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藝術行業的發展已歷經數十載,并逐漸成為全球經濟及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崛起、美國藝術市場里藝術與產業的結合,還有各國對藝術管理人才的專業培養,都是歐美各國通過文化多元融合、科技應用、完善教育培訓和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取得的成果。這些成果將為我國藝術行業的發展之路提供更好的借鑒。
我們可以通過對歐美藝術發展之路的考察、分析與思考,為我國藝術行業帶來一些啟發,同時為完善我國藝術行業相關政策、推進藝術行業的繁榮與發展、實現我國藝術行業發展的國際化作出一定的貢獻。
歐美藝術行業發展的經驗
構建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美國藝術行業之所以能夠在今天取得不錯的成績,和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美國早在1790年,就出臺了第一部《版權法》,自此之后藝術創作一直處于知識產權保護的行業中。在此之后,1976年對版權法的修訂尤其關鍵,這次修訂明確了版權行業的存在,并將其當成知識經濟的基石。這不僅更好地保護和推廣了知識產權,也進一步推動了藝術行業的發展。版權法的制定和實施,不光關系到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保護和推廣了文化。版權保護的核心,就是保障創作者對自己作品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是對創作者的創意、發明和創作的激勵。創作者付出勞動后,能得到法律保護并獲得應有的報酬,自然更有動力去創作。比如,版權保護讓作家、藝術家、音樂家等擁有作品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包括復制、發行、展出等權利,這既給他們帶來了經濟回報,同時也豐富了文化的多元性。另外,版權還是文化輸出的有力工具。美國通過有效保護版權,讓本土的文化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進而提升了自身的軟實力。國際知識產權聯盟(IIPA)的數據顯示,版權產品的出口額已經超過美國其他很多產業,并且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而且,版權貿易對經濟增長有不小貢獻,這也能看出版權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促進多元化藝術融合與創新。國外成功的藝術案例,大多具有跨文化交流和創新的特點。文化不是自成一體地存在于某一個國家、一個地域、一個族群之中,而是跨區域、跨文化地進行流動、影響以及融合。這種新的文化交流,能帶來有創新性和獨特性的新文化產品。就拿影視藝術來說,美國好萊塢不光吸取本國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人群的獨特文化,還汲取不同地方人們電影拍攝的技巧、故事的表達方式等,拍出了受全世界喜愛的影片,吸引了全球觀眾的目光。多元文化融合的意義不小,這不僅僅是不同藝術風格或技術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出來的人類共同體審美導向與價值觀。通過跨文化交流實現融合的多元文化能夠打破文化障礙,去深化不同地域的人們之間的認知與了解,比如世界音樂交融項目(World Music Jazz Festival),就是把現代電子樂和古老的傳統音樂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穎的音樂形式,既保留了古樂的精華,又符合新時代觀眾的口味。在這期間,跨文化融合中的教育和培訓也很重要。現在很多國家都把培養藝術人才納入國家規劃,比如學校設立藝術學院、開設藝術相關課程,還為學生提供進入藝術行業實習和實踐的機會。
強調市場主導與資本運作。美國藝術行業發展的核心理念是市場主導和資本運作。這種模式看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盡量減少政府干預,靠市場自然選擇讓最有競爭力、最有創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冒出來,推動藝術行業發展。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提升整體競爭力。這也是美國文化企業愛搞并購的原因——謀求協同效應,實現跨行業多元化擴張。比如在電影業,大傳媒集團會并購電影院線、制作公司和其他相關企業,形成從內容制作、發行到放映的全產業鏈大型實體。像迪士尼并購皮克斯、漫威、盧卡斯影業這些,最終是為了在藝術行業掌握更多話語權。在發展上,美國藝術產業還重視多元投資主體和創新融資方式。政府會引導非文化企業和海外資金進入藝術領域,這樣既豐富了藝術產業的投資渠道,也拓寬了投資者的投融資范圍,能給藝術產業營造好的內部競爭機制,提高資本利用效率。
