工筆牡丹產業盛況一鎮鎮有畫院,村村有畫室。
現在,巨野縣已形成規模龐大的書畫產業集群,從事創作、銷售、裝裱等書畫產業的人員多達2萬余人,年創作繪畫作品150多萬幅,在國內外設有1000多個營銷網點,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各大畫廊、畫店銷售的純手繪工筆牡丹畫, 80% 以上出自巨野。2024年,巨野書畫產業綜合產值高達45億元。
為了讓工筆畫產業惠及更多基層農民,巨野縣構建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育體系。目前,擁有67位國家級書畫家,其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24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14人,省級書畫家180人。書畫產業從業人員中, 90% 為農民畫師。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的文化意義歷經千年演變,從早期的藥用價值升華為集富貴、忠貞、藝術美與生命力的復合意象,其承載的不僅是自然之美,更是中國人對繁榮、尊嚴與精神品格的集體追求。
巨野的藝術家們將其雍容風骨凝于筆端,以工筆重彩的細膩筆觸傳承千年文脈,在宣紙與絲絹間續寫著牡丹蓬勃綻放的時代精神與文化自信。
2025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句話:“推動巨野工筆牡丹畫等做強品牌、拓展市場。”可以預見,巨野工筆牡丹畫將借政策東風,實現全產業鏈升級,以國家級非遺技藝為內核,通過數字藝術賦能和國際化IP開發,在鄉村振興與文化出海的雙重賽道上綻放新姿,成為齊魯文化走向世界的閃亮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