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指出,“天津是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科教優勢明顯,產業基礎雄厚,生產要素齊全,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強調“要把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自身先進制造研發優勢結合起來,加強科技創新協同和產業體系融合”。加快推動天津發展新質生產力,唱好京津“雙城記”,必須摸清天津資源稟賦和發展底數,找準優勢長板,并在此基礎上精準施策。與此同時,當前區域協同發展正經歷從“補短板”到“鍛長板”的戰略升級,更關注“互相貢獻長板”的新木桶理論為釋放京津同城化發展潛能提供了創新視角。本文基于新木桶理論,探討如何通過拉長和貢獻天津優勢長板,實現與北京錯位協同發展,構建優勢互補、協同共進的區域發展格局,共同提升整體競爭力。
一、天津三大優勢奠定京津互惠共贏基礎
1.科教優勢明顯,職業教育“領跑”全國。一是科教資源豐富、性價比高、可及性強。天津聚集了國家級院所和國內高水平研發機構超過170家,建有56家高等院校(985大學2所,211大學4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學科數量位居全國前列。特別是應用型研究水平較強,天大化工、南開新材料等領域專利轉化率超30%(北京為25%)。南開中學歷史底蘊深厚,共培養出61名兩院院士,在中國教育歷史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北京嚴控人口總量的現實下,天津教育資源有更大彈性和吸引力,輔之以戶籍準入、教育、醫療、交通、社保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綜合優勢,在接收北京溢出人才子女教育方面具備有利條件。二是職教模式創新和內涵建設創下多個“首次”“率先”。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職業教育“雙創示范區”、首部職教產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規誕生地,天津現有高職院校23所(7所入選國家“雙高計劃”)、中職學校42所,相較于北京高職院校“小而精”的布局,天津院校數量和專業群布局更密集、覆蓋領域更廣。三是注重產教融合。踐行“雙師型”“現代學徒制”等工學一體化特色模式,使學生在校期間能第一時間接觸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相較北京側重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天津更側重培養產業應用型人才,可緩解北京因“人才虹吸”導致的技能人才供給壓力。
2.產業基礎雄厚,制造研發和轉化能力強。一是工業歷史悠久、產業門類齊全。天津自1860年開埠就出現軍工、機器制造、化工、紡織等先進制造工業,1933年共有工廠1213家,約占全國12個主要工業城市全部工廠數的13%,居全國第2位。新中國成立后更是創造出飛鴿自行車、海鷗手表、北京電視機等100多個制造業“全國第一”。目前,天津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里的191個、666個小類里的606個,是全國工業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二是現代產業體系日臻完善。近年來,天津大力實施制造業立市戰略,哺育形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支柱產業,2024年第二產業增加值6214.27億元,占GDP比重34.5%。積極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制造業企業DCMM貫標數量居全國第一,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90.6%,位居全國前列。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位于全國第一梯隊,特別是在全國率先打造了完整的信創全產業體系,當前“中國信創谷”產業規模超800億元,集聚了飛騰、麒麟、曙光、海光、360等領軍企業。三是轉化基地設施完備。在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領域建立了渤化化工中試平臺、力神公司電芯中試線等一批中試基地,可有力承接北京需要中試和二次開發的實驗室成果,助力其解決中試設施和空間數量不足等問題。
3.生產要素齊全,承載基礎突出。一是在土地要素方面,天津工業用地、住宅用地、商業樓宇的成本和空間優勢明顯。2024年工業用地成交價僅為40萬元/畝,接近北京(108.5萬元/畝)的1/3。同時,在于家堡、中新生態城、四郊區等地擁有一批高質量閑置商業樓宇,可為北京企業發展提供低價辦公場所。二是在勞動力要素方面,天津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用工成本較低。據智聯招聘2024年三季度招聘薪酬統計數據顯示,天津平均招聘月薪為8999元/月,位列全國城市第23位。調研數據顯示,天津12條重點產業鏈企業約30%的崗位年薪低于10萬元、80%的崗位年薪低于20萬元。三是在資本要素方面,天津較早建立了成熟的資本市場體系,特別是產業金融、航運金融獨具特色,融資租賃、商業保理是“金字招牌”。天津港東疆片區聚集了全國70%的央企總部租賃公司,是全國最大的船舶海工租賃聚集地、全球第二大飛機租賃聚集地。截至2024年6月末,天津租賃公司資產總額近2.2萬億元,飛機、船舶、海工平臺租賃和處置相關業務規模占全國總量的70%以上,商業保理公司資產總額和保理融資余額穩居全國首位。四是在數據要素方面,率先在省級層面出臺數據交易專門制度文件,成立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特別是算力基礎扎實,技術實力世界一流。“天河三號”是世界首臺峰值性能超過200億億次的超級計算機,超算中心用戶遍布31個省區市和香港、澳門地區,以9000個用戶數量在10個超算中心排名中位列第一。當前,天津智算規模突破1萬P,在浸沒式液冷數據中心、10億億次超級系統等領域的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可為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提供有力支撐。應用場景豐富、獨具特色,是全國唯一的“雙先導區”城市(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與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孕育了智慧交通、智慧港口、數字金融等大批特色應用場景,可為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提供有力牽引。
