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軍事行動,只持續(xù)時間 25 分鐘,也許足以改寫中東的格局。
當?shù)貢r間 6 月 19 日,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宣稱“用兩周時間考慮”是否對伊朗動武,兩天后的 6 月 21 日晚上 7 點,他就下令執(zhí)行“午夜之錘”軍事行動,B-2 轟炸機攜帶的 GBU-57 巨型鉆地彈炸彈,以及從潛艇發(fā)射的戰(zhàn)斧巡航導彈,直逼伊朗境內(nèi)重要的鈾濃縮中心,多處核設施據(jù)稱遭到嚴重破壞或摧毀。
特朗普的一聲令下,打破了美國過去 50 多年來不直接對伊朗動武的先例,同時也打破了他自己選舉期間“不參與海外戰(zhàn)事”的承諾。
盡管 6 月 23 日晚特朗普宣布伊以同意停火,使得這場沖突沒有擴大,乃至暫時停歇了下來,但特朗普此舉,還是在美國國內(nèi)引起了鐵桿支持者的憤怒。
何以如此?
要知道,特朗普是乘著選民對美國干涉世界事務的厭倦情緒上臺。自然,這一錘下去,也是錘在自己人的頭上,因此難以避免地遭到來自核心支持者的猛烈責難。在不少支持者看來,特朗普又掉進了歷任總統(tǒng)躲不開的“對外開戰(zhàn)”的陷阱。
在 78 歲生日剛檢閱完美國軍隊的特朗普,按下了戰(zhàn)爭的按鈕。這跟之前一直對支持者說“和平”的那個特朗普,仿佛判若兩人。不通知國會,單方面發(fā)動戰(zhàn)爭,他被民主黨議員批評“違憲”。甚至有人認為,這樣的特朗普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軍事強人”的苗頭。
在白宮走廊的中央,立著一個貼著總統(tǒng)徽章的講臺,還有那個專門適應特朗普嘴唇高度的麥克風。只見特朗普從走廊遠處走來,身后從左到右跟著副總統(tǒng)萬斯、國務卿魯比奧和國防部長赫格塞思。
在美國政府中眾多主管外交、國防和情報的高層大員中,這幾個聲色俱厲的男人基本都到場了,卻獨缺一個曾經(jīng)呼聲甚高的國家情報總監(jiān)—圖爾西·加巴德,她曾是民主黨夏威夷眾議員,因反對美國政府過去的對外軍事干預政策,在 2024 年正式投奔特朗普陣營。
作為國家情報總監(jiān),加巴德統(tǒng)管旗下 18 個情報機構,并且每周親自向特朗普匯報國安情報。按理來說,如此重要的角色,在對外軍事行動中幾乎不可能缺席。可是如今,這個一度被認為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國防和情報重臣的人物,此刻尷尬地“躲起來”。
之所以尷尬,是因為加巴德過去的發(fā)言。早在 3 月,加巴德在國會面對自己的任職問答時,這樣對國會議員們說 :“情報機構認為伊朗并沒有在制造核武器,最高領袖哈梅內(nèi)伊沒有授權重啟在 2003 年被中止的核武器研發(fā)計劃。”
三個月后,加巴德這番言論,給自己的新老板帶來了麻煩。
“她是錯的。”在 6 月 20 日的一個記者群訪中,特朗普這樣回應記者引用加巴德的話。
“我不在乎她怎么說。他們(伊朗)快要研制(核武器)成功了。”在 6 月 17 日,特朗普面對記者的提問,同樣打臉了加巴德之前的發(fā)言。
在特朗普的施壓下,加巴德自己也改口了:“伊朗在數(shù)周之內(nèi)可以制成核武器。”但她在國安團隊中,似乎已經(jīng)避免不了被邊緣化了。在圍繞特朗普作出伊朗決策的多個場合,加巴德似乎都難覓蹤影。更有美國媒體報道,加巴德每天在Instagram 上發(fā)健身視頻的頻率,比履行職務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的頻率還要高,名義上還是國家情報總監(jiān),現(xiàn)在儼然“全職健身博主”。
過去一直反對對外動武的加巴德被邊緣化,也暗示出特朗普“美國優(yōu)先”陣營出現(xiàn)的分裂。
坐在白宮作戰(zhàn)指揮室的特朗普,頭戴一頂寫著“讓美國再次偉大起來”的紅色帽子。在色調(diào)黑沉的作戰(zhàn)指揮室里,這頂紅帽格外扎眼。
畢竟,紅帽是整個“MAGA 運動”的象征 :不過多干涉海外糾紛,不隨便給外國人花錢,不讓美國士兵為外國流血。“這不是我們的戰(zhàn)爭!”這是特朗普鐵桿粉絲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在 MAGA 的世界觀里,“全球主義精英”騎劫了美國歷屆政府,讓白宮里的決策者們多年來把大量納稅人的金錢揮霍在千里之外的異國土地上,而多年來美國國內(nèi)的民眾卻被忽視。
用美國軍隊的槍炮進行政權更替,用美國人的錢給中東國家建立一個迎合美式價值觀的政府乃至國家,英文名曰“nation building”。從“反恐戰(zhàn)爭”開始,過去 20 多年里,這樣的努力被認為是一個失敗的試驗。
美軍在 2021 年從阿富汗撤軍的狼狽,給美國多年來“nation building”政策畫下了一個不光彩的句號。
以色列針對伊朗的軍事行動代號,名為“雄獅崛起”,其政權更替的意味,也就非常濃重了—“雄獅”,恰好就是伊朗舊政權巴列維王朝的象征。如果按照過往的邏輯,當一個中東國家政權出現(xiàn)了更替,那么是否就要重啟“nation building”的過程,讓美國人出錢出力重復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故事?當特朗普在幾個場合里暗示要讓伊朗出現(xiàn)“政權更替”的時候,MAGA 們的疑慮也就更加明顯了。
MAGA 運動的頭面網(wǎng)紅斯蒂芬·班農(nóng),率先亮出了反對特朗普過多干涉伊以沖突的大旗。在他看來,讓伊朗“政權更替”,就意味著美軍不得不踏上伊朗的土地。另外一個 MAGA 主播塔克·卡爾森則用更加高調(diào)的方式反對特朗普。
在跟得州參議員特德·克魯茲一對一的網(wǎng)絡視頻節(jié)目中,倆人引發(fā)了一場長達兩小時的論戰(zhàn)。
“你知道伊朗有多少人口嗎?”卡爾森這樣問。
“我完全不知道它的人口。”克魯茲回答。
“你竟然連你要推翻那個國家的人口都不清楚?”卡爾森反問。
卡爾森用食指指著克魯茲,高聲說 :“你對伊朗什么都不知道!”
