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個“大而美”的公司,在早期往往是“小而美”的,否則容易被大廠毫不留情地碾壓,字節就是很好的例子。張一鳴最早做今日頭條時,沒人能看清它能長成多大。B站最初是一幫二次元用戶從A站分化出來的。小紅書起初也只是分享購物筆記的平臺。
它們為何能發展壯大?因為早期專注做“小而美”,在核心用戶群體中鞏固地位,同時大廠對這類細分領域興趣不大,沒把它們當作競爭對手。
不過,在做“小而美”的同時,需要思考產品能否向“大而美”拓展。B站、小紅書和字節都成功實現了拓展,等到它們規模擴大時,大廠已經無法與它們正面競爭了。 所以“小而美”只是前期的競爭策略,最終能否實現拓展才是企業蛻變的關鍵。
很多創業者和投資人常會描繪愿景,強調自家PMF(產品與市場匹配度)有多好。但實際評估需從市場角度出發:其一,產品服務的市場規模有多大?其二,市場愿意為這類產品支付多少成本?以音樂行業為例,在AI音樂生成技術出現前,國內制作一首曲子最低成本10萬元,通常在10萬到100萬元。如今,一首歌的生成成本可能只需幾十元,這使得創作成本和門檻大幅下降,整個行業也更愿意為這項技術付費。
因此,AIGC行業看待PMF時,應關注行業每年的投入成本,以及產品能為行業節省多少開支。目前,AI音樂生成和圖像生成已具備商用條件,但視頻生成技術還稍顯滯后,可能需要1—2年才能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