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企業一門心思爭奪市場份額、提升銷售業績,卻常常忽視了基礎的內控工作。這些被忽略的管理細節,看似和拓展業務、做大規模沒什么直接關系,實則與企業的發展命運緊密相連。如今,內審監督已經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部分。內部審計滲透到企業的各個環節,通過系統化、專業化的監督,助力企業提質增效。通過開展內部審計,企業能夠強化內部控制,及時發現管理漏洞并加以改進,更好地應對風險、規范經營、提高效率。可以說,內部審計就像給企業做常態化的“經濟體檢”,讓企業更有底氣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
內部審計的作用
新時代的內審工作,圍繞“管到底、提質量、創價值”的總體思路,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著力構建集中統一、覆蓋全面、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更好地發揮“經濟體檢”作用。一方面要做到全程跟進,對所有使用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的地方、部門和單位,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形成常態化、動態化的震懾效應。另一方面要彰顯審計權威,堅持依法審計,做深研究型審計,發揚斗爭精神,打造經濟監督的“精銳部隊”;同時做好與其他監督的協同配合,形成監督合力。
企業內部審計由獨立團隊或專人負責,旨在全面檢查評估企業經營、風控、內控和治理流程,助力企業達成發展目標。在現代企業治理體系里,內部審計的戰略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關鍵方面:
合規監督。通過建立常態化的合規審查機制,內部審計能夠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合規情況進行評估,確保企業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運行,有效避免監管處罰和聲譽風險。
風險管理。作為公司治理的第三道防線,內部審計會梳理企業業務流程,使用專業的風險評估方法,對整個運營過程進行風險排查和壓力測試,快速找出潛在風險點。這種提前防范的做法,既能精準鎖定風險隱患,又能給管理層提供預警和解決辦法,把風險防控的工作提前做,讓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有了內部審計,企業就能更準確地發現、評估和處理風險,讓業務發展更穩。
內部控制。內部審計是企業內控體系的重要一環。通過檢查評估企業內控制度,內部審計能發現制度設計漏洞和執行中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助力企業完善內控體系。
如何有效開展內部審計
堅持正確的思想觀
內部審計需要強化統籌引領作用,以高度的責任心堅守經濟監督定位,扎實做好常態化“經濟體檢”,全面高效履行監督職責。通過持續優化審計機制、提升工作效率,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領悟各方監管要求
企業,特別是上市國企,面臨著政府、交易所、行業協會、外部審計機構和社會輿論等多方面的外部監管。內部審計需要準確理解各級監管要求,為了更早發現企業風險,要對重點業務項目的全周期(事前、事中、事后)加強管控,做好全方位準備。
協同共享聯合內審
要推動內部審計、黨委巡察、紀檢監察等監督力量深度協同,通過加強各監督主體間的日常協作,增加工作交流頻次,優化配合流程,實現信息互通和監督成果共享。同時持續跟進整改落實情況,凝聚起強有力的內部監督合力。
強化風險應對措施
內部審計對提升企業風險應對效率意義重大。作為企業風險防控體系的核心,它通過系統評估和動態監控,既能分析當前風險狀況,又能憑借專業判斷精準定位內控薄弱環節,同時持續跟蹤風險變化,確保企業可根據市場與業務發展靈活調整應對策略。
持續開展的審計工作,能讓企業在風險苗頭初現時就及時介入,防止小隱患演變成大危機。審計團隊還會結合實際發現,從財務管控、業務流程、合規建設、員工意識等多個角度提出風險防范建議。隨著這些建議逐步落地,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一旦遭遇風險挑戰,也能快速響應、妥善處置。
內部審計全程把控風險識別、評估、監控和應對各個環節,同時系統提升員工風險意識,由此搭建起一套不斷優化的風險管理體系,為企業織密風險防護網。在這套體系作用下,企業風險管理水平顯著提升,運營環境更加安全穩定,也為長遠發展筑牢根基。
內部審計覆蓋風險識別、評估、監控和應對的各個環節,同時能夠借助提升員工風險意識,搭建起一套不斷優化的風險管理體系。在這套體系作用下,企業風險管理水平顯著提升,運營環境更加安全,從而能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堅持以風險為導向
風險導向型內部審計的核心是將風險管控作為內審工作的出發點。它聚焦企業運營、合規等各類風險,以此評估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流程的有效性。
這種審計模式跳出了傳統財務審計的局限,將范圍拓展到風險管理體系有效性、風險機制完善度等方面,既關注組織戰略落地、資源高效利用和法規遵守,又在合規基礎上更注重為企業創造實際價值。本質上是把內審職能從“事后檢查”轉向“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讓內審在企業中真正發揮作用。
在企業風險防控中,風險管理、內部控制與企業治理需協同配合,而風險導向型內部審計恰好能滿足這一需求。這種審計模式不只著眼于發現和報告問題,更注重提出有價值的改進建議,助力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推進內審整改跟蹤
內部審計將建立系統化的整改管理機制,通過推行整改任務清單制壓實責任;通過構建“四位一體”的整改跟蹤系統強化過程管控,實現問題清單動態追蹤、整改進度實時監控、整改情況定期反饋、整改結果嚴格驗收;通過分類施策的整改策略,針對制度性、系統性問題制定分階段整改計劃,將久拖未決的問題納入審計重點并增加檢查頻次;通過閉環管理要求,形成從問題發現、責任認定到整改實施、成果驗收、銷號管理的完整鏈條,確保問題整改落地見效。
要建立健全審計整改制度體系,明確整改責任主體、督辦主體及職責范圍,對整改標準、整改期限、銷號流程等作出規定,讓內部審計整改有章可循,為整改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將整改結果與干部選拔任用、評優評先等個人利益掛鉤,對整改推動不力、落實不到位的單位或個人,通過通報、約談、職位調整等方式追責問責,切實推動審計整改落到實處。
內部審計是企業治理體系中重要的監督機制,在企業管理中如同影子般時刻發揮作用。它通過“全過程、全領域、全周期”的監督模式,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立體化監控,保障企業健康穩定發展。日常內審工作中,以“如臂使指、如影隨形、如雷貫耳”的原則指導實踐,從監督方式創新、評價標準優化、整改閉環管理、成果轉化應用這四個方面提升審計質量。通過構建涵蓋財務健康監測、運營效能評估、風險合規管控的大監督體系,推動企業實現制度有效執行、管理效能提升和戰略目標達成。內部審計正是以這種兼具監督深度與服務溫度的工作方式,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