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踩著高蹺的孩子從身邊跑過,操場上有騎著獨輪車的孩子……這里不是游樂場,而是一所小學。
貴州省黃平縣新州鎮第二小學(以下簡稱“新州二小”)校區面積不算大,空間幾乎被利用到極致。籃球場上圍了26個籃球架,高低不一,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孩子都能玩;籃球場中間的空地上鋪著羽毛球場地墊;籃球場外的水泥地上,刷了幾塊顏色鮮艷的格子,給學生們玩跳房子。
只有上課期間,校園才會陷入短暫的安靜。下課鈴響起,廣播催促道:“下課了,同學們請走出教室,呼吸新鮮空氣。向遠處望望,放松一下眼睛。”
全校2000多名學生,只有10多人戴眼鏡,全校的超重學生也只有10多名。新州二小連續9年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監測中排名前列,最近兩年位居第一。
校長楊昌盛在這里工作了13年,他說:“我只是想讓學生們喜歡上學。”
一個足球重重地砸在楊昌盛的胳膊上,他沒有中斷和旁人的談話,他習慣了。
這里沒有小學校園里常見的“禁止追逐打鬧”“請保持安靜”的標牌。楊昌盛笑了笑:“禁止追逐打鬧不符合小孩的天性。”
成為校長后,楊昌盛更多關注的是孩子們喜歡什么。
看到學生拿粉筆在地上畫格子玩跳房子,楊昌盛便讓美術老師用油漆在操場地面上刷上彩色格子。
看到學生愛唱歌,他找人在一塊空地上搭建“陽光大舞臺”。中午,學生可以來點歌。舞臺旁還放了兩摞凳子,供觀眾取用。
有段時間,用煙盒折的“煙卡”風靡校園,楊昌盛讓學生改用廢舊作業紙折卡,以年級為單位舉辦比賽。沒過多久,這種卡就銷聲匿跡了。
“孩子就是這樣,你越不讓他做什么,他就越好奇。你越讓他做什么,他就越不做。”楊昌盛笑了。
每逢一年級新生入學,就有孩子在校門口哭著不肯進學校。楊昌盛記得,最多的一次,有21個孩子待在校門口不肯進來,“大部分孩子都說學校不好玩”。
他要想辦法把學校變得好玩。新州二小的游樂設施越來越多:二樓護欄被鋸開個口子,兩側各裝了一個滑梯;從二樓吊下兩張攀爬網,學生們蕩秋千、爬網子;一樓的一整面墻被做成攀巖墻,下面鋪了保護墊。
學校經費有限,為了省錢,教師、家長自己動手:學生家長從鄉下拉來木頭,刷上彩色顏料,在校園的一個角落搭了平衡木;又將木頭和輪胎組合起來,做了一個輪胎攀爬架;老師畫圖設計出吊環、三人制足球框的位置。
說到這里,楊昌盛自豪地說:“從前年開始,就沒有學生不愿意進校園了。”
學生沒那么喜歡,但又必須做的事情,楊昌盛就想辦法讓學生喜歡:學生不喜歡學英語、背單詞,學校就開展“英語周”活動,讓孩子們比賽,“你追我趕的,就有興趣了”;不喜歡跑步,那就舉行“滑梯接力賽”;不喜歡干家務,就舉辦生活技能大賽、烹飪大賽等勞動比賽……
放學后及周末,學生可以帶家長一起進校園。直到晚上8點多,還有孩子在操場上玩,老師不得不一再催促他們回家。
為了讓學生走出教室,楊昌盛想了個“損招”:每個教室都裝有擴音器,一下課就大聲放音樂,老師講不了課,學生做不了題,不得不走出教室。
從師范學校畢業后,楊昌盛曾到村小當教師,村小原本不做廣播體操,他去以后帶著全校學生一起做操。后來他調到一所中學當英語教師,又帶著全校學生跑步。當時的同事評價他:“這個人有點沖(當地方言,意思是特立獨行)!”
到新州二小,新任校長楊昌盛燒的第一把“火”,是讓教師、學生動起來:每天早上7點半跑早操。這個決定引來不少反對聲:老師覺得自己的任務就是上好課,為什么要這么早來學校跑步?
