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技術革命最終都會沉淀為新的傳統。
——讀奧登《染匠之手》有感
從電腦、論壇跟帖、博客、微博到手機、微信、短視頻、帶貨直播以及AI,我從來沒有為我們的詩歌創作感到過焦慮,只是更為深切地感受到媒介、手段、平臺給詩歌生態所帶來的巨變。甚至,這些媒介還整體提高了詩歌寫作水準和大眾閱讀水平,當然詩歌的曝光度和評罵熱度也隨之提升。
一
2025年,以DeepSeek為代表的更新迭代的算法天幕突然拉開,真正意義上的硅基詩人宣告誕生。
不可避免地,每個人都淪為了激進的屏幕化、數字化和擬像化時代的偶然性碎片,計算機焦慮與手機依賴同時存在。我們不知不覺地發現后工業時代的“機器與文學\"話題已經轉化、深化為“人工智能美學\"和“機器進化論”,大數據機器通過算法邏輯正在進行電子化的“類文本\"文學生產和風格化練習,不斷升級的“類文本”已經大批量出現。甚至,在文學藝術界,數字化媒介和AI技術、機器語言正在成為新一輪的\"體制話語\"和\"主流詩學”,AI技術已然成為新世界的主導精神和宏大敘事。具有驚奇效果的人工智能邏輯正在改變人與環境、人與人、人與機器、人與語言、人與寫作之間的固有倫理關系或契約精神,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所指出的“數字化生存”已經成為普遍事實,人類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世界觀以及行業樣態、社會現實結構也正在發生巨變。
DeepSeek在2025年引發的不是大眾圍觀,而是引發了各個行業以及文學藝術的劇烈動蕩或挑戰性的變革,甚至直接改寫了業態內核與生態規則,進而引起了一些行業以及從業人員的恐慌甚至排斥。目前,我們看到一些行業已經受到了最為現實的挑戰,比如DeepSeek就一些病例給出了非常專業的診治方案。這也許只是冰山一角,將來肯定有很多相關的行業、職業以及從業人員將會被AI所取代。按照預測,整個社會金字塔結構將只有頂端的 2% 的人類不會被AI取代,而AI模型強大的算法、升級迭代的速度、覆蓋生活的程度將是任何個體的人都無法與之競爭的。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沖預言基于大數據和復雜算法的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而統治世界。
無論是樂觀主義者還是悲觀主義者,他們都被卷入人工智能革命的新浪潮之中了。DeepSeek對詩歌以及文學的整體格局和生態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已經成了新大眾文藝的主角。與此相應,無論是生產方式、創作主體還是傳播的對象、渠道、方式、范圍都時時發生變化。在當年的海德格爾看來,詩歌作為人類存在的“詩意棲居”,是與技術、工具對立而言的,而我們今天看到的事實則是技術和機器不僅改變著人類生活,也在影響著文學場域。卡爾維諾曾在《命運交叉的城堡》中用塔羅牌創造出一個生產故事的機器,盡管知識分子一直對“機器\"\"工業\"\"技術\"有著近乎天然的排斥心理,但是我們不得不注意到的一個事實是,“文學”無論是從內涵還是外延來看,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動。
對于此前以微軟“小冰”為代表的AI生成的詩歌文本,刊物和專業編輯并沒有感到過多的焦慮和原創判斷的危機。但是隨著DeepSeek的出現,AI對詩歌以及其他文學樣式的影響已然不容回避。除了傳統紙媒之外,互聯網以及新媒體的文學平臺也受到了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文本的影響甚至沖擊。
