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 9 月 18 日,慧芳站在山東某四線城市的萬達廣場旁,望著自己加盟的漢堡王門店,緩緩被工人拆除。
門頭被卸下、桌椅撤出,那批她曾花費 130 多萬元購置的廚房設備,如今全都堆在朋友的倉庫里,無人問津。
“就連拆店的錢,都是我借來的?!彼龑P者輕聲說,兩三萬元的拆除費用,像是給這段失敗的創業經歷繳納的最后一筆“贖金”。
這家漢堡王加盟店開張不到一年,投入了 300 多萬元,面積 200 多平方米,是慧芳傾盡多年積蓄和抵押房產換來的。
2022 年,慧芳從服裝生意退出,看準了餐飲賽道,并被“國際大品牌,3—4 年回本,店鋪能開 10 年”的招商宣傳吸引,堅定地選擇了漢堡王。
但很快,她就發現,所謂的“品牌保障”只是一種幻象。從她的講述來看,開業前,遲遲招不到有“洋快餐”經驗的員工 ;開業后,各類費用高昂,營業額大幅下滑 ;內部管理混亂,品牌方送來的蔬菜都是不新鮮甚至腐爛的。而最令她憤怒的是,自己不僅多次投訴無果,就連門店也被營運團隊惡意打低分。
一年后,漢堡王單方面與慧芳解除了特許經營協議,數百萬元投資打了水漂。她哽咽著說 :“我破產了……有時候甚至想從漢堡王總部樓上跳下去。”
針對此事,漢堡王加盟部的工作人員曾對媒體回應稱,總體在 3—4 年內回本,但加盟店是否能盈利、何時回本,需要結合商圈位置進一步評估。
過去幾年,隨著漢堡王在中國的擴張,還有一批像慧芳一樣的加盟商,他們是工程老板、二線城市中產、小鎮創業者。他們中許多人都是看到了“3—4 年回本”的宣傳承諾,涌入了這場“國際連鎖夢”。
但如今,據多家媒體報道,他們中的上百人正在維權、仲裁、賣房還貸,試圖向漢堡王總部討要說法。
這些個體的種種遭遇不僅揭示了餐飲業加盟制度的某種困局,也暴露出外國品牌在中國市場擴張過程中的危機。近期,漢堡王中國對外披露,將關閉部分選址不當、經營不善的門店。漢堡王方面表示,這一調整預計會使 2025 年漢堡王中國的門店總數有所下降。
作為僅次于麥當勞的“全球第二大漢堡品牌”,漢堡王的商業神話背后,卻是未能平衡規模增長與加盟商利益的尖銳矛盾。


從去年起,加盟商向漢堡王維權的新聞頻頻出現。曾信心滿滿砸下百萬投資的人,如今卻成了最激烈的反對者。慧芳就是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一位,曾因“加盟商 300 萬投資漢堡王血本無歸”詞條登上熱搜。
這些加盟商都曾是漢堡王的“粉絲”,他們相信品牌的光環,也相信合同上的承諾。但餐廳一開,現實卻冷冰冰地反撲了他們。
慧芳的門店開業沒多久,就開始頻繁收到發霉的番茄、稀碎的凍肉餅,甚至還有臨期的巧克力。“我不能把這種東西給顧客吃。”她馬上聯系總部,但對方給出的答復是,“可以給顧客做無蔬菜漢堡”。
她傻眼了。這些質量有問題的蔬菜不便宜,漢堡王的指定蔬菜供應商,每次配送 5 袋蔬菜的運費就高達 700—800 元。
種種矛盾積累下來,慧芳作為加盟商和總部的關系,也從“合作”變成了“對抗”。
慧芳希望運營團隊解決實際問題,但他們不僅不解決,檢查的頻率還越來越高,找各種理由罰款扣錢?;鄯几嬖V筆者:“有次正值物業檢修,他們把手套隨手放在餐廳,檢查人員就以‘餐廳中出現非漢堡王產品’的理由罰款。他們還惡意搜查女員工隨身攜帶的包,說里面藏著過期蔬菜?!?/p>
慧芳幾次拒絕繳納罰款,最終被漢堡王單方面解除特許經營協議。
后來她才發現,不少直營店也不按流程處理食材,卻從未被罰,唯獨加盟商屢屢中招。她說:“這哪里是合作?這叫雙標?!?/p>
回頭看賬本,慧芳發現,開店成本高達 300 多萬元,其中包括每個月要向總部繳納 11% 的營業額作為抽成,廣告費、系統服務費、SOK 屏使用費、外賣平臺柜租金、物業費、人工費、設備租金一項都不能少。門店像個黑洞,幾乎每個月都在虧錢,投進去的錢根本沒回頭的跡象。
