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提升國有資產使用效能成為優化資源配置的關鍵課題。從現實情況看,當前國有資產在運營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部分地區資產過度集中于傳統行業,新興產業布局不足;處置流程煩瑣、周期長,難以實現價值最大化;大量閑置資產未被盤活,造成資源浪費。
一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截至2023年末,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371.9萬億元,負債241.0萬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達64.8%,而資產回報率卻長期低于民營企業平均水平。這種“高負債、低回報”的現狀,凸顯了提升資產使用效能的緊迫性。要破解這一困境,需要從資產使用效能的核心目標出發,系統探索更科學的配置與處置策略,讓國有資產在服務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價值。
國有資產配置優化策略
堅持科學配置資產
科學配置國有資產需把握幾個核心原則:要以實際需求為導向,避免盲目投入;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決策的根本考量;持續優化資產結構,重點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領域傾斜;同時要契合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國有資產配置策略必須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比如對接“十四五”規劃中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要加大對科技創新、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投入;面對“雙碳”目標,需重點布局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則要向中西部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和革命老區傾斜,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中國石化的實踐就是很好的范例。該企業調整資產配置方向,將傳統煉油業務的部分資源轉向氫能源、生物質能源等新能源領域。截至2023年年底,其新能源板塊資產占比從2018年的3.5%提升至12.8%,不僅優化了資產結構,也讓整體資產使用效能得到顯著提升。
精細化配置方法
精細化配置國有資產需要科學方法的支撐。大數據分析預測就是重要手段,它通過收集市場需求、行業趨勢、資源供給等多維度數據,借助機器學習算法運算,能精準預測未來資產配置的最優方向和規模。以國家電網配電網資產配置為例,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后,設備投資效率提升了23%,閑置率降低了8.5個百分點,效果十分顯著。
動態調整機制也不可或缺,它打破了傳統“一次配置終身使用”的僵化模式,建立起定期評估、動態優化的配置體系。這一機制要求對已配置資產開展定期績效評估,一旦發現使用效能低的資產,就及時調整配置方向或規模,確保資產始終處于最優配置狀態。湖北省武漢市在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中,采用季度評估、年度調整的動態機制,使資產使用效率提升了15.3%,為這一機制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佐證。
國有資產處置優化策略
選擇處置時機
要提升國有資產的處置效益,關鍵在于精準把握處置時機。從資產生命周期理論來看,處置時機需要綜合考慮資產的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技術先進性以及市場供需等因素。如果處置過早,資產的價值可能還未完全釋放;處置過晚,又會因為資產性能下降、維護成本增加而影響處置收益。
資產價值曲線法能為處置時機的選擇提供量化參考。通過繪制資產價值隨時間變化的曲線,找到價值下降的拐點,就能確定最佳處置時機。市場監測法則是持續關注市場對特定資產的需求變化,在需求旺盛時進行處置,以此實現收益最大化。
長沙市國資委曾運用資產價值曲線法,對市屬國企的閑置土地處置時機進行分析,在2022年土地市場回暖時及時處置了多塊閑置土地,相比常規處置方式增值超過3億元。與之相反,天津市某國企由于忽視市場監測,在2023年鋼鐵市場低迷時處置大量鋼鐵生產設備,導致處置價格比正常水平低了25%,這一現象值得深思。
創新處置方式
傳統國有資產處置方式常面臨效率低、收益差的難題,探索新方法才能激活資產價值。資產證券化是盤活存量的有效手段,既能喚醒沉睡資產,又能開辟融資新渠道。比如江蘇省南京市在2023年將價值18億元的污水處理設施打包成證券產品,不僅讓閑置資產“活起來”,還為新項目建設籌到了資金。
共享共用模式同樣打破了“資產專屬”的傳統思路。通過搭建共享平臺,推動國有資產跨部門、跨區域流動。上海浦東新區整合區內科研機構的高端設備,建立統一共享平臺,企業和機構通過預約即可使用。這一舉措使設備利用率提高了38%,同時為中小企業省下2.6億元設備采購費,實現了資源高效利用。
制定風險防控機制
在國有資產處置中,構建風險防控機制尤為關鍵。科學的資產評估是第一道防線,需要建立獨立、專業的評估體系,綜合運用市場價值法、收益法等多種手段,確保資產估值客觀公正,從源頭避免價值失真。
信息公開透明則像一道“陽光防線”,通過全流程信息公示接受社會監督,杜絕暗箱操作。比如南寧搭建的處置信息公開平臺,將項目詳情、評估結果和交易過程全部上網,讓處置均價較前三年提升了15.3%,用數據證明了透明化的價值。
決策責任追溯機制實行“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終身追責體系。湖南國資委推行的處置決策全程留痕制度,要求每一步決策都記錄決策者身份,這種“可追溯”模式有效遏制了資產流失風險。
此外,引入第三方監督機制能形成多元制衡格局,通過社會力量參與監督,也足以織密風險防控網絡。這些機制環環相扣,從評估、公開、追責到社會監督,構建起全方位的風險防護網,為國有資產處置筑牢安全屏障。
國有資產配置與處置策略協同作用
提升國有資產整體使用效能,離不開配置與處置策略的協同發力。配置策略明確資產投向和規模,處置策略盤活存量資產,兩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唯有增強協同才能優化國有資產結構,實現存量與增量資產的有機銜接。
處置低效資產回籠的資金,可投入到高效領域,推動國有資產結構持續升級。而強化策略協同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完善配置與處置的聯動機制,讓資產流向最需要的地方,避免資源閑置浪費。浙江省杭州市“退二進三”的產業轉型實踐便是生動例證:通過處置低效工業用地籌集資金,投向第三產業,不僅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還大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這種“處置—配置—優化”的良性循環,正是提升國有資產使用效能的關鍵所在。
提升國有資產使用效能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學配置與高效處置協同推進。未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迭代升級,國有資產配置與處置策略將更加精準高效;而市場化改革的縱深推進,也會為這項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在實踐過程中,需始終堅守科學配置、高效處置的原則,持續創新配置與處置方式,健全風險防控機制,推動二者協同發力。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國有資產使用效能,為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