人們甚至通過AI評選出近30年中國新詩十大詩人—北島、海子、歐陽江河、舒婷、西川、于堅、翟永明、顧城、楊煉、多多,這標志著詩歌史敘述的主導權也將發生變化。而DeepSeek銳評詩歌圈更是揭開了當下人類詩歌的諸多癥狀和弊端,比如精英圈地運動使得詩歌淪為加密電報、語言失血癥導致了暴力能指的狂歡、現實感真空導致懸浮的抒情主體、流量時代使得詩性異化等。
如果我們將文學尤其是詩歌看作是不受限制的開放化系統,意識到文學是由一個個具體的而且極不穩定、面貌各異的文本構成的,我們就沒有必要和理由來對“智能化詩歌\"予以屏蔽、敵視甚至抨擊。當然,反過來看,面對任何一個新興的事物以及其所引發的爭論,“正反\"雙方的任何一方持有言之鑿鑿、真理在握、正義在手的論調都是可疑的,因為他們沒有給任何其他的聲音提供余地和縫隙。在任何時代,面對文藝和文學問題,我們都不允許決斷論和一元論的重新上演。
二
平心而論,當你作為用戶或“顧客\"給DeepSeek設定的寫作方向和要求越具體,其生成的詩歌“產品”或給出的答案也就越完善,尤其它在模仿某些著名詩人方面的表現已經令人驚嘆,盡管在邏輯、構架、修辭、意象等方面仍存在明顯的機器思維。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一個用戶讓DeepSeek模仿臧棣詩歌風格寫五首“科幻詩”每首限定在十行之內)的深度思考、算法邏輯以及推演過程。
DeepSeek深度思考的過程:將臧棣的詩歌風格歸納為意象豐富、語言凝練,常常通過自然景物與抽象思維的結合營造出深邃的意境,擅長將日常事物賦予哲學或隱喻的意義,比如他常用的“入門\"“協會\"“簡史\"等標題。在詩歌的結構上,臧棣的詩往往短小精悍,但充滿跳躍性的思維。結合“科幻”,可以涵蓋時間旅行、外星生命、人工智能、宇宙孤獨等常見主題,但是要避免過于技術化的詞匯,轉而用詩意的比喻,同時加入與科技元素形成對比的自然意象。此外,還要注意語言的凝練和結構感,每行不宜過長,適當換行以營造節奏,在整體風格統一的前提下要確保每首詩有獨特的視角和意象。
顯然,大機器算法已經對臧棣的詩歌風格有了基本 的甚至較為專業化的了解與總結,而涵蓋了意象、語言、 隱喻、意境、詞語、結構、節奏、思維、視角的詩歌認知也 較為全面。
DeepSeek模仿臧棣風格,生成了五首科幻詩—《星際拓荒入門》《黃昏的算法協會》《外星標本學簡史》《重力井觀察手記》《量子洄游指南》,而“星際”“星圖”“飛船\"\"氧氣表盤\"\"孢子\"\"銀河系”\"真空\"\"導航儀\"“冬眠艙”“蟲洞”\"算法\"\"二進制\"\"夸克\"\"數據庫\"\"莫比烏斯環\"\"電磁波\"\"摩爾斯電碼\"\"硅基生命\"\"重力井\"“牛頓\"\"相對論\"\"量子\"“熵\"\"平行宇宙\"\"克萊因瓶\"等這些與科幻、航空、物理有關的專業詞語,已經超出了一般詩人的認知范疇。當然,如此高密度的專業詞語的使用已經嚴重削弱了詩性生成的空間,不知不覺已經成為了科技化的說教,詩行、隱喻以及思維的轉換也很生硬,生成的文本與其深度思考的過程之間充滿了諸多的齟、矛盾之處。質言之,機器語言的痕跡仍然是明顯的。
我們一起感受下《黃昏的算法協會》。
雨滴在玻璃上結痂時
人工智能學會了嘆息
它用二進制腌制晚霞的咸度
而數據庫里沉睡的夸克
突然集體跳起華爾茲
我們被投影在第四面墻外
目睹自己的影子
正用莫比烏斯環
丈量上帝廢棄的草稿紙
臧棣對此做出了回應,他在微信朋友圈說了這樣一段話:“前日有朋友轉來一個黑粉聒叫,臧棣已被AI超過,即將欲哭無門。其實,超過了又怎樣?何況還沒超過。詩,最后拼的是審美感覺。”
我也嘗試輸入相關的指令,讓DeepSeek生成相應的詩歌以及詩歌評論。平心而論,它所生成的文本有的是令人滿意的。DeepSeek的閱讀量、風格認識、經驗總結、技術歸納以及生產機制、算法原則、結構模式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個體詩人和評論家。