漢堡王的“促銷政策”更是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去年,漢堡王突然上線了“一元冰淇淋”“一元可樂”“一分優惠券”等活動,未告知加盟商,也沒有補貼,顧客到店出示核銷,店里就只能認栽,進一步壓縮了加盟商的利潤空間。
閉店后,慧芳加入了漢堡王加盟商的維權隊伍,里面大約有一百多位加盟商。他們不斷向市場監管部門反映情況,希望通過法律手段為自己討回公道。
“我當初只是想讓孩子過得好一點,可如今房子就要被拍賣了,孩子這兩年沒人管,也患上了抑郁癥。”慧芳哽咽著說,“我不是第一個被漢堡王迫害的人,但我可能是最慘的一個?!?/p>

在全球范圍內,漢堡王一直是響當當的快餐連鎖巨頭,僅次于麥當勞。自 1954 年在美國邁阿密創立以來,它憑借“火烤而非油炸”的皇堡,一度成為美式快餐的經典代表,在全球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門店超過 1.8萬家,是全球第二大漢堡連鎖品牌。
然而,這套在歐美市場屢試不爽的成功模式,卻在中國水土不服。
相比“麥門信徒”在網上的自來水式安利,和肯德基“瘋狂星期四”段子文化的層出不窮,漢堡王在中國的聲量不如其他兩家。
截至 2024 年底,漢堡王在中國共擁有 1474 家門店。它的老對手麥當勞,在 2014 年就突破了 2000 家門店 ;到了 2024 年,麥當勞中國門店數已達 6820 家,幾乎是漢堡王的 5 倍。
開店數量與漢堡王進入中國市場的節奏有關。
中國的西式快餐“黃金年代”始于上世紀 80 年代末。1987 年,肯德基率先進入中國市場,在北京前門開出首店。1990 年,麥當勞也緊隨其后,在深圳落地。
那段時間,肯德基和麥當勞迅速擴張,培育出大批忠實消費者。許多中國年輕人對炸雞漢堡最初的味覺記憶,就是源自童年時代的肯德基或麥當勞套餐。
2005 年,漢堡王姍姍來遲。由于起步晚,門店少,品牌辨識度低,在中國市場建立起穩固的位置自然艱難。從 2005 年到 2012 年,漢堡王在中國僅開出 52 家門店。直到 2012 年,土耳其 TFI 集團接手中國業務后,才開始快速擴張。
其中離不開加盟商的參與。按照慧芳的說法,她之前干了20 多年服裝行業,并沒有任何餐飲行業背景。選址、裝修、設備、培訓、日常運營管理,幾乎所有環節都由總部打理。“幾乎沒什么門檻”,加盟商只要給錢,就能“坐等開店”。
擴張成果是可觀的。2012 年到 2018 年短短 6 年間,漢堡王中國門店從 52 家暴漲至 1000 家,年均擴店超過150 家。在許多三四線城市的商場、服務區、高校周邊,漢堡王的招牌逐漸開始頻繁出現。
這期間,漢堡王采取了對食材、營銷、價格等全面控制的加盟模式。但問題在于,即使有加盟商反映門店出現維修問題、食品投訴或客流低迷等問題,漢堡王總部卻沒能及時予以幫助。這就導致了加盟商與總部之間的矛盾,就如慧芳直言:總部每個月依舊照收 11% 的抽成,但“他們根本不在乎你能不能掙錢,只在乎你能不能交錢”。
這些系統性的問題最終在關門聲中爆發。
據南都灣財社報道,福建多地漢堡王門店一夜關停。僅福州就關閉了 7 家,漳州、寧德、莆田也分別關閉了一家。
漢堡王的財報數據佐證了這一點。2023 年,漢堡王中國原計劃新增 200 家門店,最后只開了 176 家。2024年更是出現了負增長,全年新開門店僅 87 家,而關閉門店卻超過 300 家,凈減少 113 家。

一個世界級品牌的中國故事,正在以加盟商的沉默、憤怒與撤退,悄然走向低潮。在漢堡王中國的連鎖體系中,品牌與加盟商的矛盾,從未像現在這樣激烈。
“11% 的抽成比例,在行業里其實不算夸張,不少強勢品牌也是這個比例。”餐寶典研究院院長汪洪棟對筆者說,“但關鍵是,你抽了之后,還給加盟商留下活路了嗎?為什么別的品牌沒人喊苦,漢堡王卻不斷有人跳出來維權?”
