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而言,過去十年的發展是“合作的十年”,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最后一次以行長身份出席亞投行理事會年會時如此總結。
在被《財經》記者問及如何總結作為行長的十年任期時,金立群說,無論是亞投行與各方的伙伴關系還是亞投行內部的協作,過去十年的成就是由所有參與這一進程的人一起達成的。他表示,挑戰依然存在,雖然很難預測未來會發生什么,但最重要的是亞投行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管理層和員工將遵循理事會批準的路線圖,并適應形勢的變化。
6月24日至26日,亞投行第十屆理事會年會在北京舉行。24日,亞投行理事會選舉中方候選人鄒加怡擔任亞投行下一任行長。鄒加怡將于2026年1月16日上任,任期五年。亞投行首任行長金立群的第二個五年任期將于此前一日結束。
作為中國財政部前副部長,鄒加怡在推動中國與主要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她曾擔任世界銀行集團、亞洲開發銀行、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理事或副理事,擁有廣泛而深厚的多邊合作經驗。
在金立群擔任行長的過去十年,亞投行從57個創始成員發展為全球110個成員,覆蓋世界81%的人口和全球65%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截至6月23日,亞投行為38個成員的322個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批準的融資總額超過614億美元,累計帶動超200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之中。從孟加拉國的配電系統升級到中國云南的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改擴建,從埃及鄉村的污水處理系統改造到為印尼學校架起數字橋梁,亞投行的項目既包括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傳統基礎設施,也涉及醫療、衛生、教育等社會基礎設施。
作為由中國倡議發起的國際多邊開發銀行,亞投行于2015年12月正式成立,并于2016年正式開業運營。亞投行致力于以可持續性為核心,為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提供融資。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出席亞投行第十屆理事會年會開幕式時表示,亞投行為各成員共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為全球金融治理拓展了新模式,為國際多邊合作樹立了新典范。
亞投行首席經濟學家白樂夫(Erik Berglof)指出,目前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依然非常巨大:地球上還有7億人用不上電,23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35億人缺乏適當的衛生設施;現有的基礎設施還需與氣候兼容,適應氣候與自然的變化。在2030年前仍需要每年1.5萬億美元的投入,甚至更高。
白樂夫對《財經》表示,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政策的不確定性,而這將對基礎設施投資產生不利影響,因為基礎設施的投資通常需要很長的時間跨度,不確定性越大,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在做出投資決定時就會變得猶豫,尤其私營部門。為了填補基礎設施融資缺口,亞投行計劃在2030年前再部署750億美元。
6月23日,經董事會批準,亞投行通過了中期發展戰略(2021-2030)的更新版。根據更新后的戰略計劃,亞投行將在2030年將年度融資目標翻倍,達170億美元,實現對主權和非主權客戶的均衡支持,并進一步動員私營資本;最大化氣候融資影響力,計劃每年將50%以上的獨立融資用于氣候相關投資,整個戰略期內的氣候融資總額超過500億美元;加強區域合作與互聯互通,到2030年將25%至30%的融資用于跨境互聯互通項目;擴大發展效益,支持成員實現其發展目標,例如減排、性別平等及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亞投行在2020年發布的中期發展戰略將綠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區域合作、科技賦能的基礎設施、動員私營資本列為四大業務優先方向。當時設定的目標之一是到2025年實現氣候融資占批準融資總額50%。這一預期已經于2022年提前實現,并已連續三年超過。
由于五年前提出的部分指標已經提前超額完成,亞投行在最新通過的更新戰略中確立了更有雄心的藍圖。對于亞投行要在2030年實現年度融資額達到170億美元的目標,金立群表示,考慮到亞投行過去十年的增長方式,實現這一目標不存在困難。
隨著亞投行進入第二個十年,金立群指出,亞投行將繼續關注互聯互通、可再生能源,致力于應對氣候變化、動員私人資本等。他表示,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繼續演變,會有新的挑戰出現,需要以靈活的方式使銀行適應變化的情況。
金立群強調,改善成員之間的互聯互通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互聯互通可以在這些國家推動自由貿易和跨境投資,實現高水平發展的經濟,而這在缺乏互聯互通的條件下很難做到。
6月25日,中國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出席亞投行理事會年會期間表示,亞投行在2020年首次明確將“互聯互通與區域合作”作為戰略重點,是多邊開發銀行中的一個亮點,逐步成為亞投行新的比較優勢。目前,亞投行已經執行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互聯互通項目。比如,在老撾-越南跨境風電項目中,老撾境內的風電輸送到越南,成為跨境綠電貿易的創新范例。