二、瞄準北京需求,加快京津同城化發展
天津應堅持“疏解承接+拓展供給”并舉,打好產教融合、研發轉化、要素齊全“三張好牌”,綜合發揮“制造高地+成本洼地+開放門戶”的復合優勢,將北京所需和天津所能充分結合,把“各自優勢”打造成“共同長板”,在精準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時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
1.放大科教資源優勢,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一是以基礎教育優勢吸引北京優質人才。加強與北京合作辦學和訪學交流,聚焦北京科創人才子女教育需求,設計小中高升學一條線,建立北京來津工作人才子女教育“綠色通道”,進一步完善人才子女入學服務保障。二是以高等教育資源交融提升天津創新能力。深化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互動合作,打造高校科技成果信息交匯平臺,梳理對天津發展有助力的北京可轉化科技成果,進行精準匹配,促進高校協同創新。實施“千團千企融合創新”計劃,組織京津高校創新團隊與龍頭企業深度對接,牽引校企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和工程化技術研究。三是以職教高地優勢推動京津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科教融匯,打造面向京津冀主導產業的專業體系、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企業服務體系。緊跟企業生產和市場發展需要,加快專業布局結構調整,持續更新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資源清單,推動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創新實施跨域“中高職系統化人才培養”“高職本科聯合培養”等協同育人機制,推動京津技能人才聯合貫通培養。
2.放大研發轉化優勢,加快京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一是打造一站式科技成果中試基地。針對北京轉化孵化需求旺盛但缺乏充足配套資源的情況,聚焦其技術驗證、市場驗證和商業驗證具體需求,探索設立專項政策和基金,布局新建一批概念驗證、小試、中試、創業孵化平臺,爭取按行業、技術特征做到“一領域一基地”。開放共享渤海化工、海水淡化、力神電池等現有中試資源;鼓勵天津中關村(智造)中試服務平臺(河北區)延伸服務到天開高教科創園,打造西青拓展區京津冀科技成果中試轉化首選地。借鑒產業圖譜繪制經驗和推進模式,探索編制中試平臺地圖、中試服務資源圖譜。二是借重首都資源推動天津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積極融入首都科創服務半徑,以當前大力推進“站產城”融合發展為契機,吸引北京龍頭科技服務機構在西站、南站、濱海站等站點設立分支機構或運營窗口,鼓勵高鐵站周邊園區與北京科技服務機構建立合作機制,持續建強專業化技術經理人、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產業孵化隊伍。依托天開高教科創園科創服務資源集聚基礎,加大力度引入北京高端科技服務,推動北京中科創星硬科技孵化器等標桿載體在園區設立分支機構。三是協同開放共享應用場景。借鑒合肥“政府+公司+中心”場景創新體系建設經驗,系統謀劃天津場景創新工作,聚焦“六鏈五群”建立一批制造業應用場景集成目錄,并通過世界智能大會、京津產業握手鏈接大會等渠道定期發布,以“天津場景”牽引北京成果落地轉化。
3.放大資源要素優勢,打造北京疏解外溢轉移“首選地”。一是爭取首都高等院校整建制落地。加強赴京走訪對接、意向撮合和服務保障,推動濱海新區、南開、西青、津南、武清、寶坻等瞄準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學等重點院校,爭取再推動3至5家整建制機構落地。二是爭取央企央所來津布局。搶抓央企央校央院擴大投資、產業升級和提升創新能力機遇,吸引其在生產力布局中更多考慮天津勞動力、土地、資本、數據要素優勢和北方支點作用。把握中資集團成立有利時機,摸清與天津有合作基礎的中海油、船舶重工等單位“底數”,系統梳理央企投資重點項目“四張清單”,有效發揮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武清京津產業新城等重點平臺作用,吸引央企把主營業務或上下游產業與天津關聯的總部及二三級企業疏解來津。三是發揮金融“活水”作用。鼓勵全國性銀行機構探索建立京津冀聯合授信機制,推動信貸資源流動。用足“京津冀產業交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為企業在津發展提供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多類型和全品類服務。創新跨區域合作模式,支持金融機構為適港企業提供結算、跨境融資、信用擔保、融資租賃等金融服務,打造區域一體的航運金融服務體系。
本文系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加強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和產業體系融合的路徑與對策研究”智庫項目(24ZLKTZL0007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周元、王夢瑤系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工程師;劉宇虹系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實習員
責任編輯:雙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