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是在一線辦案,還是進行業務研究,她都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工作熱情和堅韌不拔的鉆研精神,不負熱愛,勇毅前行。
《檢察風云》:能分享一下您是如何走上法律之路的嗎?
胡巧絨:廿載光陰流轉,回望來時路,感慨萬千。2003年,我在浙江大學法學院本科畢業,自西子湖畔揚帆啟程,攜著對訴訟法學的熾熱向往,負笈北上,踏入中國政法大學的學術殿堂,追光前行。
幾年后,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檢察院正需要民事訴訟法學專業人才,我認定這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寶貴機會。不過,人生的劇本或許另有深意,當檢徽佩于胸前,我與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結下一段緣分。守護“少年的你”的那些年中,我更加深切感受到,法律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溫度的守護——這貫穿我的職業生涯——不管是哪一項工作,都要求我們用心、用情、用功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高質效辦好群眾身邊的每一個案件。
在工作之余,我并未放棄對學術的追尋,萌生出在職攻讀法學博士學位的想法——叩響了復旦大學的校門。青燈黃卷就這樣與火熱的司法實踐交織,此后數載,我被調到區院的研究室、司改辦等部門工作,探尋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也淬煉出兼具洞見與擔當的專業品格。
從青澀學子到資深檢察官,時光流轉,根據組織安排,2015年,我來到區院的民事行政檢察部門,一開始的工作主要圍繞民事訴訟監督展開。青春時代法大校園里悄然掉落頭頂的一片銀杏葉,就這樣,將它的金黃色彩寫進了歲月篇章中。
《檢察風云》:對于現在的您而言——行政檢察官——是“最基本的身份”。當年進入民行部門后,工作重心是怎樣逐漸轉向行政檢察的呢?
胡巧絨:直至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基本格局確立,檢察機關全面履行各項法律監督職責,行政檢察工作逐漸進入發展快車道。我有幸見證了這一歷程,自己的工作重心也逐漸轉向行政檢察,并持續深耕、沉淀。
當時最高人民檢察院行政檢察廳從全國部分省份抽調骨干開發行政檢察業務的課程,我也有幸參與其中。
我認為行政檢察相關業務跟其他檢察業務最大的區別在于它一體促進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通過對法院行政訴訟活動的監督,促進公正司法;通過對行政行為的監督,服務法治政府建設;通過開展行政爭議的實質性化解工作,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和穩定。
《檢察風云》:在法律的“追光之路”上探索前行,既要有對初心的堅守,也要有對極致的追求。行政檢察工作如何做到“求極致”?
胡巧絨:在行政檢察工作中追求極致,不僅要辦好個案,更要善于挖掘個案背后深層次的問題,由點及面,推動一類問題的解決。
當年辦理一起行政處罰非訴執行監督案件時,區院的團隊發現:被執行人許某在法院作出準予執行裁定之前已經履行了行政決定。然而,由于未獲知許某的履行情況,法院對許某采取了強制執行措施,導致了重復執行。經審查分析,團隊認為,這有可能不是個案現象,案件反映出溝通反饋機制可能存在漏洞。為此,團隊梳理了幾年來發生的300余件同類案件,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分別向法院和有關行政機關制發類案檢察建議,建議法院加強對被執行人履行情況的審查;建議行政機關做好與行政處罰款代繳銀行之間的信息溝通,及時向法院反饋行政決定履行情況。該類案因辦理效果良好,入選相關典型案例,為上海檢察機關開展同類問題的監督工作提供了可參考、可借鑒的方案。
《檢察風云》:追求極致是一種使命和擔當,心中所懷的是“國之大者”“城之要者”“民之切者”。行政檢察工作如何服務社會與國家發展,能否結合相關經歷談一談?
胡巧絨:以土地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工作為例,近年來,圍繞最高人民檢察院部署開展的土地執法查處領域行政非訴執行監督專項活動,各地檢察機關重點推進土地領域行政非訴執行監督案件的辦理,堅決遏制土地違法行為,支持行政機關土地執法,切實守住耕地紅線。
在土地資源保護領域,寶山區人民檢察院主動加強與寶山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協作配合,共同簽訂《國土資源領域行政執法與行政檢察的協作機制》。經過系統梳理后,向相關行政部門發送《國土資源領域行政非訴執行執法風險點》,還與行政機關的執法人員一起培訓,共同提升辦案能力。
此外,在環境保護領域,寶山區人民檢察院與區生態環境局簽訂《生態環境領域行政執法與行政檢察協作機制》。當時我所在的團隊起草了《環保領域行政非訴執行工作規范》,并依托區行政爭議化解平臺,成功辦結相關案件。
《檢察風云》:一直以來,您都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踐行者。請問如何在實踐中深刻把握理論內涵,在理論研究中牢牢抓住實踐價值?
胡巧絨:要在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中,根據行政檢察的獨特性,探尋其自身發展的成長點……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參與《人民檢察院行政訴訟監督規則》修改、起草工作的過程。彼時我研讀了大量與行政檢察相關的專著和論文,向全國行政檢察業務領域專家請教學習,這對參與編寫行政訴訟監督規則的釋義和行政檢察法律文書寫作都有很大的助益。我還參加過“2.0行政檢察子系統”研發、土地領域行政非訴執行監督專班等工作,這些寶貴的工作經歷,使我對新時代行政檢察工作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我是個凡事都喜歡去鉆研的人,而且就算再忙也放不下筆,希望能夠將思考轉化為一篇篇業務文章。目前在《中國檢察官》《檢察日報》《人民檢察》等公開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參與國家級或省部級課題10余項。
《檢察風云》:您曾多次受邀赴相關檢察院開展行政檢察監督業務培訓。在不少同仁眼里,您是傾囊相授的“胡老師”。能否介紹下在課程研發、業務教學方面的經歷呢?
胡巧絨:這些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市人民檢察院非常重視行政檢察的業務培訓和隊伍建設。根據安排,我參加了最高人民檢察院行政檢察廳師資庫建設工作,參與“人民檢察院行政訴訟監督案件的受理、審查和監督”的課程研發,結合行政訴訟監督規則,圍繞行政訴訟監督案件的受理、審查和監督這一主題,深入分析監督規則的條款,認真梳理民事訴訟監督規則和行政訴訟監督規則的區別,形成了2萬余字的講稿,并代表上海師資團隊先后赴西藏、河南、山西等地,為全國行政檢察干警授課。
當然,作為上海檢察機關的兼職教師,每年都會為本地的同行培訓授課。特別是參加第一屆全國檢察機關行政檢察業務競賽并獲“全國行政檢察業務標兵”稱號后,我將參賽心得體會分享給年輕的檢察人員。如果確實能給大家帶去收獲和感悟,那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