作為二戰后第一家由發展中國家倡議成立、由非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組織,亞投行為全球多邊開發金融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從成立之初,亞投行就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密切合作。
亞投行在本屆理事會年會期間發布的伙伴關系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在亞投行投資的303個項目中,131個是與其他多邊開發銀行聯合融資。“這些合作關系體現了共同的優先事項和長期的機構協調。它們通過提供更大規模的資源池、更廣泛的覆蓋范圍、更優的發展成果以及更高效的風險緩解方式,使客戶受益,同時避免了重復投入。”報告指出。
在談及與其他多邊開發銀行的合作時,金立群表示:“我們不能僅憑一己之力來完成這些復雜的任務。”亞投行在成立后先與世行、亞行等機構展開合作,隨后拓展到其他國際金融機構、雙邊和多邊的開發伙伴,以及私營部門。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副行長曼努埃拉·菲羅對《財經》表示,從亞投行建立之初,世行就與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未來世行與亞投行的合作將會涉及動員更多私營資本。她特別提及世行與亞投行、亞行聯合在印尼支持的一個衛生項目,為當地婦女和兒童提供更好的診斷與治療服務。
亞投行發布的上述報告顯示,亞投行與世行已聯合融資56個項目,總金額達136億美元。在世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IFC)主導的九個項目里,亞投行參與聯合融資,已批準資金8.5億美元。亞投行還投資于IFC的亞洲新興市場基金。通過聯合融資項目,亞投行與世界銀行正在縮小基礎設施差距、推動可持續發展——從印尼的醫療體系現代化,到土耳其的污水處理提升,再到埃及的農村衛生設施改善。
亞投行也與同樣致力于亞洲發展的亞洲開發銀行合作,內容涵蓋聯合融資、政策協作、聯合研究、知識轉移和技術援助。雙方已聯合融資67個項目,其中亞投行提供了163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兩家機構形成優勢互補,亞行具備深厚的區域專業知識和長期建立的合作關系,亞投行則擁有精簡的運營模式、靈活的執行能力以及量身定制的融資方案。雙方已在交通、能源、水資源和城市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了多個聯合項目,支持具有氣候韌性的可持續發展。
亞投行在成立時確定的非常駐董事制度借鑒了歐洲投資銀行的做法。歐洲投資銀行亞太地區負責人埃德瓦爾達斯·布姆斯泰納斯對《財經》表示,歐洲投資銀行與亞投行將在近期更新此前簽署的合作框架文件。亞投行在早期投資的項目中就與歐洲投資銀行合作,比如在2017年共同為印度班加羅爾地鐵提供資金。布姆斯泰納斯表示,正是基于過往積極的合作關系,歐洲投資銀行將與亞投行續簽合作框架協議。
截至2024年底,亞投行已批準105個私營資本動員項目,占2016年以來獲批項目總量的44.9%。亞投行的目標為到2030年私營部門融資項目占比達50%或以上。
在本屆亞投行理事會年會期間,總部位于新加坡的全球資產管理及運營商吉寶(Keppel)與亞投行簽署一項合作協議,通過基金管理和投資平臺,將為亞太地區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籌集15億美元。合作將充分發揮吉寶在大型基礎設施資產開發與管理方面的豐富經驗,以及亞投行通過債務和股權融資工具提供長期資本的能力,重點領域包括可再生能源、電力輸配、數字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和城市服務等。
通過與吉寶等私營部門伙伴合作,亞投行將繼續借助私營部門的專業能力和投資力量,推動具有氣候韌性、包容性經濟和長期區域發展的可持續解決方案。吉寶首席執行官陳華美對《財經》表示,與亞投行的合作很有意義,作為多邊開發銀行,亞投行提供的不僅是信譽,還有它對項目所在國的了解,這對私營部門很有幫助,將有助于降低風險。
風險與回報是私營部門在做出投資決定時考慮的主要因素,新加坡基金管理公司Seraya管理合伙人兼首席投資官陳其頌對《財經》表示,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都希望建設離岸風電項目,但由于風險較高,不是每個投資者都有興趣。亞投行于2023年投資了Seraya旗下專注于下一代基礎設施的基金。陳其頌表示,亞投行的加入將有助于緩解項目風險,尤其亞投行作為一家來自亞洲的多邊開發銀行更熟悉當地情況。
在白樂夫看來,私營部門帶來的不僅是資金,還有創新能力;多邊開發銀行則可以幫助私營部門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我們能否創造合適的條件,讓私營部門感到安全,從而投資于基礎設施項目。”
金立群也對《財經》表示,對于私人資本的動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幫助它們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比如在推廣可再生能源方面,一些國家的監管環境不是很便利,因此需要找到最好的政策貸款,將來自私營部門的投資者包括在內。“我們所做的,不是簡單地為任何特定項目與私營公司合作,而是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這對動員私人資本將是非常有效的。”金立群說。
在非洲管理多個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英國資產管理公司Gemcorp正在尋求與亞投行建立合作。Gemcorp首席財務官尤里·拜多烏科夫對《財經》表示,亞投行不僅是彌合不同國家基礎設施差距的橋梁,也在支持和動員私人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項目,幫助建立公私合營伙伴關系,并在這些項目中展開其他形式的創新融資。
拜多烏科夫坦言,在非洲的項目中引入資本是有挑戰的,因為外界存在諸多對于非洲的誤解。但事實上由于非洲項目在風險管理面臨更高的門檻,項目的違約率甚至低于許多發達國家。
北非第一大商業銀行摩洛哥阿提佳瑞瓦法銀行駐華首席代表及亞非區全球負責人比提薩姆·達庫尼(Btissam Dakkouni)也對《財經》表示,融資是非洲發展基礎設施的主要挑戰。這是為何她所在的金融機構與中國的銀行和多邊機構合作,希望創新更多的金融模式來支持非洲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