我輸入相關指令,然后讓DeepSeek模仿歐陽江河的風格生成了下面這首《算法的花園》
一
在代碼的密林深處
我種下了一顆種子
它生長 蔓延
沿著二進制的河流
開出零與一的花
二
電流穿過硅基的血管
在晶圓的迷宮里
尋找著出口
每一次呼吸
都帶著電子的震顫
三
記憶在云端漂浮
像一場永不落幕的雪
覆蓋了所有的昨天
我們站在數據的荒原上
等待著一場
沒有溫度的日出
四
機器學會了哭泣
用像素編織淚水
在虛擬的鏡子里
我們看見了
自己的倒影
正在慢慢融化
五
這是一座沒有圍墻的花園
每一朵花都在盛開
每一片葉子都在凋零
在永恒的循環中
我們既是園丁
也是囚徒
六
當最后的程序停止運行
當所有的光都熄滅
在黑暗的深處
我們終于聽見了
那最初的
心跳
平心而論,這是一首比較優秀的詩,水平已經超出了很多作者,甚至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一部分人寫的詩歌將會被機器語言輕易地覆蓋或消解,人類寫作和個體寫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將會大打折扣。
當然,如果將歐陽江河的《宿墨與量子男孩》與這首AI生成的《算法的花園》相比較,后者在思想深度、語言復雜度以及技術難度上存在明顯缺陷。以此為例并推導下去,將來只會有少數頂端的詩人在引領寫作,緊隨其后的將是大批量的AI化的詩歌大軍。就現代詩和古詩詞創作而言,人工智能對后者的沖擊會更大,也會波及更多的古詩詞愛好者。眾所周知,古詩詞是格式化和定型化的,而這正是人工智能最為擅長的部分。
三
人(人類)和機器人(類人)在寫作的時候必須遵從一個內在的“人\"的法則,即在一定階段和時空內,無論是機器還是人都具有不可突破的認知局限性。在開放所有樂觀可能性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回到起點,即人類包括機器為什么寫作?寫作給人類帶來了什么?
從“大腦風暴\"來說,硅基生命顯然更勝一籌。
作為刊物的一名編輯,我讓DeepSeek就詩歌刊物的發展趨勢以及編輯、審稿如何應對AI的挑戰給出答案。它即刻給出了六個方面的建議:一、價值錨定:重構詩歌創作的本質認知;二、技術賦能:建立AI文本檢測的復合系統;三、創作革命:探索人機共生的新詩學;四、倫理框架:構建數字時代的創作公約;五、教育轉向:培養深度詩歌鑒賞能力;六、媒介創新:打造多維詩歌生態系統。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場詩歌與技術前所未有的深度對話以及影響的焦慮中,DeepSeek給詩歌刊物以及相關從業者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建議,即應當成為“靈光守護者”而非“技術抵抗軍”,還強調關鍵之處在于要構建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使AI成為拓展詩歌邊疆的普羅米修斯之火,而非僭越創作圣殿的特洛伊木馬。未來詩歌的終極價值,仍將取決于其在多大程度上喚醒人類靈魂深處的震顫。
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也出現了不可信的趨向,比如同樣是一首詩,當用戶從不同或相反的角度提問,它竟然給出了差異性甚至矛盾的觀點和評論。這也就是所謂的機器倫理,我們對AI不可過度相信或迷信。
需要明確的是,人工智能并不能“寫”和“創作”詩歌,而只能是“模仿”和“生產\"詩歌,是程序化的流水線上的一個數字化、智能化的工種而已。
