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從創立初期就將新聞輿論工作視為革命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報紙作為黨的宣傳陣地,在擴大政治影響、組織群眾斗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澤東曾指出,“報紙是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最有力的工具。”1925 年五卅慘案發生后,中國共產黨迅速創辦第一份日報《熱血日報》。該報以“哪有公理,只有熱血”為精神內核,旗幟鮮明地揭露帝國主義暴行和軍閥賣國行徑,刊發大量社論為斗爭指明方向,成為五卅運動的宣傳核心。盡管僅出版24 期即遭查封,但其鮮明的戰斗性和群眾性為黨報發展積累了重要經驗。
民族危機與輿論困境的交織
1925 年的中國,正處于帝國主義侵略與軍閥混戰的深重危機之中。5 月15 日,上海日商紗廠資本家槍殺青年工人、共產黨員顧正紅,引發工人罷工抗議。5 月30 日,英國巡捕在公共租界向示威學生和市民開槍,釀成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這場慘案導致13 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激起了全國范圍的抗議浪潮。然而,帝國主義通過控制輿論機器,如《字林西報》將事件歪曲為“赤俄煽動暴亂”,而上海《申報》《新聞報》等中文報紙或因壓力回避真相,或因立場軟弱輕描淡寫,僅用“沖突”“互有死傷”等模糊表述,使民眾陷入“真相真空”。
面對帝國主義輿論封鎖和國內媒體對事件的淡化或歪曲,中共中央迅速采取行動。慘案次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成立上海總工會,領導罷工、罷課、罷市斗爭,同時決定創辦《熱血日報》以打破輿論封鎖,揭露帝國主義暴行,將群眾自發抗議轉化為有組織的反帝運動。《熱血日報》的報名來自瞿秋白的提議:用烈士的熱血澆醒民族魂。
6 月1 日,中共中央正式決定由時任中央宣傳部負責人的瞿秋白兼任主編。編輯團隊包括鄭超麟(負責國際版)、沈澤民(負責評論)、何味辛(負責本地新聞),編輯部設于臨近工人聚居區的閘北華界寶山路。《熱血日報》籌備僅用3 天時間,于6 月4 日正式創刊,迅速成為揭露帝國主義暴行、鼓舞民眾愛國熱情的重要輿論陣地。
戰斗性、通俗性與群眾性的統一
《熱血日報》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宣傳陣地,在極短的籌備時間內迅速發行,其版面設計、欄目功能以及通俗化設計等方面展現了獨特風格與創新精神,實現了戰斗性、通俗性與群眾性的高度統一。
《熱血日報》的版面設計在創刊初期呈現“邊出版邊優化”的特點。報頭由瞿秋白親題,采用柔中帶剛的魏碑書法,既體現了革命的堅定性,又契合工人群眾的審美偏好。在欄目位置方面,前四期不斷調整,如“社論”版在第三期才固定位置,甚至出現過一期雙社論的實驗性編排,體現了緊急狀態下靈活適應輿論戰需求的策略。分欄設計上,一版聚焦核心斗爭,設置“我們的要求”“外人鐵蹄下的上海”等欄目;二版強化新聞時效,涵蓋“緊要新聞”“輿論與批評”等內容,形成了“核心議題—動態追蹤—輿論反擊”的遞進式結構。從第五期起,《熱血日報》的功能分區趨于穩定,四版分工明確:一版為社論與核心專欄,二至四版分別覆蓋本埠、國內、國際新聞,副刊《呼聲》獨立成版,兼顧嚴肅性與通俗性。在圖文比例方面,針對工人識字率較低的情況,通過插入口號、詩歌、民間小調等短文本,平衡文字密度,提升可讀性。這種版面優化不僅滿足了不同讀者的需求,還增強了報紙的戰斗性和感染力。
《熱血日報》為實現輿論斗爭與群眾動員的雙重使命,在欄目功能上進行了諸多創新。獨創性地開設了輿論反擊專欄“輿論之裁判”,針對帝國主義媒體如《字林西報》的污蔑,以事實揭露其“造謠機器”的本質。該專欄從第二期起持續至停刊,成為黨報史上首個系統性輿論戰陣地。同時,“外人鐵蹄下的上海”專欄連續7 期刊登租界暴行實錄,通過工人目擊證詞、傷亡數據統計等細節,構建“壓迫——反抗”的敘事框架,打破了外媒的信息壟斷。在群眾動員機制的設計方面,設立“來件”“通信”欄目,刊登工會及普通群眾來信,將個體遭遇升華為階級壓迫的集體記憶。文藝副刊《呼聲》則通過五卅小調、諷刺漫畫等形式,將政治宣傳嵌入文化消費,如《救國十二月花名》用民歌調式傳播反帝口號。此外,《熱血日報》有意識地增強動態議題設置能力,“罷市罷工消息匯志”實時匯總各地斗爭動態,形成全國性聲援網絡的輿論鏡像。在新聞間隙插入“廢除不平等條約”“打倒帝國主義”等口號,強化議題設置的重復效應。