接著,卡爾森質(zhì)問克魯茲,在從政期間接收過多少來自以色列和猶太團體的捐款。
在 MAGA 輿論圈,不少博主再次傳播年初以色列總理內(nèi)塔尼亞胡訪美時,特朗普給他搬凳子的畫面。面對其他國家領導人,特朗普姿態(tài)傲慢,甚至隨意出言羞辱,但對以色列總理卻如此恭敬,這引發(fā)了廣泛質(zhì)疑。
“特朗普被內(nèi)塔尼亞胡拿捏和控制”的猜想,也引發(fā)了 MAGA 圈子的反以、反猶主義情緒。
誠然,不少 MAGA 運動的大金主是猶太人,但在MAGA 支持者眼中,猶太人也是問題的制造者。畢竟在MAGA 們的眼里,“全球主義精英”可以有多個化身,猶太人便是其中一個典型。
選舉前,討厭猶太人和討厭穆斯林的 MAGA 群體,還能在那頂紅帽子的團結下,走到一起。如今,隨著美國不得不卷入伊以沖突,兩派人吵起來也就不可避免了。
先是對外宣布給伊朗兩個星期的窗口期重回談判桌,隨后又突然動武閃擊伊朗,特朗普的行為貌似隨意,但隨著更多行動細節(jié)曝光,這更加像是一次部署周密的行為。
B-2 轟炸機從密蘇里州基地出發(fā),配合潛艇上發(fā)射的“戰(zhàn)斧”巡航導彈,把伊朗境內(nèi)的三個目標炸毀。
在生日那天,剛以“美國陸軍建軍 250 周年”為借口組織了大型閱兵儀式的特朗普。表面上是陸軍建軍紀念,但在外界看來,那不過是迎合個人趣味,個人層面對武力的追求和軍功成就的野心,開始初露端倪。
在美國的土地上舉行聲勢浩大的方陣檢閱,這種做事方式似乎“很不美國”。這不僅僅是一個過往難以想象在美國出現(xiàn)的儀式,也很有可能昭示著美國憲政中“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制衡的局面,可能已經(jīng)被特朗普打破。
特朗普似乎已經(jīng)不再滿足作為民選總統(tǒng),盡管是穿著西裝對著麥克風指點江山,但行為卻越來越像過去南美洲的軍政府那樣,用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執(zhí)行自己的意志。可以預見的是,至少在特朗普的任期內(nèi),圍繞美國總統(tǒng)這個崗位的強人氣息和軍政府色彩將會越來越濃厚。
為了貫徹自己強硬的反移民政策,特朗普在聯(lián)邦層面對各州發(fā)出了極其強硬的信號,而一直是民主黨票倉的加利福尼亞州,更加被拿來“祭旗”。部署在洛杉磯不愿撤離的軍隊,除了對潛在示威者產(chǎn)生威脅之外,也對該州執(zhí)政的民主黨要員發(fā)出震懾。在解決國內(nèi)矛盾的時候,特朗普頻出重手,把示威定性為“內(nèi)亂”,然后派出軍隊鎮(zhèn)壓,軍政府的行事邏輯已經(jīng)越來越明顯了。
對外動武,更突出了強人色彩。在過去,總統(tǒng)發(fā)動戰(zhàn)爭要經(jīng)過國會批準,即使是展開緊急的軍事行動,之前也會“禮貌性”地向國會兩黨領袖發(fā)出電話通報。在這次“午夜之錘”的行動中,民主黨高層幾乎沒有等到這個電話。
在國會,已經(jīng)有民主黨議員表示,特朗普這次對外動武,存在重大的程序漏洞,甚至有違憲嫌疑。作為國會國家安全小組成員之一的民主黨議員亞當·希夫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站在國會的立場上,并沒有收到伊朗有意圖制造核武器的情報。
但在國會失去多數(shù)的民主黨,面對特朗普先斬后奏,除了抱怨幾聲之外幾乎難以有所作為。
宣布以色列和伊朗已經(jīng)達成了和平協(xié)議時,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用加粗字體在海報中寫上“強大締造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正如他對自己個人魅力的執(zhí)念一樣,在這個海報中間的,是他自己的肖像。他仍以自己的方式,享受著這份想象中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