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佛教的護法神,但他在中國文獻中出現(xiàn),不早于唐初葉。據(jù)《開天傳信記》:道宣律師,“常夜行道,臨階墜墮,忽覺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顧視之,乃少年也。宣律遽問:‘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哪吒太子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久矣’。”這時哪吒還是個小神,從事保鏢之類的工作;而且他沒沒無聞——需要拿出他父親的頭銜介紹自己。據(jù)《法苑珠林》引《大吉義咒經(jīng)》:毗沙門天王,是四天王之一,有九十一子。也許哪吒就是九十一子中的一個。
哪吒的名字最早見于佛經(jīng),是不空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而不空比道宣出生又晚一百多年。(參看震華《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在這部佛經(jīng)中,哪吒是北方天王第三子的兒子,這也意味著他是毗沙門天王的孫子。此經(jīng)是密宗性質(zhì)的,所以流通不廣。此外,佛經(jīng)中基本上沒有提到哪吒。但哪吒的事跡卻在民間廣泛流傳,形象逐漸豐滿起來。
特別是宋代禪宗中,哪吒是禪師叢林參禪的一個常用話頭。《五燈會元》卷二把哪吒太子列為“西天東土應化圣賢”之一,說他“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現(xiàn)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卷五:僧問投子大同禪師:“哪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哪吒本來身?”卷十:僧問天臺德韶國師:“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于蓮華上為父母說法。——未審如何是太子身?”宋代睦庵《祖庭事苑》卷六:“叢林有(哪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之說,然于乘教無文。——不知其何所依而作此言!”可見當時佛教人士對哪吒故事廣泛流傳,而在佛經(jīng)和禪宗文獻中找不到任何根據(jù),也甚為困惑。

另外,哪吒八臂,以忿怒者的形象出現(xiàn)。《五燈會元》卷十七:寶峰克文禪師云:“哪吒忿怒,射破虛空!”卷十八:泗洲用元禪師云:“八臂哪吒撞出來。”崇覺空禪師云:“虎穴魔宮,哪吒忿怒。”《全宋詩輯補》第三冊:釋慧懃《頌古》:“直饒八臂大哪吒,盡力搖來搖不動。”第十一冊:釋行端《偈》:“八臂哪吒馬蹄踏。”第三冊:釋克勤《偈》:“八臂哪吒擎鐵柱,翻身直入蒼旻去。逡巡忿怒撲帝鐘,過犯猶天無雪處。”這里說哪吒撲帝鐘的故事,我們不知其詳細。但有時候和三頭六臂的哪吒相連。如《全宋詩輯補》第一冊:釋善昭《答僧問四賓主》:“三頭六臂擎天地,忿怒哪吒撲帝鐘。”第三冊:釋克勤《道元禪客請贊》:“臨濟正法眼藏,突出三頭六臂,忿怒驀撲帝鐘,謾且神通游戲。——圓悟當胸一拳,鎖斷衲僧巴鼻!”第四冊:釋天游《頌古》:“三十三天撲帝鐘,大地山河俱作舞。”宗杲《靈隱佛海禪師遺書至》:“三十三天撲帝鐘,打刀須是邠州鐵。”
可惜這些神奇的故事,在宋代都是口耳相傳,隨著禪師寂滅,后人很難知其本來面目,曲折幽微。元代,哪吒的形象更完滿一些。有兩個文本可資考鑒。一是元雜劇《都天大帥降妖怪 二郎神射鎖魔鏡》。這個都天大帥就是哪吒,他已經(jīng)和二郎神稱兄道弟了。開頭有哪吒自報家門:
小圣乃哪吒神是也。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八角師陀鬼、鐵頭藍天鬼、獨角逆鱗龍、天邊大刀鬼,更有四魔女(天魔女、地魔女、運魔女、色魔女)。為降眾多妖魔,加小圣八百八十一萬天兵降妖大元帥。手下有副元帥野馬貫支茄,首將是藥師大圣。統(tǒng)領(lǐng)天兵,鎮(zhèn)玉結(jié)連環(huán)寨。
第四折寫哪吒戰(zhàn)魔神勇:
哪吒神怒從心上起,可早變化了神威,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飛。哪吒神有氣力,顯出那變化容儀。
…… ……
騰騰騰火焰起,見見見火輪上煙迷四下里,火火火降魔杵偏著,颼颼颼火星劍緊劈,他他他繡球兒高滾起,呀呀呀牛魔王怎生支持。來來來縛妖索緊綁住,是是是回軍也齊將金鐙系,俺俺俺得勝也盡和凱歌回。
這里提到哪吒的六種兵器。
另一文獻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這里出現(xiàn)了哪吒完整的傳記: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丈六,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云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間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東海,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怒而索戰(zhàn)。哪吒戰(zhàn)殺九龍。老龍上天告狀,被哪吒在天門下截殺。無意在上帝壇搭如來弓箭,射死石磯娘娘之子。石磯娘娘興兵。哪吒取父壇降魔杵殺死石磯娘娘。李靖以石記是諸魔之領(lǐng)袖,遷怒哪吒。哪吒遂割肉刻骨還父。真靈求請如來。世尊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絲為筋,葉為衣,哪吒遂再生。世尊授以法輪,密旨親受木長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轉(zhuǎn)斗。諸魔盡為所降。靈山會上,以為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lǐng)使,天帥之領(lǐng)袖,永鎮(zhèn)天門。這和明代小說《封神演義》《西游記》中的哪吒故事和形象已很接近了。值得注意的是,哪吒故事在流傳中,從一佛教的小護法神轉(zhuǎn)變成道教的武將領(lǐng)袖;實是宗教史上佛道合流的具體表現(xiàn)。有關(guān)哪吒的名字哪、吒二字,《涅槃經(jīng)》云:“哪(那)者,三寶安住,無有傾動,喻如門閫。”“吒者,于閻浮提,示現(xiàn)半身而演說法,喻如半月。”就是,在印度,人們相信這兩個音有神秘的力量,所以佛經(jīng)中哪、吒是作為咒語來持誦的。時間久了,兩個音連在一起,生出哪吒這個人的形象。但他在印度典籍中,幾乎沒有任何事跡。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唐代之后,逐漸成長出哪吒這個豐滿的人物形象和驚心動魄的事跡。可以說,哪吒是下層人民意愿的寄托和體現(xiàn)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