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 (筆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博士,文學評論家,中國文聯(lián)第十屆全委會委員。已出版多部評論專著、長篇小說。現(xiàn)供職于魯迅文學院。

《使命》講述了一個小機器人托尼前往宇航基地的歷險故事。托尼是一個納米材質(zhì)的×型陽性小機器人,在通向組裝更大機器人的路途上,他遭遇了大鳥的攻擊,摔斷了腿。經(jīng)過更小的納米機器人的修復,托尼接通了阻斷的電路,修好了金屬腿,并邂逅了×型陰性小機器人安娜。兩個人一起進入了大型丫機器人的身體,安娜和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小機器人接通了某處電路,而托尼也以一己之軀成功地嵌入了電磁力橋的凹陷處,讓巨型機器人穩(wěn)穩(wěn)地通過橋梁,進發(fā)到宇航基地。這個文本短小精悍,語言簡練而準確,在幻想世界中呈現(xiàn)出了人類對于科技與精神、情感價值的認知與判斷。
這個文本在三個維度凸顯了兒童科幻小說特征。
首先是兒童視角的敘事核心。小說以小機器人托尼的視角,描述他冒險旅途的經(jīng)歷。通過少年的眼睛觀察幻想構(gòu)建的場景、細節(jié)和人物,帶著兒童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和語言模式。比如面對不可知的巨大陰影一一大鳥的反應,對于自身納米機器人身份和行為模式的感性描述,面對自身因使命而即將消失的恐懼的模糊懵懂的講述,對于周圍環(huán)境和同伴安娜的情感和情緒表達等,都帶有典型的兒童思維特質(zhì)。
其次,科學性和幻想性相結(jié)合。文本用非常感性的體驗和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敘述了各個層級的納米機器人不斷被吸納和重組的過程:從更小層級納米機器人修復托尼的線路和斷腿,到安娜們接通丫型機器人的電路,到托尼嵌入電磁力橋,到無數(shù)個巨型丫機器人奔赴宇航基地這些無疑都是高科技在宇航工業(yè)上的應用。小說通過納米機器人托尼解決一系列的冒險問題,巧妙地簡化了科學邏輯,用兒童能夠理解的方式去解釋復雜的技術(shù)問題,闡釋了納米機器人的原理、性質(zhì)和特點,尤其是在利用自動化、智能化進行各類組裝和應用上。文本中納米機器人們在完成自身歷險的過程中,文本也完成了對于科學知識生動有趣的普及。

最后,文學修辭手法與價值觀的建構(gòu)。這個文本敘述了各類納米機器人融入更大機器人的工業(yè)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建造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極度擬人化的,從而賦予了文本更多的象征和隱喻色彩。小說中,所有納米機器人們都在各自奔赴的路途中,為了更大的目標,或者說為了“使命”,他們將個體融入更大的群體之中,犧牲了自我,從而獲得了某種程度的永恒,實現(xiàn)了對于宏大敘事的建構(gòu)一一懷抱使命,為了世界更豐盛的存在。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視角獨特的兒童科幻小說,作者通過擬人的修辭手法,使得冰冷的技術(shù)和機器有了少年的精神情感和生命體驗,從而在奔赴“使命”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對于其他不同個體的同理心與共情,以及對于精神性追求的感悟和體會。文本主題是宇宙基地建造、納米技術(shù)應用,落腳之處卻是少年歷險、情感交流與成長敘事。
同時,小說的題目也堪稱點睛之筆,一如蘇格拉底所言:“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識,我自不辱使命,是我與眾生相聚。”小說中的每一個納米機器人都擁有自己的小小使命,一如我們每個平凡普通的人也都懷抱使命出生,都有自己才能完成的那一份“任務”,從而完成屬于自己的有意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