這些欄目功能創新不僅提升了報紙的戰斗性,還增強了其群眾性和通俗性,使其在輿論斗爭和群眾動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熱血日報》在語言風格方面進行了革新,摒棄文言術語,進行語言風格的革命性突破。針對工人文化水平較低的特點,瞿秋白要求文章“開門見山、多用口語、方言入文”。例如,在報道工人罷工時采用“工友們”“我們要求”等口語化表達,甚至直接引用工人方言,如“巡捕房開槍像殺雞”這樣的用語,還以“ 熱”“ 血”“ 沸”“騰”“了”為筆名發表評論,增強感染力。這種通俗化策略使報紙迅速贏得工人和市民的喜愛,創刊號首日售罄,第十期銷量達3 萬份。在信息可視化方面,《熱血日報》也進行了嘗試,通過視覺權重差異突出斗爭核心,如“五卅慘案真相”標題占通欄三分之二;通過分段編號如“五卅慘案六問”、重點語句加粗等方式,模擬“視覺導引”效果;通過重要新聞加粗線框,弱勢版面區域留白和插圖引導視線,避免信息過載。相比同期《申報》等報紙的廣告穿插,《熱血日報》全版無商業內容,通過密集的革命信息傳遞塑造“純潔性”形象。受印刷條件限制,整體以文字灰調為主,但通過報頭紅色油墨、口號加粗等局部強化,隱喻“灰色現實中的紅色希望”。這種通俗化設計導向,使《熱血日報》在傳播革命思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輿論戰場的匕首與號角
《熱血日報》在輿論戰場上如同銳利的匕首和嘹亮的號角,其典型報道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強大的輿論影響力,為五卅運動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有力的輿論支持。
創刊號的頭版頭條發表《上海外國巡捕屠殺市民之略述》,以翔實的筆觸還原了五卅慘案的血腥細節,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外國巡捕的殘暴與無恥。文章通過對慘案現場的細致描寫,如“子彈無情地射向無辜的市民,鮮血染紅了街頭”,生動地展現了外國巡捕的暴行,激發了讀者的憤怒與同情。同時,配發的社論《外人屠殺之反抗運動方針》更是高屋建瓴,明確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等綱領,將運動的訴求從單純的“懲兇賠償”上升到反帝反封建的高度。這一定調不僅呼應了中共中央《告全國民眾書》的精神,還為整個五卅運動指明了方向,使運動具有了更廣泛的政治意義和社會影響。創刊號的這一破冰之舉,猶如一聲驚雷,喚醒了民眾的覺悟,凝聚了全國的反帝力量,為后續的斗爭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在輿論斗爭中,《熱血日報》針對敵方媒體的歪曲與污蔑,進行了毫不留情的精準反擊。例如,當《字林西報》無恥地聲稱“學生挑釁導致慘案”時,《熱血日報》迅速刊發《字林報的謬論》等文章,以確鑿的事實和有力的論證,無情地揭露了其謊言。文章列舉了大量證據,如外國巡捕無端開槍、學生和平示威的現場情況等,逐一駁斥了《字林西報》的不實之詞,讓讀者看清了敵方媒體的險惡用心。同時,《熱血日報》還通過“輿論之裁判”專欄,系統地批駁親帝媒體的種種謬論。這些專欄文章如同一把把利劍,直指敵方媒體的要害,有力地捍衛了正義與真理。例如,6 月19 日的社論《推翻媚外的軍閥官僚》,更是直指軍閥為“帝國主義劊子手”,深刻剖析了軍閥與帝國主義之間的勾結關系,呼吁民眾自主抗爭,擺脫軍閥的壓迫與控制。這些精準的輿論反擊,不僅在思想上武裝了民眾,還有效地削弱了敵方的輿論攻勢,為五卅運動的順利開展營造了有利的輿論環境。
《熱血日報》對工人運動進行了大量的紀實報道與積極動員,成為工人階級的忠實代言人。報紙大量刊載工人投稿,如《外國報館華工全體罷工》《工部局工人亦罷工》等報道,真實地記錄了工人階級在五卅運動中的英勇斗爭。這些報道不僅詳細描述了罷工的過程、工人的訴求以及所面臨的困難,還通過工人的親身經歷,展現了工人階級的團結與力量。例如,《外國報館華工全體罷工》一文詳細記錄了華工們在外國報館中所遭受的剝削與壓迫,以及他們為了爭取自身權益毅然罷工的壯舉,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工人階級的覺醒與抗爭精神。同時,報紙還刊登了《上海總工會宣言》,提出了“保障工會權利”等七項訴求。這些內容不僅鼓舞了工人的士氣,還為各地的罷工斗爭提供了行動模板,推動了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通過這些紀實與動員報道,《熱血日報》將工人階級的斗爭精神傳播到全國各地,激勵更多工人加入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使工人運動成為五卅運動的重要力量,為整個運動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五卅運動的“思想引擎”
