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資本追求短期回報的大環境下,一家成立僅兩年多的國資基金正以“逆周期”姿態開拓硬科技領域。作為北京順義科技創新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北京順創產業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順創產投”)目前管理著11支基金、規模超過30億元,投資項目涵蓋新能源智能汽車、第三代半導體、航空航天等關鍵產業。
“我們是市場化運營的‘基金改革試驗田’。”順創產投管理合伙人楊陽說道。這支從頭部金融機構選拔人才組成的專業團隊,在黨建引領下突破體制限制,形成了獨特的“雙軌制”運作模式:既承擔著順義區產業金融平臺的使命,又以完全市場化機制實現高效決策。正是這種基因,使其在行業低谷期仍成功募集到北銀理財等嚴苛機構投資者的資金。“銀行理財資金肩負著對個人投資者的兌付責任,能贏得他們的信任,是對我們專業能力的最佳認可。”
消費、文娛領域因“來錢快”備受追捧時,順創產投卻死磕高端制造領域。
在新能源智能汽車方面,助力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順義園發展;第三代半導體領域,致力于解決芯片國產化難題;航空航天領域,則承接北京航空航天產業帶的產業轉移工作。
楊陽算了一筆戰略賬:“經濟價值排第二位,社會價值才是首位。華為、小米突破技術封鎖時激發的全民信心,遠比短期利潤更有意義。”這一理念,與國務院國資委倡導的“耐心資本”不謀而合,強調以長期投入換取技術突圍。
高端制造企業的財務表現往往存在滯后性,對此,順創產投設計了獨特的三維評判體系。
一是創始人特質,包括自驅力、資源整合力和產業洞察力;
二是行業理解深度,是指對產業鏈痛點的精準定位能力;
三是技術工程化路徑,即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的可行性。
團隊每年實地走訪企業超300家。“好企業不會舉著融資牌上門,我們得像‘牛馬’一樣跑遍產業鏈,在對比中發現真正的產業破局者。”楊陽這樣比喻。
順創產投為未來3—5年設定了三大目標。
在規模上,計劃實現50億元實際投資額(當前存量超10億元);在價值閉環方面,通過項目退出反哺LP,以此吸引增量資金,進一步擴大產業扶持力度;
在生態使命層面,致力于鍛造“卓越·專業·擔當·共贏”的產業金融標桿。
“每分錢都要成為產業升級的燃料。”楊陽強調。在順義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藍圖上,這支年輕基金正以耐心資本為利器,突破高端制造領域的重重壁壘,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