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也是民營經濟組織發展最硬核的底氣、最堅實的后盾。民營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壯大離不開良法善治。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2025年4月30日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文中簡稱“民營經濟促進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民營經濟促進法將為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民營經濟促進法在我國民營經濟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創下了多個“第一次”的立法紀錄:第一次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第一次明確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確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除了上述涉及重大原則方針政策和相對宏觀的“第一次”外,民營經濟促進法還在具體實施層面,頗具創新性地確立了諸多針對性強的“第一次”,給足了民營經濟發展的“底子”:第一次將“支持有能力的民營經濟組織牽頭承擔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寫入法律;第一次將不得簽訂所謂“背靠背”條款寫入法律,亦即“大型企業向中小民營經濟組織采購貨物、工程、服務等,應當合理約定付款期限并及時支付賬款,不得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為向中小民營經濟組織支付賬款的條件”。
民營經濟組織是我國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是創造就業、創新科技、增加財稅、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國登記在冊的經營主體已達1.89億戶,其中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
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讓民營經濟有了長效的“法治定心丸”。從長遠看,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意義在于構建“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長效機制,推動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標志著民營經濟從“政策支持”邁入“法治護航”的新階段。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優化,需要從短期化、地方化的“政策優惠”升級到法律層面的“規則統一”。隨著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營商環境優化將規則統一到法律層面,有望真正實現“全國一盤棋”。
“平等”這個高頻詞是貫穿民營經濟促進法全篇的核心理念,“平等保護”是民營經濟促進法確立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法律原則。民營經濟促進法既是促進法也是保障法。其強調堅持平等對待、公平競爭、同等保護、共同發展的原則。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依法保障民營經濟組織與其他各類經濟組織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市場機會和發展權利。在整部法律中,關于“平等、公平、同等”的表述總共有26處,將平等原則貫穿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
民營經濟促進法在法律地位、市場準入條件、市場監管規則、市場退出機制和合法財產權益保護等諸多方面體現了平等要求,以營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
民營經濟促進法第二章專章規定了“公平競爭”的內容,對平等進入、平等使用各類生產要素和公共服務資源等作出明確要求。第十一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制定涉及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活動的政策措施應當經過公平競爭審查,并定期評估,及時清理、廢除含有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內容的政策措施,保障民營經濟組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第十三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依照法定權限,在制定、實施政府資金安排、土地供應、排污指標、公共數據開放、資質許可、標準制定、項目申報、職稱評定、評優評先、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時,平等對待民營經濟組織。
民營經濟促進法還對執法、司法等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同時,該法專門設置了“權益保護”一章,進一步強化對行政執法的監督,有利于提升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的安全感。
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過程堪稱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立法典范。民營經濟促進法廣泛征求意見的做法,確保了人民在立法過程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廣泛參與性。在這一過程中,包括廣大民營經濟組織經營者在內的人民的聲音被充分聽取和尊重,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協商性和決策性。
在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過程中,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通過門戶網站等渠道全文公布了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廣泛征求意見。有關部門多次召開座談會聽取民營經濟組織代表、專家學者等的意見建議,與中央有關單位專題研究、深入論證,數易其稿。形成初稿后,聽取了21家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單位意見,修改完善后又送53家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單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征求意見。工作專班對各方面提出的近千條意見逐條認真研究、吸收采納,再行組織專家論證,與各有關方面反復溝通協調,修改形成草案征求意見稿。2024年10月10日至11月8日,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公開征求意見結束后,對社會各界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歸集整理,會同有關方面認真研究、吸納完善修改后形成了草案。
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過程充分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及對其的生動實踐。這確保了法律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時為法律實施奠定了群眾基礎和創造了有利條件。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實施關鍵在于落實落地落細,特別要重視解決法律“最后一公里”落地的相關問題。將法律條文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真正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實實在在的法治保障。
就民營經濟促進法而言,法律的順利實施能夠向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傳遞出明確信號,即:國家堅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從而提振其信心,激發其創新活力。法律的落實將有助于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使民營經濟能夠在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中健康發展。
在民營經濟促進法出臺后,有關部門還有必要跟進“立改廢釋纂”等配套舉措。盡快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法規規章及實施細則,全面構建民營經濟友好型的規范體系,確保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有效實施。例如,該法所規定的平等對待原則需要靠具體的政策予以落實,對公共資源的平等利用需要相關的法律予以保障,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合法權益的保障需要相關司法解釋作出細化規定。
新法的實施,普法應當跟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普法宣傳也是確保法律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加大對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宣傳力度,加強對民營經濟組織的培訓和教育,引導其依法經營、合法維權。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提高其法律素養和執法水平。引導執法人員把切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貫穿于行政和刑事執法全過程。處理好辦案與民營經濟組織正常生產經營的關系。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