問題往往出在成本端。汪洪棟分析,一些品牌的供應鏈價格虛高,運營效率低下,營銷手段敷衍,卻照樣按照統一比例抽成。結果是總部賺錢,下游虧本,“把加盟商當韭菜割”。
更深層次的挑戰,來自漢堡王對中國市場遲遲未能完成的“本土化”。
“你看賽百味,進入中國這么多年,始終不溫不火。核心原因其實很簡單—不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和用餐習慣。”汪洪棟舉例說。
反觀肯德基,早在十年前就推出了老北京雞肉卷、豆漿油條等本地化菜單,還在不同城市搞區域限定,比如武漢熱干面、杭州小籠包、河南胡辣湯?!澳隳芟胂笠粋€國際品牌,去為一個城市單獨做產品嗎?這是態度問題,不是資源問題。”
與此同時,本土品牌也在悄然崛起。塔斯汀、華萊士、麥塔基等國產漢堡連鎖,不僅在價格上更貼近大眾消費水平,在產品研發、包裝設計、門店風格和社交媒體運營方面也更接地氣,更懂本土年輕人的口味和傳播偏好。
相比之下,漢堡王不僅沒能跟上節奏,反而像是被困在過去的模板里,慢半拍、重流程、輕用戶。
更致命的,是它“非親生”的身份。漢堡王中國過去采用“品牌授權 + 外包運營”的模式,品牌掌握在母公司 RBI 集團手中,運營則由土耳其 TFI 集團執行。
“對運營方來說,這不是自己養的品牌,只是一筆生意?!蓖艉闂澖忉?,“養好了,總部可能隨時會收回 ;養不好,就換人接手。長期看,雙方目標不一致,自然會短視。”
而在這場博弈里,最脆弱的,自然是底層加盟商。
2024 年 10 月,風向突然轉變。漢堡王母公司 RBI 集團宣布以 1.58 億美元提前終止與土耳其特許經營商 TFI 集團的合作,提前 8 年收回中國市場經營權。這一舉動不僅震驚業內,也被外界普遍解讀為是總部對 TFI 經營表現的不滿。
更換特許經營商只是開始。2025 年 2 月,RBI 正式完成收購,并對漢堡王中國的管理層大換血 :法定代表人由土耳其籍高管 Atakan Bozkurt 變更為呂愛軍,呂愛軍成為該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這意味著,漢堡王中國告別了長期“外包”的運營模式,重新回到品牌方直接掌控的軌道。
隨后,RBI 首席執行官喬什·科布扎也在 5月的業績會上透露,預計在未來 12 個月內關閉一些尚未盈利的餐廳,以便為重啟增長奠定更可持續的基礎。這一刀下去,意味著將有更多加盟商陸續退出。
而連鎖加盟這場游戲,也正變得越來越復雜。
“好品牌的加盟門檻正變得越來越高?!蓖艉闂澅硎?,“像海底撈、霸王茶姬這種大品牌,普通人根本進不去。審核的不僅是資金實力,還有資源、人脈、場地、團隊能力等一整套綜合體系。”
最后留給小白創業者的,只剩下一些門檻低、規則松、風險高的品牌。而門檻低,也意味著被“收割”的概率更高。
汪洪棟判斷,未來的連鎖餐飲加盟市場,將出現明顯分層 :一邊是擁有專業團隊、資金積累、風險控制能力的“超級加盟商”;另一邊,則是零經驗、低認知的草根創業者。前者或許能在連鎖戰場中游刃有余,而小白加盟商,如果不了解這個行業,很容易全軍覆沒。
至于那些仍在維權的漢堡王加盟商,結局尚未明朗?;鄯茧m然請了律師介入,但她說 :“加盟合同中寫明了不接受起訴,只接受外籍仲裁員仲裁,就連打官司都只能用英語打。”她說,目前只能等待一個結果。
加盟商們仍未放棄發聲。在社交平臺上,他們堅持講述自己的經歷、曬出圖片和截圖,提醒后來者。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慧芳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