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會沒事就捅自己幾刀,除非不得已。
福建福州火車站應該還記得,1998 年第一家永輝超市開業時的鑼鼓喧天。它肯定沒想到這家超市自 2010 年上市后的 2021年就迎來了大虧損,驚人的 39.44 億元。虧損像暮日西沉,27.63 億元、13.29 億元,直到連續第四年的 2024 年,虧損 14.65 億元。
股 價 跌 到 2.08 元 的 時 候,“ 白 衣 騎士”也好,“門口的野蠻人”也罷,葉國富帶著 62.7 億元現金來了,一舉拿下了永輝29.4% 的股權。曾締造年營收 900 億元的“超市之王”變換了大王旗。
2025 年 5 月 28 日,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法院發布公告,永輝超市董事長張軒松,因子公司 39 萬元搬運費糾紛被“限高”。
39 萬元,是永輝曾經不到一秒鐘就能賺到的數字。世人驚詫 48 小時后,這場風波雖然停息,但還是將傳統零售巨頭轉型的艱難顯現了出來。
零售行業,特別是線下零售行業,這幾年如馬行薄冰。沃爾瑪、家樂福等中高端、大型連鎖企業經營受困,接連撤退 ;好想來、趙一鳴等新型社區折扣店又側面截殺。葉國富掌舵永輝,像是臨陣換將,開始了一場刀刀向內的殺法。
世上沒有“一招鮮,吃遍天”的武功,如果有,那也經不起前赴后繼挑戰者們的車輪戰。永輝一刀刀砍向自己,希望向死而生。決絕中的壯士斷腕,是零售行業在傳統范式中尋找新范式的一次革命。

大刀向成本上砍去
2 個月后再來永輝,看到這家經過“胖東來式”改造的新店,梁光(化名)最直觀的感受是“貴了很多”“這很不‘永輝’”。
永輝曾經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1995 年,超市概念剛剛興起,于東來在河南許昌種下胖東來的種子,張軒松則將一家 100 平方米、名為“古樂微利”的超市開進了福州鼓樓區的一個居民區。別人毛巾賣 3 元,他只賣 2.3 元。靠這種“微利”特色,3 年后,他就在福州火車站開了第一家以“永輝”命名的超市。
永輝彼時的刀,向上砍向麥德龍等國際巨頭代表的高端商超,向下砍向遍布城市各處“臟亂差”的農貿市場。永輝“刀”的主要組成材料,就是成本,下刀處,直指生鮮品類。
生鮮首先需要本土化的專業人才,其次要理順從產地到市場的環環渠道,或者,可以自建完整的產業鏈條,由產到銷。不過,無論采取何種傳統方式,不確定風險都實在太多了 :中間任何一級批發商都有可能違背合約、私調價格 ;中間任何一級倉儲方都有可能以次充好、以少充多。正是這些來自本土、來自復雜人脈關系的困難,生鮮一直是農貿市場的主力,造成“大巨頭”們熱衷于主營相對規范的日用商品,把生鮮定位于“雞肋”。
“只有改變才能求生存。”此時永輝規模尚小,便于在復雜的生鮮市場上掉轉船頭。張軒松決定劍走偏鋒,調整商品結構,以差異化策略與巨頭們區隔開,將生鮮經營面積調整到 40%,甚至是 60%以上。同時結合福州人買菜的習慣,首創超市六點半開門的奇景。
張軒松的戰略很明確,主營生鮮,定位家庭主婦、上班族,既能避免與大鱷正面交鋒,又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這便是“農改超”的起源。
張軒松發現,“農改超”僅僅停留在“賣不同品種”的層次上,在渠道上卻與其他超市、農貿市場大致相同,走“產地—采購商—批發商—超市采購員”的傳統路線,超市里的生鮮 ,實際上經過了三批,甚至是四批,價格自然偏高。
如果是奉行“產地—超市采購員”的一級渠道,搞自營直采呢?