臨近退休的老教師通常上道德與法治、科學之類的課程,楊昌盛鼓勵他們去上體育課。他說:“你們多鍛煉,對身體好。”
楊昌盛自己也不再上英語課,改上體育課,他的體育課成為全縣、全州的示范課。新州二小的年輕教師甚至以為他是學體育出身的。
新州二小主辦了全鎮的籃球賽、足球賽,又組織學校的男足隊、女足隊,去參加全州的足球比賽。
楊昌盛一直在思考如何將參與運動的人員范圍擴大。全校運動會上,跳大繩、接力賽,每個孩子都要上場。學校不僅有學生運動會,也舉辦了家長、教師運動會。全校的班主任接受培訓,成為體育老師的“后備軍”。學校除了春季籃球賽、秋季足球賽、冬季運動會,楊昌盛正考慮在夏季舉辦氣排球比賽——普通排球太硬了,會打得孩子們手腕疼,所以改成氣排球。
體育給孩子的影響不只在運動場上,參賽的經歷給了孩子“健康的身心、強大的抗挫折能力”。球隊的替補隊員上不了場,坦然地說:“我幫他們拿衣服也行啊。”

楊昌盛很少主動談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他說:“上小學時不需要追求成績,考到80分就可以了。”相比于成績,他認為孩子們的“后勁”更重要。
但恰恰因為教學成績優異,尤其是數學平均分比全縣排名第二的學校高出十幾分,楊昌盛不必再背負“不務正業”的批評,新州二小成了全縣乃至全州學習的榜樣。
“新州二小玩出了成績,玩出了身心健康。”黃平縣教育局副局長龍曉明和校長們開會時常常鼓勵各校要多開展體育運動。他說:“楊校長樹立了一個榜樣,否則我們在會上不論怎么要求都是非常蒼白的。”
因為體育項目、游戲項目多,新州二小的校園環境很難用整潔來形容。
足球場上堆著幾百個輪胎,這是老師、家長和汽修店捐的。一開始只放了幾個,不夠學生玩,一直增加到現在的四五百個。
課間操看起來也是亂糟糟的。課間操原本是廣播體操和民族舞,楊昌盛全改了。他讓學生自己選出喜歡的音樂,找人剪輯好。上午第二節課的下課鈴聲響起,學生們從教室里擁出來。
每個年級都在操場上有一塊專屬空地,學生們練完拳后,兔子舞的歡快音樂響起,隊形分布變了:有的年級拍籃球,有的年級跳板凳舞,有的年級跑操,跑操的隊伍中間還混著幾個騎獨輪車的孩子。
籃球場的角落放著竹竿,經過日曬雨淋已經褪色,竹竿撞擊的清脆節奏響起——五年級的學生跳起了竹竿舞。
大喇叭里響起哨子聲,隊形分布又變了,全部學生集合到籃球場,背誦完《三字經》,齊聲高喊“我運動,我快樂”。
楊昌盛對“讓學生喜歡學校”這個目標有更具體的描述:“希望未來讓學校集學習、休閑、生活于一體。”
他發現,有的孩子分不清水稻和野草,“問學生雞蛋是從哪里來的,有學生說是從冰箱來的”。
在學校里,楊昌盛想方設法地打破家長給孩子套的“保護罩”。
新州二小的烹飪大賽始于2013年,孩子們系著圍裙、戴著高高的廚師帽,自己做水果拼盤。
前幾年,學校里新建了“陽光廚房”,學生自己炒菜自己吃。“我跟家長說,你們把孩子交到我這里6年,畢業時起碼讓他們會炒12個菜。”楊昌盛哈哈一笑,皺紋更深了。
新州二小還有個“開心農場”,老師們把20畝的土地分給每個班級。2024年,學生們種的花生、蘿卜收獲了,有些煮熟了在班里吃,有些拿到縣城廣場上義賣,賣的錢充當班費。
對“生活氛圍”的重視,來自楊昌盛作為教育者的危機感。
有次學校放假前,楊昌盛看到一位老師買了一些干脆面,他很納悶兒:“你愛吃這個嗎?”老師坦言:“我不會做飯,就吃這個。”有的老教師一到飯點就急著趕回家,要給下班到家的兒女做飯。
“我聽了這些,真的著急。”楊昌盛說,“我們教了這么多孩子,發現歸根結底還是要教父母該怎么做。”
楊昌盛很少談及“升學”“成績”,他更常用的詞是“喜歡”“興趣”“高興”。“我經常跟家長講,孩子到我們這里,未來不一定‘成才’,但一定‘成人’,成為社會的好公民。”楊昌盛說。
(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眾號“冰點周刊”,本刊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