以科技創新驅動藝術行業轉型。近年來,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化也作為藝術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它讓傳統藝術形式有了很大改變,還催生了不少新的文化體驗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輕人。比如用數字技術進行藝術作品的開發,突破物理空間的阻隔,以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等技術手段,讓觀眾仿佛走進作品里,有身臨其境的觀賞體驗。與此同時,數字藝術也降低了藝術創作的門檻,普通人也可以借助數字手段來創造,再依托數字媒體傳播作品。這樣一來,降低了創作門檻,提升了藝術的易接受性和可包容性。拿電影來說,數字技術所帶來的改變是實實在在的,從最初的數字特效到現在的高清晰度、3D動畫,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輔助下的數字電影創作,每一次技術的革新和使用,都推動電影藝術有了大的進步。數字特效所構成的視覺效果以及對電影故事情節的構建,都會通過新技術帶來更多想象的空間。科技的應用也改變著作品的傳播方式,比如說以前傳統展覽、演出很依賴地理位置,現在不一樣了,網絡直播、云展覽能跨越大半個地球傳播作品,大大增加了受影響的觀眾數量。另外,數字技術在作品保存、修復、文化資料數字化保護等方面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切實保障了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得以代際傳承。
注重國際合作與品牌輸出。文化交流與合作給藝術行業發展搭起更大的舞臺。美國藝術行業能夠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便是與其他國家的藝術行業進行合作,一方面使雙方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方面通過其他形式推動品牌走向國際。若大家都將自己國家的藝術品牌與海外的藝術進行對比與交流,能促進藝術行業創新發展。其實,品牌輸出和國際市場輸出能夠極大程度上體現一個國家在藝術行業領域內成熟度。品牌輸出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的軟性形象和力量,從國家層面看,能夠極大程度上影響到國際的貿易利益;從商業角度講,品牌輸出還能夠通過作品本身的經濟價值體現出來,還能進一步開展交易,比如通過版權、特許經營和相關衍生產品開發等,實現商業價值的輸出。就像美國好萊塢電影,通過在國際上廣泛發行和銷售衍生產品,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歐美藝術行業發展對我國藝術企業的啟示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培養。藝術品企業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需要加強知識產權意識,完善版權保護措施。管理者必須把作品的使用權和作品收益權劃分清楚,既能保障創作者的利益,也能鼓勵員工創作。知識產權是藝術品企業最核心的企業資源,尤其是版權。版權是藝術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也是藝術品企業防范侵權的關鍵。企業建立起完備的版權管理制度,能有效杜絕侵權事件的發生,讓企業避免不必要的侵害。其實版權管理的核心重點就是給予作者對作品的專有權利,包括復制權、發行權、表演權、展覽權等,讓作者能從作品里獲得經濟回報。同時,企業還可以多參與國內外版權交易活動,把版權作為資產去有意識地進行管理和運作,挖掘更大的商業價值。版權交易作為藝術行業價值鏈條的重要一環,藝術企業可以通過版權交易將版權授權給其他企業利用,從中獲取經濟利益。版權作為無形的資產,其本身的價值取決于作品的影響力以及其市場表現力。得緊盯市場變化,靈活調整版權交易策略,才能讓版權發揮更大價值。而且,做好版權交易還能提高企業知名度,讓作品獲得更多關注。
積極開展跨界合作。文化藝術企業要充分發揮多元文化的作用,盡可能多吸收新鮮多元文化元素,構建藝術作品的文化多樣性體系。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文化能獨自發展,從一開始它就處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合世界上的多樣元素,文化才會變得更豐富,形式也不斷出新。因此,文化藝術企業要盡可能多地吸收、融合和運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特色文化元素,把它們融入藝術創作當中,創作出既有濃厚地域特色,又能被全世界接受的作品。比如電影、音樂、戲劇這些領域,我們能看到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就吸收了本國各民族的特色元素,也借鑒海外不同的電影拍攝技巧和創作故事情節手法,拍攝出人們喜聞樂見的影片。在音樂藝術上,世界音樂融合項目就是將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技術結合起來,做出了既有古老傳統音樂特色,又具現代感的音樂。而這種跨領域融合出的新音樂形式,往往為不同領域中的人們帶來新鮮體驗。
