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部經典著作中,“斗爭”這一核心概念貫穿始終,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中對立統一規律的核心要義,充分彰顯了劉少奇對黨內斗爭問題的重視。從斗爭維度切入解讀該著作,深入挖掘其中的斗爭規律認知、功能發揮及實踐路徑等理論內涵,不僅能夠為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加強黨員自我修養提供方法論指導,更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和政治支撐。
一、《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斗爭內涵和斗爭性特征
黨員群體在思想認知、價值取向、道德觀念以及思維方法等方面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必然導致矛盾與分歧的產生。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持續的斗爭過程,這一過程要求黨員必須具備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覺性、掌握科學斗爭方法的素養以及提升自我革命意識的能力。
1.共產黨員提高自身修養離不開斗爭精神。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指出:“共產黨員是在不斷同反革命的斗爭中去改造社會,改造世界,同時改造自己的。”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共產黨員提高修養的規律——發揚徹底的斗爭精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偉大實踐中同步推進自我革命。中國共產黨作為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先鋒隊組織,其成員構成具有時代特征。在抗日戰爭時期,黨員隊伍以工人階級為核心,同時吸納社會各階層的先進分子,這種結構必然帶來思想認知的差異性。這些矛盾隨著革命實踐的深入發展而不斷演變,呈現出日益復雜的動態特征。在這種斗爭中實現主客觀世界辯證統一的修養過程,正是共產黨員成長進步的必由之路,從而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使黨始終保持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新時代的共產黨員更要傳承和發揚這種斗爭精神,以刀刃向內的勇氣不斷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2.“斗爭性”是共產黨員應具備的基本特征。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劉少奇深刻認識到共產黨員的成長必須通過積極的思想斗爭來實現。他強調:“我們之所以需要批評和自我批評……而是為的提高黨的威信,鞏固黨的紀律,加強黨的領導。”這一論述闡明了斗爭精神對黨員修養的重要價值。第一,黨內思想斗爭具有客觀必然性。由于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的差異,黨內難免會存在認識分歧,若不能及時糾正錯誤思想,必將影響黨的健康發展。只有通過積極的思想斗爭,才能統一認識、凝聚力量。第二,嚴肅的黨內斗爭是保持先進性的關鍵。敷衍塞責的斗爭態度只會助長黨內不良風氣,“不負責任的批評和議論,可以引起黨內無原則的糾紛和不團結的現象”。必須開展認真負責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表現。第三,正確的黨內斗爭是應對復雜形勢的保障。“盡可能減少給敵人利用的機會”,必須通過規范的黨內斗爭,不給敵人以可乘之機。當前,共產黨員更要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在應對各種誘惑中保持定力。
二、基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視角來看《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從矛盾論的視角解讀《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可以深入剖析修養過程中的主體與對象關系,進而探討如何通過黨員修養推動黨的建設和事業發展。這種以矛盾分析法指導黨員修養的實踐,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的獨特智慧。
1.從矛盾的同一性來看《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在馬克思主義矛盾論視角下,《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深刻揭示了黨內思想斗爭的辯證統一關系。第一,黨員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構成矛盾對立面,但正確與錯誤觀點相互依存,正確認識的形成必須以識別和糾正錯誤為前提。第二,矛盾雙方具有轉化特性。劉少奇在文中提到,非無產階級思想時而在黨內潛伏,時而發展蔓延,甚至可能暫時影響黨的某些重要環節。這種動態變化正是矛盾同一性的具體表現。第三,通過思想斗爭實現對立統一。劉少奇強調:“我們黨員在思想意識上的修養,就是要自覺地以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去克服和肅清各種不正確的非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在斗爭過程中,錯誤認識可以轉化為正確觀點,正確認識也能得到深化發展,最終達成新的思想共識。新時代黨員應當掌握這一方法論,在思想交鋒中實現自我提升。
2.從矛盾的斗爭性來看《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系統闡述了黨內思想斗爭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該理論強調既要正視矛盾,又要講究方法,為正確處理黨內思想分歧提供了科學方法論。第一,黨內思想斗爭具有客觀必然性。劉少奇指出:“正是因為社會上和黨內還存在這些惡濁的東西,共產黨就有改造社會的任務,黨員就有改造自己的必要,就有修養和鍛煉的必要。”作為由社會各階層先進分子組成的政黨,黨員在思想認識、工作方法上必然存在差異。譬如,思想意識層面存在自我改造的自覺性差異,認識規律層面存在對客觀規律把握的深淺之別,社會實踐層面存在工作方法的分歧。第二,黨內思想斗爭具有建設性功能。這種斗爭不是簡單的對立沖突,而是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實現思想統一的有效途徑。劉少奇提出,“要用誠懇坦白的態度對待同志”,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實現共同提高。這種建設性斗爭使黨能夠不斷克服錯誤思想,保持生機活力。實踐證明,這種基于矛盾論的修養方法,既是我們黨永葆先進性的重要保證,也是黨員實現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
