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模連續數年下降的券商資管2024年終于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截至2024年12月末,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存續受托管理規模為9.17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85%,資管業務凈收入239.4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53%。
與此同時,券商資管的業務結構持續優化,主動管理規模提升。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證券公司及其資管子公司私募資管業務合計規模為6.1萬億元,同比增長3%。其中,集合業務規模2.9萬億元,同比增長11.7%,單一業務規模2.57萬億元,同比下降5.2%。
“隨著資管新規整改結束,各家券商資管轉型調整初顯成效,疊加2024年債牛行情的影響,使得整個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有所提升。”上海一家券商資管人士表示。
實際上,規模持續縮水之下,券商資管也經歷了轉型與格局重塑的重要變革階段,行業正逐步從同質化競爭向特色化、專業化方向轉型。
從產品類型上看,以主動管理為代表的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規模快速增長,券商私募資管主動管理轉型成效初顯,公募基金管理規模不斷增長,ABS、REITs等多元化產品不斷出現。
從行業格局上看,頭部機構憑借綜合實力以及全鏈條服務,不斷推動子公司設立以及公募牌照的申請,提升機構專業度。中信證券2023年成立獨立子公司中信證券資管,目前申請公募牌照仍在排隊中。
多家中小券商的資管子公司或資管業務板塊以特色化策略與創新實現突破。例如,財通資管在維穩固收基本盤的同時不斷開拓業務版圖,2024年資管業務凈收入排名行業第一。首創資管與國信資管在2024年也表現亮眼。
不過,行業也面臨一定挑戰。“券商資管的天然稟賦決定了存量產品大部分是固收,但是在當前監管環境以及低利率的趨勢下,純債類產品收益率下降。這也促使行業不斷推出創新產品,調整投資策略,尋求資產配置的突破點。”一位券商資管人士表示。
在政策導向與市場調整之下,券商資管的資產管理規模從2016年、2017年達到巔峰之后開始急劇下滑。2016年,券商資管的資產管理規模為17.4萬億元,達到了歷史最高峰,2017年依然保持在17.3萬億元的水平。但之后急轉直下,到2023年,券商資管的資產管理規模為8.8萬億元,較最高峰縮水了49%。
2024年是券商資管行業的轉折之年,資產管理規模觸底反彈至9.2萬億元,同比增長4%。
從2024年底各家券商的資管業務規模排名來看,中信證券2024年資管規模為1.54萬億元,穩居首位,遙遙領先。國泰海通證券以5884億元規模位居第二,華泰證券以微小差距位列第三,規模5563億元。中金公司、中銀證券分列第四與第五名,資管規模分別為5520億元與5063億元,中信建投規模4949億元,位列第六。上述六家券商中,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均未取得公募牌照。


財通證券以3019億元的管理規模位列第九。其資管子公司財通資管在2015年便已取得公募資格,之后其展業領域也從私募向公募市場拓展。2024年底,財通資管公募管理規模近1300億元,位居行業第四,在其總管理規模中占比較高。
從資產管理規模的增速上看,各家券商資管分化十分明顯。頭部券商中,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均實現兩位數增長,中信證券同比增長11%,華泰證券同比增長17%。而招商證券、申萬宏源、東方證券則分別出現9%、9%與8%的下滑。
中小券商中,財通證券表現出色,2024年,資產管理規模3019億元,同比增長9%,并且已連續六年實現正增長。此外,首創證券出現明顯增長。而近幾年增長較快的國信證券2024年資產管理規模出現縮水,同比減少7%。
“表現分化的原因在于資管新規整改后,行業進入主動管理階段,投研實力成為關鍵。只有具備較強投研能力的機構才能形成優勢。”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從整個行業產品類型看,2024年,單一與集合資管計劃仍在券商資管規模中占比最高,二者分別占比為35%與31%。
但是,從增長趨勢上看,集合與公募產品實現了強勢增長。公募產品同比增長幅度達到了23%,其中,貨基規模同比增長71%,非貨規模基本持平。集合產品同比增長11%,今年一季度小集合規模再創新高。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2024年末,以主動管理為代表的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規模為2.90萬億元,較上一年年末增長3025.41億元,增幅11.67%,占券商私募資管產品規模的比例由上一年同期的48.88%上升至52.97%。單一資產管理計劃的規模為2.57萬億元,較上一年年末減少1414.39億元,降幅為5.22%,占券商私募資管產品規模的比例由上一年同期的51.12%下降至47.03%。
這意味著,券商資管已基本告別傳統通道業務,轉而向投研能力驅動模式。行業的轉型已見成效并持續深化。