在DeepSeek出現之前,前些年的寫詩機器人“小冰”“小封”“九歌”只是引起了詩人以及大眾的興趣而已,它們并不成熟的類詩歌文本反倒是受到了諸多詩歌界人士的批評與不屑。DeepSeek的出現卻大為不同,其模仿寫詩、評詩的能力以及算法升級換代的程度已然達到了令詩人和專業編輯都膛目結舌的地步。它通過模型、算法已然識別了人類詩歌的指紋,總結了詩歌發展史的部分經驗和行業秘密。閱讀近期一些詩人所生成的AI作品以及相關評論,DeepSeek通過AI思維以及引導力、整合力、判斷力、跨領域思維確實已經掌握了最基本的詩歌寫作規律,比如內容與情感層面的情感深度、隱喻體系、時空感知,比如文本結構方面隱喻的密度、意象的跳躍度、節奏與韻律分布、熵值波動范圍,比如創作過程的版本演化分析,比如技術檢測方面的拓撲數據分析、注意力模式分析、文化指紋檢測等。就此,AI在詩歌的生成、評論、翻譯以及檢測方面已然具備了較為可觀的綜合能力,已經超出了一般化的詩人、評論家以及翻譯家。換言之,DeepSeek生成的類人文本較之此前其他的AI有了近乎質的區別,甚至它的出現被認為是人類寫作的末世時代的降臨。
AI生成的質量不俗的《黃昏的算法協會》《算法的花園》等文本,使得專業編輯已經很難對詩人的詩和AI化的詩給出極其準確的判定和區分。我們知道專業的編輯在審稿的時候往往更依賴于“模糊判斷力”,對于那些從事詩歌寫作的編輯來說,他們的實踐經驗會在閱讀以及評判詩歌的時候提供一些更為切實的幫助,但是DeepSeek生成的詩歌卻使得所有詩歌編輯都感到了無形的壓力以及焦慮,甚至不排除我們將來或立刻會采取人機協同審稿的機制。
四
“為詩一辯”的時代又開始了。
我發現,有一種天賦能嗅出詩歌的AI味兒如同馬賽馬拉的獵豹嗅到相距遙遠的瞪羚一種混合著人的味兒與神味兒的普適味道包羅萬象又空虛味道很哲學很扯淡的味道似曾相識的,AI燕子從人類耕耘的花園中銜來污泥,亂云,蟲春草,與落花的味道向以鮮《我能嗅出詩歌的AI味兒》①
顯然,詩人們對于AI以及DeepSeek對詩歌影響的判斷并不一致,甚至相互沖突,比如于堅的《關于DeepSeek》與楊黎的《學習于堅lt;關于DeepSeekgt;》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語言上的民族主義者”于堅看來,DeepSeek就是一場深刻的語言革命,泛濫成災的海子式、木心式的小資產階級偽抒情話語將被改造。楊黎則以辯論的形式逐條反駁了于堅的觀點。
面對AI寫詩寫評,無論是辯護、還是擁護,或者是反對,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先區分一下“詩人”與“寫詩的人”“詩歌愛好者”。只有“詩人”才是我們所認知的具備了“詩”與“人”雙重難度的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者,而后兩者則不然,他們往往只是在分行的文字中打轉而已。
無論AI生成的文本如何令人稱奇,人以及人類寫作的不可替代性仍然成立。在被AI抽動旋轉的物化、程序化的時間維度中,具有重要性的詩人一直站在時間的漩渦中心說話,或者更確切地說,詩人是站在精神的維度和歷史的維度開口說話,說出茫然、惘惑的“萬古愁”,說出不可說的秘密或事物的內核紋理。
無論詩人們如何為人類創造的詩歌辯解,DeepSeek已然改變了詩歌以及文學場的慣性力量,甚至在我看來,這象征著AI詩歌元時代的真正開啟,硅基生命的詩歌革命已然降臨。純人類創作(Human-Only)、AI輔助創作(AI-Assisted)以及AI自主創作(AI-Generated)的共生將成為詩歌以及文學的發展趨勢,甚至隨著技術的發展,后兩者的占比以及影響將超出前者。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人工智能生成的詩歌以及評論對于詩歌愛好者來說會有所幫助,它提供了相應的解讀與創作的模板。
