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是傳承發展城市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我國文化史、文明史的忠實訴說者,不僅描繪著往昔的輝煌,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從古代長安、泉州等城市的繁華圖景,到今日北京、上海、西安的多元面貌,中國城市始終在吸收、轉化與創新中塑造自身獨特的文明形態。中國城市的繁榮始終與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緊密相連,深深植根于當下城市發展肌理的活性基因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塑造著當代中國城市的精神發展方向,為中國城市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城市與文化的互動關系,是我們深刻理解人類文化發展歷程的重要視角之一。
從鄉土中國到城市中國,不僅體現了百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更意味著人文城市的新生與城市文明的新變。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城市既吸納了全球城市的現代化發展經驗,又保持了自身的歷史文脈與地域特色。從北京的四合院改造到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文化復興,中國城市正嘗試在現代化與傳統延續之間尋找平衡。在技術理性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的當代社會,發掘人文城市的本質特征與發展路徑,成為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時代課題。我們深信,堅持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學術研究,才能為中國的人文城市建設提供更有價值的思考。基于此,《人文雜志》《探索與爭鳴》等全國19家學術期刊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并成立人文城市研究跨學科學術共同體,共同策劃并推出相關專欄或專題,團結中國學術界有志于人文城市研究的學人,為推進中國人文城市研究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人文雜志》特設“文明互鑒與城市中國”專欄,歡迎廣大學者參與探討。
《人文雜志》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