于是,張軒松著手建立了一支采購員隊伍,直接與生鮮產地對接。這樣一來,永輝價格優勢已經超越競爭對手。在 2003年,福建大白菜采購價約為 0.22 元 / 公斤,到第一批發商升至 0.36 元 / 公斤,再到市內采購點,已升至 0.45 元 / 公斤……而定位于“微利”的永輝大白菜,超市零售 0.26元 / 公斤。
與采購隊同步,張軒松在福州建立配送中心。這樣,紛繁復雜的“供應商—分店”的交易關系,濃縮為“供應商—配送中心”的二元結構。各分店的外部聯系也轉化為連鎖企業業務關系。這樣一來,進貨談判數量呈幾何級下降,交易費用、履約費用都大大減少。
此時,福州人發現,去永輝買菜,已經成為最經濟實惠的選擇,客流蜂擁而至,銷售速度也大大加快。這又形成永輝又一個優勢 :降低上架損耗率。
嘗到砍成本的甜頭,張軒松開始嘗試自營直產,逐步建立自己的食品加工廠,同時建立了永輝的蔬菜、養殖基地,糧制品加工廠。自營直產可謂“革了供應商的命”,一是旁敲側擊,對供應商提供偽劣商品的“賊心”起到威懾作用 ;二是無形施壓,致使供應商主動提供折扣以維續合作關系。
確保這一套渠道革新的質量后,張軒松又著手從管理模式上進行革新。
他為永輝設計了直線職能制組織模式,一種最簡單、最高效的管理模式,即各單位執行垂直領導,下屬部門只有一個上級,各級負責人對所屬單位的一切負責,力推管理扁平化。
在永輝,店長對自己的分店負責,并擁有極高決策權 ;各區總經理每天到各店巡視 1 小時,只需管理好手下的店長即可。
為了保證“永輝真經”的原味,張軒松規定永輝只開直營店,在標準化指導下實現總部與分店的“大一統”。
大的“相對論”
2010 年,門店數量達到 100 家的永輝超市正式登陸 A 股 ;2010—2014 年,永輝超市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在 20% 以上,一躍成為連鎖商超的龍頭企業。
永輝年收入持續攀升時,國內的電商行業更是一片升騰 :2013 年天貓“雙 11”銷售額超過 350 億元 ;2014 年阿里、京東紛紛在美上市 ;2015 年生活服務電商崛起……
零售電商業如火如荼,巨大的永輝沒有理由故步自封。
于是乎,2013 年 3 月,永輝建立了全國電子商務總部 ;同年 4 月,永輝電商網站“半邊天”上線 ;次年 1 月,永輝推出O2O 商業平臺“永輝微店”;2015 年 6 月,永輝線上業務部門“永輝云倉”成立……
同時,在供應鏈及門店管理上,永輝更早早地開啟了數字化布局 :啟動核心業務系統 ERP、探索移動商務 O2O 營運模式,引進 JOYA 自助購物系統等。
2015 年,永輝希望在未來 3 年,電商業務在總營收的占比能達到 5% 以上。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新零售創新的道路上,永輝摸索出超級物種、永輝生活、永輝 Mini 等多業態,線上還有到家業務“永輝買菜”;在外部,永輝獲得京東、騰訊的資本加持,市值一度超過千億元。
學習盒馬、效仿七鮮,高峰時期的永輝超級物種超過 80 家門店,走進超級物種,貨架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零食、日用百貨等,生鮮區有散稱的蔬菜、水果和活鮮,也有自制的雞腿、豬蹄等熟食。
組織大到一定程度,一切的創新和嘗試,都會變成新勢力與舊勢力的較勁,新想法與舊慣性的牽扯,持續投入與小富即安的權衡。