3.從黨的建設來看《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深刻揭示了黨的建設中的辯證規律,為黨的自我革命提供了重要方法論。黨內思想斗爭中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相互依存,共同推動著黨的自我完善。劉少奇指出,“特別在革命的轉變關頭,在每一次革命斗爭加劇和困難增多的情況下……這種分歧和爭論也就必然更加激烈起來”,這一論斷生動體現了黨內矛盾運動的客觀規律性。黨的先進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不斷解決自身矛盾中鍛造出來的;黨員的黨性修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持續的思想斗爭中錘煉而成的。文章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處理矛盾的智慧,既重視斗爭的必要性,又注重團結的重要性;既肯定思想交鋒的價值,又探索統一認識的路徑。在實踐中,黨員錘煉黨性修養必須充分認識斗爭性的價值,科學把握同一性的發展規律,嚴格遵循黨的建設標準。
三、新時代共產黨員進行偉大斗爭的現實路徑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發揚“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時代精神,是應對風險挑戰、推進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所在。這種斗爭是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引,以服務人民為宗旨的積極實踐。通過把握斗爭規律、講求斗爭方法、提升斗爭實效,必將在攻堅克難中鍛造過硬本領,在化危為機中開創發展新局,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注入強大動力。
1. 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意識。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重溫劉少奇關于共產黨員修養的論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深刻把握矛盾同一性原理,既要勇于同錯誤思想作斗爭,又要善于在斗爭中增進團結,實現“不良現象”向“純正風氣”的轉化。這一轉化的關鍵在于強化“自重自律”和思想自覺。廣大黨員干部肩負著推動黨的事業不斷前進的重任,必須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確保黨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要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保持政治敏銳性,在學思踐悟中錘煉黨性修養。同時,要創新工作方法,注重以理服人,將“自重自律”內化為抵御不良風氣的堅固防線。唯有如此,才能確保黨始終充滿生機活力,團結帶領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2.講求斗爭方法,提高斗爭水平。新時代,堅持“以斗爭求團結”的辯證斗爭觀,既要堅守原則又要講究策略,為黨的團結統一提供根本遵循。當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這一思想更具現實意義。共產黨員必須掌握科學的斗爭方法,在思想交鋒中明辨是非,通過健康的思想斗爭實現新的團結。這種基于馬克思主義矛盾論的修養方法,是黨永葆先進性的重要保障,也是黨員成長的關鍵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斗爭是一門藝術,要善于斗爭。”在實踐工作中,要善于把握斗爭規律,精準識別斗爭中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秉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則,在斗爭中學會斗爭,不斷推動黨和人民事業持續發展。
3.堅定根本立場,貫徹斗爭過程。事物的發展遵循著內在的客觀規律,而社會的發展軌跡則呈現出螺旋式上升的鮮明特征。這一過程要求實踐主體不僅要順應規律,更要積極主動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當前,我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國內改革任務艱巨,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諸多體制機制障礙,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短板。面對新形勢,必須堅守人民至上理念,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不斷強化斗爭意識,為人民所需而斗爭,甘做為民服務的“孺子牛”。在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實踐中,將斗爭精神貫穿始終,確保黨和人民在偉大斗爭中不斷取得新勝利,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船破浪前行。
本文系北京建筑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課題“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課的邏輯路徑和創新機制研究”(課題編號3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尹保紅系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梁雨系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張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