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鐘華(1932.4.22——2002),詩詞家、書法家。譜名葉育齋,乳名維善,字育齋,號大別山人,生于湖北省英山縣。1966年畢業于湖北大學貿易經濟系函授班。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1950年參加工作。歷任湖北黃岡地區糧食局、燃化醫藥局科長、工會主席,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北首詩詞學會理事、湖北東坡赤壁詩社(黃岡市詩詞學會)副社長、黃岡地區楹聯學會常務副會長——且為上述四個詩詞學會的發起人和籌委成員,湖北省作家協會和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楹聯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書法委員會委員,《東坡赤壁詩詞》第一副主編等職。1945年13歲時開始作詩,成詩一卷《童年謔浪》。著有詩詞一萬余首,公開發表四千多首。著有詩詞集《葉鐘華詩詞集》《楓葉》等。編有《黃州詩抄》《二賦悠悠九百年唱和集》《全國詩社詩友作品選萃》(湖北專集)等。其作品1969年獲首屆云鶴杯楹聯大賽一等獎,詩詞作品多次榮獲特等獎,二、三等獎和優秀獎。作品、傳略輯入《中國當代詩人傳略》《中國當代書法家大辭典》等10多部辭書中。
[葉豐姿]1953年《湖北日報》發表其報道文章,后又連發兩次文稿,均署筆名葉豐姿。
此名系其私塾老師葉瓊友1948年為他取的筆名,葉瓊友老師筆名葉翻生,取義于其葉翻生之意;老師見他小時風度翩翩,豐姿綽約,故而賜名葉豐姿。
古詩有詠“豐姿”,例如宋代方回《呈閻子靜廉訪翰學二首》:“文字老坡真學士,豐姿太白謫仙人。”明代劉基《次韻和石束公春日感懷》:“羈禽有哀響,槁葉無豐姿。”
[梁綿尤]1957年—1958年《人民日報》《湖北日報》《經濟日報》《糧食報》《財貿報》《黃岡報》等10多家報刊,先后發表文章800余篇,均用“梁綿尤”這個筆名。
梁綿尤,純系集體筆名。當時,葉鐘華擔任黃岡地區糧食局加工科長,組織起一個寫作班子,連續在全國各報刊上發表報道文章,因為糧食局主管糧食、棉花、油脂業務,故用“糧、棉、油”的諧音“梁綿尤”作筆名。后來,葉鐘華離開糧食局,此名也就停用了。
[大別山人]1982年開始,葉鐘華發表詩文、書法作品,始署此名。
大別山人,由于葉鐘華原籍湖北英山,而英山位于大別山南麓、天堂寨主峰東面,故以自號,遂將自號當作筆名。詩詠大別山,歷代佳句多。例如宋代夏竦《送王端公充荊湖北路轉運》:“錦衣驄馬好還家,大別山邊漢水斜。”劉誼《郎官湖》:“滾滾長江水,蒼蒼大別山。”元代范梈《題李白郎官湖》:“大別山高幾千尺,隔城正與祠相值。”
“葉西坡”,葉鐘華的綽號。1983年,他倡導發起創建成立東坡赤壁詩社(亦即黃岡市詩詞學會),詩友文朋因為黃州昔日有個蘇東坡蘇軾,今日有個“四最詩人(按:即“詩作最多、詩林最廣、詩意最新、詩成最快”——臺灣詩友曹之冠撰文在《金門日報》上發表)——葉鐘華,隨后送此雅名葉西坡。詩友常呼,他又不能不應。詩人葉鐘華1999年7月4日來函解釋:“在詩壇上,朋友們送了我一個外號叫‘葉西坡’。很多報刊上也引用過此名,我自己很少用。因為朋友認為宋代蘇東坡在黃州寫了詩詞文賦700多篇,名著史冊,說我超過了蘇東坡的寫作數量,所以譽名叫西坡。我,認為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詩歌史上吟詠“西坡”的清詞麗句時或一見:“同官數相引,下馬上西坡。”(唐·姚合《武功縣中作三十首》其十三)“白鹿人先去,西坡事又非。”(宋·項安世《黃寺丞挽詩》其二)“牧童呼伴侶,吹笛下西坡。”(明·邵寶《聞歌》其一)(2023.11.19)
注①:《中國作家筆名探源》(上、中、下),即將由中國作協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
(作者丁國成,現年86歲,原任《詩刊》常務副主編、《中華詩詞》副主編、中國作協全委委員、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及顧問等職。著有詩論集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