從產品結構上看,作為核心驅動的固收產品規模持續上漲,占比從上一年的80.48%攀升至82.75%。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期貨與衍生類產品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2024年資產管理規模止跌反彈的同時,券商資管業務的收入也終于結束了下跌。2024年,券商資管合計實現收入239億元,同比增長7%,在2022年、2023年,分別同比減少15%、17%。
在轉型這幾年,各家券商資管的特色逐漸區分。因此,收入分化也十分明顯。
2024年券商資管業績表現最為亮眼的為財通證券。2024年,財通資管實現資管業務凈收入15億元,在全行業中排名第一。
實際上,近幾年在行業表現不佳背景下,財通資管已連續三年實現正增長。2022年,財通資管收入同比增長4%,整個行業同比減少15%;2023年,財通資管同比增長4%,行業同比減少17%。從產品規模和業績判斷,其收入主要來源于固收產品,權益產品業績過去幾年則表現一般。
財通資管為財通證券的全資子公司。2014年成為獨立子公司以來,尤為重視主動管理能力,其固收產品在行業內已占據優勢,且在不斷豐富“固收多策略”產品線。其在2015年取得公募資格后,積極向公募領域拓展,實現私募與公募雙輪驅動。
到2024年底,財通資管的資產管理規模超3000億元,非貨公募管理規模超過1100億元,位列持有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機構前三。
資料顯示,財通資管執行的“主動管理+風險防控”雙核驅動戰略,強化“一主兩翼”的業務格局,積極探索特色化、多元化的發展之路。“一主兩翼”中的“一主”,包括股票、債券、FOF、指數量化、海外投資等傳統投研板塊;“兩翼”則分別是ABS、REITs等投融聯動業務,以及服務于上市公司及其股東的資本市場創新業務。
資管業務收入排在第二位的為華泰證券。2024年實現收入14.5億元,同比增長8%。東方證券以13.3億元收入位列第三,排名相較2023年下滑兩名,其資管收入同比下滑34%。
業內人士表示,在費率改革和股市反復震蕩的雙重壓力下,東證資管盈利高度承壓。2024年東證資管的主動權益、固收+基金規模年內合計縮減超200億元至949億元,較2021年高點縮減超1200億元,重新跌回2019年水平。
國泰君安資管(資管子公司尚未合并)、中信資管、中信證券(中信證券與中信資管分開核算)收入排名分列第四名至第六名,首創資管、國信資管分列第七、八名。2024年,首創資管在穩住信用債投資的基礎上,將固收+及權益業務作為新的發力點,當年實現收入8.9億元,同比增長74%。
國信資管在監管罰單影響下,規模出現下降,但是其收入卻實現了62%的增長。國信資管收入此前已連續多年實現大幅增長,2021年,成飛出任國信資管董事長之后開始推動全面主動化轉型,集合資管規模大幅增長,超越單一資管規模成為主力。2024年7月,國信證券收到深圳證監局罰單,暫停新增私募資產管理產品備案三個月。
2025年4月,成飛離開國信資管加盟東證資管。國盛證券原副總裁、國盛資管原副董事長接任,擔任國信資管總經理。成飛離開后,國信資管是否能繼續保持處罰前的良好勢頭,還有待市場觀察。
中信建投資管2024年實現收入7.3億元,行業排名第九,同比減少7%。招商證券以7.3億元的收入同比微漲3%,位列第十,較2023年下降三名。
從業績表現上來看,券商資管成為2024年最具韌性的業務板塊之一。各家券商也不斷依托自身資源稟賦打造資管板塊的競爭優勢。
頭部券商憑借自身資源稟賦與資金支持,傾向于大而全的發展路徑,而中小機構則依賴于自身的特色化投研產品線,打造特色化的差異性服務。
公募化轉型方面,競爭日益激烈。目前,廣發資管、光證資管、安信資管、國金資管等均在排隊申請中。不過,獲批進展十分緩慢。
業內人士表示,獲取公募牌照是券商資管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牌照的角逐不僅是資管能力的比拼,也是財富管理格局重構的重要因素。
部分券商已在公募化轉型中取得顯著成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盡管東證資管管理規模出現下滑,但公募管理規模仍超過1600億元,占比接近77%。中銀證券資管、財通資管緊隨其后,公募管理規模均在1300億元左右,成為重要的增長引擎。
隨著利率的走低,傳統固收投資收益率遇到挑戰。為此,各家券商也在不斷開拓ABS(資產證券化)、公募REITs、FOF等創新業務產品,積極培育特色業務以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2024年,券商資管中ABS規模為1.9萬億元,占總規模的21%。FOF產品已成為部分機構資產配置的重要工具,部分券商加速布局FOF產品線,優化大類資產配置。
與此同時,資產證券化金融創新產品不斷落地。2023年上半年,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就曾提出,研究探索發展持有型不動產ABS市場,推動公募REITs、持有型不動產ABS、Pre-REITs協調發展。以公募REITs、持有型不動產ABS為主,類REITs、商業房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為輔的多層次不動產盤活產品體系逐漸成形。
隨著投資者全球配置需求的提升,資管機構也在搶灘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業務。根據Wind(萬得)統計,目前已有至少24家券商機構獲得QDII業務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