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肩負著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服務社會民生、推動技術創新等重要使命。作為保障國有企業(以下簡稱“國企”)穩序運營、資產保值增值、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環節,高質效監督更是發展的“助推器”。如今,我國經濟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企不僅要在經營效益上實現突破,還需在治理能力、企業文化等方面同步提升。面對新形勢下的挑戰,國企監督工作需要以技術創新為支撐、以機制建設為保障、以隊伍建設為基礎、以文化育人為引領,構建全方位、貫通協同的監督體系。
國企監督工作的重要性及問題短板
進入新時期,國企在管理運營中面臨諸多新挑戰。對此,國企監督工作需以技術創新為支撐、機制建設為保障、隊伍建設為基礎、文化育人為引領,構建全方位貫通協同的監督體系。
通過高效規范的監督,充分運用履職風險排查等事前預防手段,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漸,以此推動企業完善內部治理、深化改革,實現規范運行與依法治企。這不僅能保障員工合法權益、增強企業的社會公信力,更能充分發揮企業功能優勢,助力企業在做強做優做大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國企內部管理監督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監督機制有待完善。部分國企,尤其是新建國企的職責邊界尚未完全厘清,各監督主體的職責劃分模糊,這一問題在基層企業更為突出。一些國企存在監督責任主體混淆、職責與內容分配不清晰的情況,加上監督職能崗位的干部員工對監督工作存在認識偏差,導致監督主責被弱化,出現職能越位、缺位和錯位的現象。
監督檢查質效不高。對各項監督工作的系統研究和謀劃不夠深入,日常監督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情況,導致發現的問題較為表面。靠前監督、跟進監督和精準監督不足,對問題根源的剖析不夠準確,與通過監督推動問題整改、實現源頭治理的目標有較大差距。
監督格局不完善。如今,部分國企大監督工作格局尚未完善,監督工作中常出現“盲區”,尤其對部分企業的項目一線、新興業務領域以及偏遠地區難以實現全覆蓋。
監督力量配置不足。干部的專業能力與大監督工作的有機結合存在差距,業務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干部的法律、審計等專業知識較為匱乏,與職能部門的監督檢查協同不暢、聯動不足,容易導致監督檢查與業務管理脫節,問題整改未形成閉環,監督成效不理想。同時,國企監督手段和方式方法較為單一,傳統監督方式在應對高科技腐敗行為時顯得乏力,信息化與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
提升監督質效的有效路徑
突出監督首責,做實落細紀檢監督手段
做深日常監督。國企應以“下沉式”調研為抓手,聚焦總部職能部門、二級子公司及基層單位領導班子主體責任落實、履職盡責和依法經營等情況,定期開展調研監督。通過全面掌握“一把手”和“關鍵少數”的履職狀況,精準發現問題并督促整改,以基層視角倒推領導班子壓實責任,讓監督貫穿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
抓實專項監督。國企應探索以“小切口、深挖掘”的專項檢查方式拓展監督深度,緊扣改革發展重點任務,結合實際情況細化監督事項。例如,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防范重大風險等議題開展專項監督,綜合運用數據比對、個別訪談等手段,定期實施常規督導,以切實提升專項監督與整治工作的質效。
深化駐點監督。國企可以全面總結巡視巡察工作經驗,根據二級子公司和基層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量身定制監督方案。國企針對各類監督中發現的突出問題,既要把握共性規律,又要突出個性差異,緊盯項目投資、招標采購等關鍵環節,實施為期不少于一周的駐點監督。在監督過程中通過分析研判問題線索拓展案源,國企能夠持續釋放監督震懾效應。
構建“大監督”格局,通過監督聯動聚集合力
健全各類監督貫通協同機制。國企應樹立“大監督”理念,堅持系統思維和問題導向,制定《關于構建完善內部監督體系的意見》《重要事項監督管理辦法》等配套機制。同時,還要加強與審計、財會等各類監督的協同聯動,推動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成果共用,提升問題線索發現質效;加強與責任追究部門的溝通對接,及時掌握安全事故、國有資產損失等事件的責任追究情況,通過深入分析研判精準挖掘問題線索;積極探索上下聯合辦案機制,整合內部監督力量,逐步構建國企大監督工作格局。
借助外部監管力量。主動與業務部門加強溝通,實時跟進企業重點任務進展,圍繞關鍵環節精準監督,國企可以讓監督更有針對性;推行聯合工作組監督模式,推動業務監管與紀檢監督深度融合,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熟悉政策業務的優勢;聯合項目運營、采購管理、財務審計等部門開展監督工作,借助專業人員的經驗和智慧,凝聚內部監督合力,實現協同增效。
創新拓展思路方法,通過信息技術賦能監督工作
探索建立數字化監督平臺。國企將監督觸角延伸到基層一線和新興業務領域,通過定期檢查與隨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消除監督盲區;借助“大監督”機制,整合財務、審計等業務監管數據,構建風險預警模型,能夠完善覆蓋“人、財、物、權”的監督數據庫;推行動態監測與穿透式監管融合,運用大數據分析手段,緊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對大額資金流動、招投標等高頻風險點實施實時監控,足以掌握企業運營情況。同時還要建立干部動態檔案,持續更新成長履歷、社會關系等關鍵信息,充分發揮檔案在監督中的重要作用。
探索運用“AI+”監督智能化。國企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紀檢監察信息平臺,充分借助新技術賦能,探索監督規則引擎與異常預警結合的應用機制;建立風險數據庫,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掃描會議記錄、工程文件中的敏感詞,開發算法模型識別異常數據,實現風險點智能預警。例如,利用信息技術強化業務監控,通過結合視頻監控與AI行為識別技術,分析GPS軌跡、加油記錄及消費行為數據,切實提高監督質效。
豐富教育培訓載體,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
企業能夠強化干部員工專業培訓,結合企業發展需求加大教育投入,重點開展法律、審計等專業培訓,填補監督崗位員工的行業知識和業務經驗空白;多維度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突出廉潔從業、愛崗敬業等企業精神培育,通過分層分類開展學法活動月、知識競賽等活動,讓文化建設融入企業、網絡和家庭,滌蕩腐朽庸俗思想;常態化開展警示教育,通過觀看教育片、廉潔培訓、剖析典型案例、組織集中測試等方式,尤其加強對年輕員工、新提拔員工和新入職員工的教育引導,培育愛崗敬業精神,這些舉措能夠提升員工企業忠誠度,營造務實高效、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環境,為國企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