永輝也不例外。線下模式的成功,使永輝積累了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一群既得利益者。大力轉型線上,實行數字化管理,必然會遇到相關利益方或明或暗的抵制。從股東、采購、店長到普通員工,都會與新思路形成角力。在這種節骨眼上,戰略定力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線上方面,張軒松堅持認為永輝要發展“到家業務”,而他的兄弟、一致 行 動 人 張 軒 寧 則 認 為“ 餐 飲 + 超 市+App”的模式更勝一籌。兄弟二人理念不合,一度導致永輝和云創的業態高度重合,永輝買菜 App 和永輝生活 App 同維競爭,相互內耗,流量被分散。以至于,張軒寧主導的永輝云創決定內建“數據帝國”,這一方面意味對自家商品及用戶數據的保護 ;另一方面卻意味“故步自封”。
2018 年時,永輝超市與云創業務正式剝離,張軒松與其兄張軒寧解除了長達 8年的“股東一致行動協議”,這也讓張家兩兄弟的矛盾以及內部管理的問題公開化。
永輝超市一路創新,卻由于技術、內部管理等因素而接連栽跟頭 ;在持續摸索“新零售”的道路上,永輝抓住了大量商業模式創新的線索,但始終沒法找準清晰的定位與正確道路。2016—2019 年,永輝云創累計虧損超 26 億元 ;2021 年,“關店”是永輝發展的關鍵詞之一。當年 8 月,永輝超市決定在全國關閉 86 家門店,包括36 家永輝生活及 10 家超級物種店。
捉刀人
2024 年 9 月 23 日,名創優品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以 62.7 億元收購永輝超市29.4% 的股權,其中包括怡和集團持有的21.1% 及京東持有的 8.3% 的永輝超市股份。該交易完成后名創優品將成為永輝超市第一大股東。
5 個多月后,永輝超市第六屆董事會和 2025 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在福州召開,設立改革領導小組,葉國富任組長。
次日,永輝官網掛出了招聘 CEO 的公告,并提出多項任職資格。
只過了兩日,永輝超市又發布一條公告稱,鑒于公司第六屆董事會暫未聘任CEO,為確保公司規范運作、保障公司日常經營管理事項順利開展,董事會授權公司改革領導小組代行 CEO 職責。
葉國富成了永輝的捉刀人。
2023 年,永輝的營收幾近 800 億元,在全國擁有 850 家連鎖超市,名創優品店面固然多,其營收只有 114.7 億元,僅為永輝的 1/7。盡管猶如“蛇吞象”,但永輝已經連虧 4 年,而名創優品 2024 年毛利率同比增長 34.0% 至 76.37 億元 ;毛利率由2023 年的 41.2% 提升至 44.9%。
名創優品收購永輝,被外界看成壯牛拉破車,搞不明白葉國富的目的和心理,收購公告發布的第二天,名創優品港股大跌近 24%,市值蒸發約 90 億元。“大家都看不懂就對了,如果都看得懂我就沒有機會了。”他在朋友圈寫道。
葉國富收購時,永輝約 200 億元的市值,處于 10 年來的最低期,較高點跌去八成。京東入股永輝時,出價為 9 元 / 股,葉國富的出價則不及 1/3。名創優品 CFO 張靖京提到,這筆交易,投資成本溢價低,安全邊際高。
葉國富本人稱,收購永輝的動因,源于他看好永輝“調改”的前景,其三家門店經“胖東來式”改造后,經營狀況大幅改善。
早在 2015 年,葉國富參加聯商網大會時曾發表過一篇演講。彼時,他說,“如果中國今天的超市,不請一幫設計師,不在產品上下功夫,不把產品設計好,中國超市沒有未來。”如今,中國超市的發展恰恰印證了葉國富當時的判斷。而以品質為核心的胖東來模式、山姆會員店等大行其道,深受消費者喜愛,正是明證。
葉國富是 Costco 的忠實擁躉,他發現,比 Costco 更優秀的零售模式,就是胖東來,稱之為“中國超市的唯一出路”。