靈活運用市場機制和探索融資手段。藝術企業必須充分運用好市場機制與資本手法,將自身企業做大做強。藝術企業首先得認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企業根據市場變化適當調整自身的發展方向,緊跟時代的脈搏,按照市場需求提供相應的藝術產品與服務。市場就像有一股力量,會把最有競爭力、最有創新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到前面,帶動整個行業發展。此外,藝術企業能夠在市場的引導下整合資源,通過兼并、合作實現規模和范圍經濟,增強競爭力。比如藝術企業可以兼并小型工作室甚至藝術家工作室等,將創作資源整合后集中力量打造覆蓋創作、分銷、展覽的全產業鏈大企業。藝術企業也可以用靈活的資本運作方式優化資源,通過并購產生協同效應,實現跨行業多元化發展。像收購畫廊、展覽中心、媒體公司這些上下游相關業務,形成從內容制作、分銷到展示的完整鏈條。這樣既能鞏固在行業里的話語權,又能從多個角度找到利潤點和發展可能。除了并購,多元投資主體和創新融資方式也能幫企業拿到資金。政府鼓勵非文化企業和境外資金投入藝術領域,讓行業有更多資本流入。企業通過股票、債券、銀行貸款等多種渠道融資,方便又多樣,反過來也能促進藝術行業發展。
利用數字技術改進傳統藝術形式。藝術企業要積極應對科技創新,通過數字化技術改造傳統藝術形式,提供新的文創體驗。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已經成為當代藝術行業必不可缺的媒介元素,它不光優化了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同時還催生了一種新的文化體驗方式,引來了更多的年輕群體。例如,數字技術的運用能打破物理空間的約束,通過VR、AR等技術手段,為人們帶來如入“畫”的欣賞體驗。同時,數字技術還推動藝術創作的大眾化,使獨立藝術家也能利用數字工具創作并在網絡平臺分享作品。這樣一來,降低了門檻,藝術也變得更易被接受、更有包容性。拿電影來說,數字技術的影響尤為突出,從數字特效的出現到現在的高清影片、三維動畫,乃至AI電影制作,每一次技術手段的革新讓電影藝術有了質的提升。數字特效手段不僅豐富了藝術的視覺表現,也為故事編排賦予了天馬行空的想象。技術進步不光讓藝術表達更出色,也推動了電影行業更好地發展。
積極參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藝術企業也可以主動走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藝術節、國際藝術博覽會等活動,主動展示自身品牌,開拓海外市場。參加這些活動,能讓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提高知名度,還能了解不同國家的藝術文化、形式和思想,找到新的創作靈感,豐富自己的藝術產品。比如在國際有名的藝術節、電影博覽會上,企業可以把作品和國際知名藝術品放在一起展示,發現并挖掘自己的閃光點,同時吸引國際買家與觀眾的關注。這對企業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藝術企業能夠利用這樣的活動契機,向世界傳遞自身的品牌理念,在世界的范圍內銷售自己的藝術產品及相關衍生產品。藝術企業更需要注重自身品牌的建設與宣傳。品牌代表著企業的文化品位、價值理念和風格,是藝術品的象征。藝術企業在電影、設計等相關領域的國際化運作,可以幫助有效地打造全球知名的藝術品牌。現在各行各業都有了互聯網的加持,企業可以開展全球合作,利用數字化平臺互相學習、實現可持續發展。網絡技術打破了地理限制,使不同國家的企業能夠實現線上交流合作。就像社交平臺、B2C平臺這些新興的技術平臺,讓藝術品推廣和流通更方便,既能降低運營成本,又能接觸到更多用戶。企業可以在網上打造社交形象,用線上社區把粉絲和用戶聚起來,收集他們的反饋,改進產品,提升體驗。這些平臺還能為藝術品交易牽線搭橋,讓更多人看到作品,成本也會降低。比如企業可以通過社交群了解用戶喜歡的畫作顏色,調整創作風格,推出新系列作品。這樣不僅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還提升了用戶體驗,幫助品牌成功走向全球。
我們可以借助上述對歐美藝術行業的發展情況的探究,從多維度發力借鑒他們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結合。從政府部門的角度出發,可以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支持,鼓勵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形式結合。比如在故宮文創成功的基礎上,再深入挖掘各地的特色文化資源,打造更多元的藝術 IP。除此之外,各行各界都要積極推動藝術和科技深度融合,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這些新技術,拓展藝術創作和展示的空間,讓觀眾有更沉浸式體驗。在人才培養上,要建立產學研一體的藝術管理教育體系,和國際知名藝術院校合作辦學,培養既懂本土文化又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既然要面向國際,我們還應主動搭建國際藝術交流平臺,舉辦高水平國際藝術展覽、賽事,鼓勵藝術家參與國際項目。這樣才能讓我國藝術行業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提高影響力,最終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繁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