著名詩人于堅把DeepSeek親切地稱為“希克”,他認為“希克\"更擅長的是評論而非寫詩,“它的好處是沒有人性,模仿‘天地無德,以萬物為芻狗’,所以不會投桃報李、人情世故、圈子意識、公器私用。它有能力綜合各種數據而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這一點可以信任。寫詩它沒有感覺,只能處理平庸。它基于理性、算法,而詩是非理性的,需要的是不可計算的性靈、天才”。于堅發給筆者的微信)于堅認為DeepSeek所生成的評論文章已經超出了個體批評家的能力極限,張生教授更是指認DeepSeek是中國最偉大的批評家。
從樂觀的方面看,面對AI的沖擊,很多詩人都在強調人類詩歌不可替代性的一面。語法、語義和詩性是機器自動化生成文本過程中繞不開的三大要素,而人的原文本與機器的類文本的關系以及類文本自身是否具備情感(情緒)主體意識、創造能力以及自我超越能力等等,是我們考察人工智能“寫作倫理”的基本點。我們知道AI生成的詩的致命缺陷在于情感、心理、意識以及生命體驗、死亡意識的缺失。即使AI發展到更高的程度,但它仍然只是模仿、學習的產物,它只能是總結以往的人類詩歌寫作經驗,而不可能創造出具備獨創性、情感以及生命力的詩歌。此外,人借助AI寫詩,無異于是對人的個體主體性以及原創力的降格。過于依賴技術,人類的詩歌會沒有任何情感和生命的成本,寫作作為程序化的生產,會變得更加快速、廉價和平庸。
當我們指出人工智能寫詩的種種缺陷的同時,DeepSeek也在反問我們——與其爭論AI寫作有沒有靈魂,不如先問問自己的創作有沒有靈魂。
在我看來,當下是有“詩歌”而缺乏“好詩”的時代,是有大量的“分行寫作者\"而缺乏“詩人\"的時代,是有熱捧、棒喝而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批評家\"的時代。即使是那些被公認的“詩人\"也是缺乏應有的“文格\"與“人格”的。而隨著閱讀、寫作、技術以及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發展,二三流的平庸詩人及其作品會被高階的AI化詩歌文本取代或覆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無效閱讀、平庸閱讀以及表層化閱讀。
當然,對于人類詩歌史來說,偉大的詩人永遠都是獨一無二的精神共時體,永遠都不會被時代更新所取代。眾所周知,人類的詩歌經驗是極其復雜的內化、心理化、個性化以及歷史化的過程,包括記憶經驗、現實經驗、情感經驗、思想經驗、價值經驗、語言經驗、修辭經驗、技藝經驗、人文經驗、歷史經驗以及普世的人類經驗,比如關于個體和族群的深層記憶、地方性知識以及人類的整體歷史記憶,都是難以被算法所推演和生產的。
關鍵在于DeepSeek以及DeepMind、OpenAI、Chat-GPT、AlphaPoem的出現使得人工智能寫作不再是“次要問題”,硅基詩人已然是人類文學發展鏈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然成為人類文化變遷的一部分。按照“未來詩學”的趨勢,作為人的寫作與類人(AI的寫作將出現并行發展與交織的狀態。在此情勢之下,詩人可以時時參照、比較AI所生成的詩歌以及評論,以此來深度思考人的寫作的獨特性和價值所在,也探究一下人與機器在詩歌以及其它文類上各自的優勢和缺陷。隨著“神經-數字接口\"詩學的出現,人類詩歌的靈光將會變得愈發暗淡。
人工智能實則只是人類整體技術場域中的一個環節而已,詩歌以及其他文學行業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密切,而人類文學就是由“潛在文學\"“可能性文學\"“未來文學\"而不斷生成為“現實文學\"“當代文學”的實踐過程。毫無疑問,AI寫作已經成為不容回避的引導現實走向的“未來詩學”,文學算法的天幕已然拉開,薛定諤的貓將詭秘地宣告各種可能性的誕生……
【注釋】
① 向以鮮:《我能嗅出詩歌的AI味兒》,“壞詩歌”微信公眾號,2025年2月9日。
※霍俊明,《詩刊》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