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網名為“抒情的森林”的讀書博主,最近火了。從2024年11月開始,他在社交平臺上曬出一些書籍內容的對比圖,人們能夠清晰地看出,在一些作家的著作中,不少段落與其他作品中的內容“高度重合”,有些內容甚至是原字原句地照搬。被他找出問題的作者中,有熱度很高的童書作家,也有純文學領域的熱門新秀,更有聲名顯赫的暢銷作家和資深作家。
他首先在熱門童書作家常怡“故宮里的大怪獸”系列作品中,發現了大量來自安房直子、星新一、葉廣芩等人作品的內容。后來,他又在作家蔣方舟的《東京一年》中,發現了和作家加繆、閻連科、納博科夫等人的作品、談話中一模一樣的詞句,也在備受矚目的文學新秀焦典的小說《木蘭舟》中,發現了和作家、導演萬瑪才旦小說里一模一樣的句子。最夸張的是,他發現,作家李鳳群不但在長篇小說中多次照搬名家詞句,還在《非城市愛情》這本書的自序里,原封不動地照搬了余華小說集《我膽小如鼠》自序中的一句感悟。此外,兒童文學作家伍劍,作家孫頻、李為民、徐衎等人的作品也被他指出了問題。
經過半年的發酵和媒體的報道,2025年6月底,“抒情的森林”發布的帖子熱度提升,事件也得到了個別作家的回應,有人誠懇致歉,也有人質疑他的“查重”是否合理。一些網友也開始加入“鑒定抄襲”的行列,紛紛把類似的證據曬到網上。不過,在熱鬧的討論之外,更多的出版社、文學期刊和作家還是選擇沉默以對。
實際上,隨著時間推移,關于這些知名作家是否抄襲他人作品的討論,已經延展出了對作家自律、寫作倫理等一系列更深層次問題的探討。正如“抒情的森林”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提到的那樣,他想通過“鑒抄”表達的,不僅僅是對作家們照搬他人文字的驚訝和憤怒,還有關于文藝作品原創性、作品質量的一些思考。
“鑒抄”始于“抒情的森林”的一次無心之舉。他生活在福建,曾經從事趨勢研究方面的工作,從小愛看書,閱讀量也很大。2024年11月,他準備在社交網站上做讀書博主。在給小朋友講故事時,他發現了一套許多小學生愛看的熱門童書——“故宮里的大怪獸”。出于好奇,他開始研究這套獲獎無數的系列童話。后來他意識到,很多詞句都是照搬或“借鑒”自他從小喜歡的日本童話作家安房直子的作品。
“抒情的森林”覺得不能對這件事坐視不管。他找出了“故宮里的大怪獸”系列中與其他作品雷同、相似的地方,做成“一對一”的對比圖,以此為話題,連續發布了一個多月的帖子。很快,帖子引起了部分女性讀者,特別是“寶媽”們的關注,但沒能被更多的家長知道,也沒有引發更大的熱度。他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感到“無力”,就暫停了對帖子的更新。
后來,“鑒抄”無意之中擴展到了文學寫作領域。有一次,“抒情的森林”買了青年作家蔣方舟的一本書評集《主人公》。讀書過程中,他感到,文中有些東西好像并不是屬于作者本身的。好奇之下,他買了蔣方舟的其他作品,借助查重軟件的幫助,很快發現了其中“摘抄”“重合”的部分。后來他想到,蔣方舟是她的媽媽、作家尚愛蘭培養出的作者,就又開始看尚愛蘭的作品。有意思的是,他在對尚愛蘭的作品進行查重時,查重結果里又出現了作家李鳳群的文字。也就是說,從時間順序判斷,是李鳳群抄了一段尚愛蘭作品中的文字。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地查下去,“抒情的森林”查到了七八位知名作家作品中的問題,并放到了網上供網友鑒別。
如今回想整件事,“抒情的森林”還是覺得詫異。在他看來,大型出版機構、文學雜志應該比他個人具備更好的檢索條件,也應該能及早查出作品的問題。但結果卻并非如此。
事件發生后,很多網友也和“抒情的森林”一同發出了疑問。他們不明白:這樣對他人文章詞句的照搬,難道還不是確鑿無疑的抄襲,不應該被告上法庭嗎?但實際上,在法律上指控一篇作品抄襲,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目前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中,把“剽竊他人作品”定義為侵權,要求侵權方承擔賠償、道歉等民事責任。而在很多實際案例中,證明一篇作品是“剽竊”,需要從作品發表時間先后,作品的形式、情節和人物等核心要素是否相似等角度,綜合考慮再作判斷。而目前,被網友們發現的、有問題的作品,大部分還是在照搬他人的詞句,不一定每部都涉及核心內容的問題,也因此很難證明是板上釘釘的“剽竊”。
