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 年5 月,由田漢作詞、聶耳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作為電影《風云兒女》的插曲問世,成為國內最為流行的抗戰歌曲之一,被廣為傳唱,家喻戶曉。“起來! 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這首歌曲以滿腔的熱情、堅定的信念、鏗鏘的旋律,吹響了反擊侵略者的進軍號,激勵了每個“ 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鼓舞他們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洪流,為全民族的解放而戰斗!
抗戰時期,許多美術工作者紛紛拿起畫筆和刻刀,以高度的政治熱情與社會責任感,投入抗戰宣傳之中。其中,《義勇軍進行曲》因契合時代主題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成為許多美術工作者創作渲染的對象。《義勇軍進行曲》歌詞內容被直接繪制成各類宣傳畫,還有些描繪抗戰場景和象征團結精神的作品,也間接體現了《義勇軍進行曲》的內涵,為普通民眾所接受,成為動員民眾、宣傳抗戰的藝術武器。
《怒吼吧,中國!》——似戰鼓喚醒民眾
1935 年底,青年版畫家李樺深受《義勇軍進行曲》歌曲感染,創作了《怒吼吧,中國!》木刻作品。在這幅高20 厘米、寬約15 厘米的木刻里,一個蒙著雙眼的男子,被緊緊地捆綁在木柱上,身體被繩子勒得完全變形,張著大嘴,憤怒地發出聲嘶力竭的叫喊,右手則掙扎著想要撿起地上的刀。背景上飄蕩的樂譜與《義勇軍進行曲》歌詞呼應。這個男子象征著積貧積弱的中國被日本帝國主義欺凌,被綁在柱子上動彈不得,但是中國人民沒有氣餒、沒有放棄,而是發出了不屈的吶喊,并且竭力撿起地上的刀,想斬斷繩索,重獲自由。“雖是一幅小小的木刻,卻有似戰鼓,足以產生喚醒民眾的社會效應。”這幅木刻作品極具表現主義風格,是一幅宣傳民族精神的力作。
與《怒吼吧,中國!》異曲同工的是,李樺在同一時期還創作了《是誰給的命運》,作品線條粗獷、造型夸張,同樣彰顯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作品描繪了一位瘦骨嶙峋的男子,手上和腳上都戴著枷鎖,如同奴隸般地失去了自由,寓意著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的奴役。畫面邊上極具張力地刻出了一行字“: 給壓迫得快要死了,弱小民族!起來抗爭呀!”這一句喊出了中國人民團結抗戰的心聲。
《怒吼吧,中國!》《是誰給的命運》兩個形式迥異的藝術作品,傳達著共同的時代主題,這就是《義勇軍進行曲》里那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都有著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將吶喊轉化為視覺化抗爭宣言
“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這是《義勇軍進行曲》開頭的一句。這句歌詞充滿了對自由和尊嚴的渴望,表達了當時民眾普遍的心聲——“ 不做亡國奴”,反抗壓迫,追求解放。抗戰時期,有關《義勇軍進行曲》美術創作中運用得最多的,就是“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這一主題,甚至許多作品直接用這句歌詞作為標題。這些作品通過激昂的構圖、象征性符號和戰斗化語言,將歌曲的吶喊轉化為視覺化的抗爭宣言。
著名漫畫家汪子美是第一個將《義勇軍進行曲》歌詞作為漫畫主題的藝術家。他創作的漫畫《起來!不愿作奴隸的人們!》,描繪了一名日本軍人肩背步槍,腰挎刺刀,嘴里叼著香煙,兩手環抱在胸前,一只穿著大頭皮鞋的腳正踩踏在一個仰臉倒地的中國人臉上,擺著一副占領者的傲慢姿態。而被日軍踩在地上的中國人雙手平放在胸前,顯現出一種被迫而又不愿抵抗的消沉之態。這幅作品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欺凌、對中國領土的踐踏,讓人怒發沖冠、氣憤之極!同時,作品通過文字呼吁民眾不要做敵人腳下的奴隸,而是要勇敢地站起來,把侵略者趕出中華大地。標題“起來!不愿作奴隸的人們!”如驚雷霹靂,警醒中國人民不要屈服,要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讓中華民族重新獲得尊嚴和振興!