為了能夠更快地讓永輝超市走上“品質零售”的道路。葉國富提出了“433 戰略規劃(四化三力三變)”,即四化 :國際化、現代化、職業化、專業化 ;三力 :學習力、執行力、創造力 ;三變 :組織變革,運營變革和供應鏈變革。
葉國富認為,零售的本質就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前端要關注用戶體驗 ;后端是產品和效率,要有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和好的環境。第二件事是,現場、現事、現物,“要多去現場看看,根據實際情況思考問題。不管信息多么發達,軟件多么先進,都得到現場去感受一下,才能有更真實的體驗和更精準的判斷”。第三件事是,細節、細節,還是細節。
目標也很明確 :減虧。怎么減?葉國富說了 :“三提兩降。”提人效、提業績、提毛利 ;降成本、降費用。聽起來像是健身界的“節食減肥法”。
大象與柳葉刀
目標明確不久,改革領導小組大洗牌。改革領導小組原成員 :王守誠、羅雯霞、林紅東、曾鳳榮、吳凱之、甘旺亨、張衛東、朱靜、劉少強,換成了 :佘咸平、羅雯霞、林紅東、吳凱之、甘旺亨、張衛東、朱靜、劉少強。
組長依然是葉國富。
永輝原來的 CEO 李松峰,在董事會換屆中落選,徹底出局。有人說他是“改革速度不夠快”,也有人說是“戰略路線不合”。總之,他走了。
新領導小組領銜的佘咸平,曾在山姆中國采購部工作多年,是山姆系的老將 ;后來跳槽盒馬,一路做到全國果蔬及鮮花采購總監 ;前不久還在大潤發 M 會員店做商品負責人 ;如今空降永輝,成為 CMO(首席商品官),接替的是黃林的位置。
關鍵是,永輝以前根本沒有“CMO”這個職位。現在突然設立,還讓一個有山姆 + 盒馬雙重背景的人來坐鎮,似乎是要對標山姆、硬剛盒馬。
永輝現在的局面,不只是經營的問題,更像是一個家族企業與資本博弈的局。如今,張軒松持股 8.72%,張軒寧持股 7%,兩人加起來也不如葉國富的 29.4%。但有趣的是,張軒寧在涉及 CEO 的問題上,在董事會上投了反對票,理由是 :“當前高級管理議案中未涉及 CEO 安排,這令人深感憂慮。”
所以這不是簡單的“資本入主”,而是一場復雜的“權力博弈”。
供應鏈重建、自有品牌發力,盡管爭議不斷,永輝在悄悄變。比如供應鏈這塊,已經換了 70%~80% 的團隊,目標是去掉中間商,直采核心供應商—回歸初心。目前首批鎖定了 200 家核心大供應商,由葉國富親自篩選,并承諾每年至少見一次董事長。自有品牌方面也在發力,調改門店的自有品牌占比從原來的 3% 提升到了8%~12%。葉國富甚至放出豪言 :“三年內要與供應商共同孵化 100 個億元級單品。”
一句話總結 :永輝不想再當“貨架出租商”,它想做“產品制造商”。
葉國富提出了“裸價直采”的新采購模式。該模式通過簡化供應鏈,直接與生產商合作以降低采購成本,并以此提供更具價格優勢的產品給消費者。這一變革有助于提高永輝的市場競爭力,并可能促進整個行業供應鏈的優化。
然而,這種模式轉變也帶來了與供應商關系的重新調整、成本控制及運營效率的挑戰,同時也需應對市場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和競爭壓力。事實上,“裸價直采”策略觸及經銷商利益,此前部分區域代理商還曾聯合抵制。
“革命沒有不流血的。”再牛的企業一旦停止關鍵創新,就是逼自己秀刀法。一刀刀下來,遍體鱗傷的永輝能否重新發光,主動權可能并不完全在永輝本身,畢竟零售江湖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