不過,對于這樣的照搬照抄是否屬于侵權,法律中還是有著明確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四條指出,在“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等十幾種情況下,作者可以適當引用他人作品,并不需要經過原作者允許,也不用付費。但在這些情況下,作者也必須“指明作者姓名或者名稱、作品名稱,并且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這樣的侵權行為可以被定義,卻依然難以追責。一些作家在照搬他人的語句時,似乎也有意無意地利用了出版圈的信息差,去逃避原作者的追責。他們習慣照搬、借鑒的對象中,很大一部分是外國作家和已過世的作家,甚至也有作品已經進入公版領域的、去世多年的作家。
“抒情的森林”在“查重”中發現,福樓拜、馬爾克斯、張賢亮和李劼人這幾位已過世的作家,被人“借鑒”作品的概率相當高。如果被“借鑒”的大部分是這類作家,那么,即使其中某些過世作家的后代還握有作品的版權,也很可能因為現實中的障礙,或者根本不知道這些侵權行為,而難以維權。
對于現實中的維權難,博主“抒情的森林”有自己的看法。他并未研究過相關的法律規定,在他看來,一位作者一定會以與別人的文字相似為恥,也應該對“抄襲”“剽竊”有天然的共識。“不需要我來告訴他們什么叫抄襲。”他說。這也是他不斷制作對照圖、發帖,把問題揭示出來的原因。“只要認識漢字的人就能看得懂我在說什么。”
在法律上認定文學作品的抄襲行為,并不容易。但這些年,文壇還是有兩件原作者維權成功的“公案”,因為當事人的知名度極高而被大眾熟知,這兩個案子就是“郭敬明案”和“于正案”。
2006年5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認定郭敬明的小說《夢里花落知多少》對莊羽的《圈里圈外》整體上構成抄襲,要求郭敬明和出版方賠償、道歉、停止銷售。在此案的一審判決中,法院認定,《夢里花落知多少》在12個主要情節上均與《圈里圈外》中相應的情節相同或相似。而2014年,著名作家瓊瑤曾狀告編劇于正,稱于正創作的電視劇本《宮鎖連城》幾乎完整套用了她的小說、劇本《梅花烙》,侵犯她對自己作品的改編權和攝制權。對此,瓊瑤方面也列舉出了兩部作品中大量情節、人物關系的相似性,作為證據。最終,這一案件也以電視劇停止傳播,侵權方道歉和賠償的結果告終。
另外,還有一些沒涉及訴訟的“抄襲”事件,也曾在媒體上被曝光和揭露。1997年,作家葉蔚林的小說《秋夜難忘》被人舉報“抄襲”了作家尹世林的作品《遍地螢火》。葉蔚林無法否認,主動承認自己“套用”了對方的小說,公開道歉并退還了稿酬。類似的事情,在已過世的畫家、作家木心身上同樣被發現過。2014年,南京大學碩士生盧虹貝發表了一篇論文,文中舉出大量案例,證明木心的很多作品都是對他人作品較小程度的“重新改寫”,其中有不少作品甚至涉嫌“抄襲”。到了2022年,盧虹貝的文章重新獲得關注,因為這篇文章的詳細考證,人們才知道,大名鼎鼎的木心作品中確實存在不少問題。這兩個事件并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但對作家的聲譽都有著不小的打擊。
無論在什么時代,無論法律是否能夠懲罰那些照搬他人文字的行為,作家們公開出版的文字,遲早還是會經歷審視和考驗。而在檢索手段日益進步的今天,“鑒抄”變得更容易,因此在未來,也可能會有更多的作家和作品,因為涉嫌“抄襲”而被揭露。正如掀起這場風暴的博主“抒情的森林”所說的那樣,他并沒有對“鑒抄”做任何計劃,但他感覺在未來,“素材”應該還是源源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