著名漫畫家張樂平創作的漫畫《不愿做奴隸的同胞都起來了》,用遒勁的線條和適當夸張的人物造型,鮮明地表達了中華民族不愿當亡國奴、誓死抗日的斗志和決心。作品中所描繪的人物,無論是戰士還是普通民眾,無論是男子還是婦女,他們或舉鋼槍,或握拳頭,都在振臂高呼,突出展現了抗日軍民同仇敵愾,誓與日寇決一死戰的形象,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描繪軍民團結、誓死抗爭的視覺史詩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義勇軍進行曲》中的這句歌詞,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團結一心的象征。抗戰時期,藝術家們以木刻版畫、宣傳畫、壁畫等為媒介,將“血肉長城”的意象升華為軍民團結、誓死抗爭的視覺史詩。
1938 年2 月出版的《抗戰漫畫》上,刊登了陶今也創作的漫畫《用我們的血肉,做成我們新的長城》,畫面構圖上通過抗日軍隊組成的“一九三八”字樣,利用密集的線條給人一種堅不可摧的力量感。畫面中密密麻麻的抗日軍人是由均勻的線條繪制,由此整體形成一個灰面,而剩余的空間作者選擇留白,畫面中“灰”與“白”表現了“實”與“虛”的對比,改變了拘束、沉悶的氣氛,可以說是別具匠心。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陶今也的這幅作品寓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筑起了中華民族新的血肉長城,昭示了抗日戰爭必然取得勝利。
此外,陳煙橋創作的漫畫《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也寓意深刻。畫面中四位持槍的戰士站在一個形如豁口的空間里,兩側是筆直的墻壁,“這個空間像是中國古代城墻垛口放大之后的形態”,上面還有一位站崗的士兵。作品以古老長城為背景,同時通過戰士的防守寓意著中華民族“新的長城”;迎著朝陽寓意著中國抗戰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義勇軍進行曲圖解》——詮釋英勇頑強、氣貫長虹的民族精神
抗戰時期,除了圍繞《義勇軍進行曲》中某一句歌詞內容進行創作的單幅作品外,還有從整體上描繪《義勇軍進行曲》的系列作品,如《義勇軍進行曲圖解》《義勇軍進行曲:救亡的畫,救亡的歌》《義勇軍進行曲歌詞》等,加深了民眾對于《義勇軍進行曲》歌詞的理解。
高龍生繪制的《義勇軍進行曲圖解》連環畫,發表在1937 年第13 期《戰斗畫報》。《圖解》選擇《義勇軍進行曲》中的6 句歌詞,配以6 幅作品。第一幅圖《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中,10 余人在一個房間里沉睡、戲耍,一雙大手從空中伸出,呼吁匍匐在地的“奴隸”站起來,一側懸掛的鐵鏈暗示“ 奴隸”的身份。第二幅圖《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描繪士兵們英勇作戰,即使負傷倒地也決不后退的形象,表現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抵御外來侵略的堅定決心。第三幅圖《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面對日本帝國主義這條毒蛇對中國的入侵,一位身穿長袍馬褂、手拿旱煙袋的老人,嚇得帽子飛起來了,拼命逃避,說明了消極退讓,國將不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第四幅圖《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描繪了一群人朝著敵人的方向怒吼,表現了中國人民堅決抗戰的決心。第五幅圖《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描繪了人們共同舉起手,中間一顆愛心里寫著“抗戰到底”,表達全國各界團結一致、奮勇抗敵的信念。第六幅圖《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用一種最直觀和夸張的方式直接描繪了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在你死我活的殘酷戰斗中,一名中國士兵為了勝利,不畏犧牲,把自己的上半身塞到敵人的炮口當中,阻擋敵方炮火向我方射擊,詮釋了“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真諦。血肉與鋼鐵的相互碰撞、生與死的相互交織,表達了一個被壓迫民族忍無可忍、奮起抗爭的斗志,詮釋出英勇頑強、氣貫長虹的民族精神。
1937 年第7 期《抗戰畫報》上刊登了《義勇軍進行曲:救亡的畫,救亡的歌》系列木刻畫。作品以6 幅連環畫闡釋作品的主題:第一幅作品《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第二幅作品《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第三幅作品《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第四幅作品《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第五幅作品《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第六幅作品《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我們!》。前五幅作品表現了《義勇軍進行曲》五句歌詞的意象,第六幅作品則跳出了歌詞,另行擬定畫題,創作出一個完整的圖像故事。《義勇軍進行曲:救亡的畫,救亡的歌》不僅為歌詞繪制圖畫,更附上曲譜,將歌詞的文本、歌詞傳達的意象和歌曲的演唱方法一并呈現。如此一來,讀者既能夠對照歌詞、曲譜學唱,又能夠借助生動的畫面加深對歌詞的理解,還能夠通過描繪的戰斗場景對前線抗戰情況有一“同情之了解”。
綜上,抗戰時期,《義勇軍進行曲》不僅作為抗戰歌曲廣為傳唱,而且在藝術家所創作的相關美術作品中得到了進一步闡釋和宣傳。《義勇軍進行曲》主題美術作品,以其澎湃激昂的視覺力量,成為謳歌民族精神、強化民族認同,凝聚人心、激勵斗志的藝術武器。
(吳繼金,湖北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紅色美術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翁婉琳,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侍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