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深水區,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正處于關鍵時期,外部董事的監督效果成為檢驗企業治理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尺。引入獨立視角與專業力量的外部董事制度雖優化了傳統治理架構,但隨著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續推進,監督實際成效與預期目標仍存在差距。信息流通不暢致使決策遲緩,外部董事難以深度融入企業架構,造成監督權力“空轉”,都說明以往單純注重合規的監督模式已難以適應國企復雜的治理環境。
我們以嵌入性競爭優勢理論為基石,跳出制度表面分析的局限,從關系與結構兩個層面,深入探究影響外部董事監督效能的內在機制,并提出“雙向嵌入”治理辦法。該辦法將制度優勢切實轉化為治理實效,既能有效防范國有資產流失,又能為企業戰略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理論框架
企業在關系網絡和結構布局中挖掘稀缺資源的能力,造就了嵌入性競爭優勢,其核心在于關系嵌入和結構嵌入兩個維度。在企業運營過程中,外部董事與利益相關方彼此信任的程度,直接影響隱性知識的傳遞效率和監督信息的流暢度;而董事在治理網絡中的地位,則關乎其獲取資源和影響決策的能力。這兩個維度相輔相成,共同構筑起動態競爭優勢。穩固的關系能積累社會資本,降低監督過程中的溝通成本;占據網絡關鍵節點,有助于董事掌握更多話語權。二者相互配合,為外部董事的有效監督奠定了基礎。
基于社會網絡理論,外部董事若想提升監督效能,需在關系與結構嵌入間形成良性互動。嵌入性競爭能夠為監督工作賦能:構建關系網絡能打破信息孤島,幫助董事獲取真實數據;憑借網絡優勢位置,董事可主動整合資源,將監督建議轉化為可落地的戰略方案。國企混改背景下,外部董事兼具體制內身份與市場化視角,因而放大了嵌入性優勢的戰略價值——既能通過體制網絡獲取政策資源,又能借助市場化網絡提升治理效率,形成獨特的監督效能轉化機制。
現實困境
關系嵌入困境
在關系網絡搭建中,國企外部董事常遇到信息傳導不暢的難題,根本原因在于體制身份與商業角色難以兼容。以某省屬裝備制造集團為例,6位外部董事中,只有2人能定期拿到完整的經營分析報告,其余董事收到的都是經過篩選的財務數據。這種信息過濾源于企業管理層對監督的防御心態。第三方調研顯示,76%的國企高管認為外部董事會影響決策效率。
關系嵌入面臨的困境,本質是社會資本積累的斷層。由于外部董事多是跨行業的專家學者,與執行層之間不具備深厚的信任基礎,像某汽車集團的外部董事平均每月只參加1.5次管理層會議,提出的新能源轉型建議因缺乏執行細節支撐而被擱置。關系嵌入停留在表面,容易導致監督流于形式,難以深入企業實際運營。
結構嵌入困境
國企決策體系的固有慣性,使外部董事這一角色存在“程序參與完整、實質作用缺失”的結構性矛盾。例如,外部決策介入時點總是滯后,往往等方案基本敲定后才進行形式審議;盡管治理結構中賦予了表決權,但關鍵決策早在正式會議前通過非正式渠道達成共識。這導致外部董事在子公司治理、經營分析等關鍵環節缺乏足夠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無法形成有效制衡。
以某省屬交通投資集團的戰略決策情況為例,該集團雖然從形式上完成了董事會改革,9名董事中有5名是外部董事,但決策權依然被內部人主導的閉環系統所掌控。在2022年啟動的智慧物流園區建設項目中,當外部董事第一次接觸到項目方案時,管理層就已經與地方政府完成了土地置換談判,并且與三家科技公司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雖然章程規定重大投資需要經過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審議,但該委員會7名成員中只有1名外部董事,而且會議還被安排在合同框架基本成型的階段召開。
這種在決策末端才讓外部董事參與的機制,使得他們的意見難以真正修正決策。例如,某集團外部董事質疑項目收益率測算模型沒有考慮貨運量的周期性波動,管理層卻以合同違約風險為由,拒絕重新開展可行性研究。更深層次的結構沖突表現為治理鏈條的斷裂,該集團下屬的12家控股公司中,只有3家子公司的章程規定外部董事可以列席經營分析會,這就導致母子公司的治理網絡出現監督斷層。
提升路徑
優化關系網絡
破解關系嵌入難題,需從信任構建與信息優化兩方面入手,通過制度革新和技術的加持重塑治理生態。可建立制度化的信任培育體系,以雙向嵌入的互動設計打破身份壁壘。比如,可以推動外部董事與管理層共同參與戰略解碼會、一同深入業務一線調研、聯合承擔專項攻堅任務,在協同工作中積累信任基礎。
同時設計階梯式信任評價模型,將信息開放度、決策參與度等指標納入管理層績效考核,配套開發區塊鏈履職存證系統,實現互動過程全程可追溯。另外還可以搭建非正式信任增值網絡,通過柔性溝通場景促進隱性經驗與商業洞察的融合。
要實現信息高效流轉與利用,還需構建數字化驅動的新型信息生態體系。以“戰略—運營—風險”三維數字治理中樞為框架,通過外部董事專屬數據駕駛艙整合核心數據資源。該駕駛艙集成實時財務流水、供應鏈動態等12類核心數據流,借助智能清洗引擎將原始數據轉化為多維度分析看板。
系統根據信息重要程度和時效要求,采用分級推送機制:日常經營數據定期更新,重大事項快報2小時內觸達,危機預警信號即時彈窗。為規范信息傳遞,配套實行決策信息清單管理制度,杜絕選擇性披露。通過外部董事數字化簽批確認機制,構建信息質量閉環管控體系,實現信息共享全流程可追溯。
重構監督結構
化解結構嵌入的困境,要從制度設計和能力提升兩方面發力,通過重構權限、平衡權責來構建新型監督生態。針對外部董事權力被邊緣化的問題,需進一步優化決策參與機制,為董事會決策建立“前—中—后”三階賦權體系:
在戰略醞釀階段,賦予外部董事專項立項審查權,對重大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實行強制預審;在方案設計階段,配置技術路線否決權,要求關鍵參數測算必須經外部董事驗證;在決策執行階段,授予過程審計介入權,允許其調取合同執行中的原始憑證。
同時,將治理觸角延伸到子公司層面,規定外部董事至少在兩家核心業務單元的戰略委員會擁有投票席位,并配套實施階梯式激勵方案,以此形成權責利對等的閉環管理體系。
提升國企外部董事的監督效能,本質是對治理網絡進行動態重構。嵌入性競爭優勢憑借深度培育關系信任、戰略性布局治理結構,能有效破解當前信息傳導不暢、決策參與邊緣化等問題。這需要持續推進制度創新,推動關系網絡實現價值共創。未來,應重點關注治理網絡動態演化中的權利再平衡機制,深化跨體制資源協同的制度設計,在增強治理韌性的同時,推動國企監督能力與競爭優勢實現螺旋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