《熱血日報》在五卅運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成為推動運動發展的“思想引擎”。在租界當局封鎖消息、中文報刊噤聲的困境下,《熱血日報》憑借其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堅定的革命立場,成為全面突破租界新聞封鎖的中文媒體。它不僅在上海本地引起了廣泛關注,其發行范圍還迅速擴展至江西、山東等地,并進一步通過秘密交通網覆蓋19 省,在漢口、天津設立了代銷點,海外發行至南洋華僑社團,形成了全國性的反帝浪潮。通過及時、準確地傳播五卅慘案的真相,《熱血日報》打破了敵人的輿論封鎖,凝聚了民心,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為五卅運動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同時,《熱血日報》在推動組織建設和壯大革命力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報道罷工實況和斗爭策略,報紙成為工人運動的“無形指揮部”,為工人階級提供了行動指南和精神支持。在報紙的宣傳動員下,工人階級的斗爭意識不斷增強,組織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至1925 年底,中共黨員人數從五卅運動前的不足千人增至萬人,其中《熱血日報》的宣傳動員功不可沒。相較于同時期國民黨機關報《民國日報》側重精英傳播,《熱血日報》開創的群眾性宣傳更具革命性。報紙通過大量刊登基層來稿,充分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群眾成為革命運動的主力軍,為革命力量的壯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保障。
作為中共創辦的首份日報,《熱血日報》在黨報理論和宣傳實踐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為后來的《紅色中華》《新華日報》等黨報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瞿秋白提出“報紙應成為運動喉舌”的思想,強調了黨報在革命運動中的宣傳鼓動作用,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實踐。報紙的“群眾辦報”理念,充分體現了群眾的主體地位,使報紙成為群眾表達訴求、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其“戰斗性文風”則以鮮明的政治立場、犀利的筆觸和生動的語言,有力地抨擊了敵人,鼓舞了群眾,為革命運動營造了強大的輿論聲勢。
中國革命史與新聞史的雙重里程碑
從政治意義來看,《熱血日報》是反帝愛國統一戰線的旗幟。它將工人、學生、市民等不同階層的訴求整合為“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共同目標,推動五卅運動從自發抗議轉向自覺革命,使運動具有了更廣泛的政治意義和社會影響。通過廣泛宣傳反帝愛國思想,報紙激發了全國各階層民眾的愛國熱情,凝聚了強大的反帝力量,為北伐戰爭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熱血日報》的宣傳動員作用為中國革命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反帝愛國運動的重要精神支柱。
從文化意義來看,《熱血日報》是新民主主義話語的建構者。報紙突破了文言與白話之爭,創造了一種“無產階級大眾語”,其利用歌謠、方言等表達形式,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群眾的生活和斗爭,這種語言風格不僅貼近群眾,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能夠有效地激發群眾的革命熱情,為后來延安時期黨的宣傳工作“民族化、大眾化”主張提供了早期經驗。通過大眾化的語言表達,報紙將革命思想傳播到廣大民眾中,促進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傳播和發展,為黨的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啟示。
從歷史啟示來看,《熱血日報》在24 天的短暫生命中,以“熱血精神”證明了媒體不僅是信息載體,更是意識形態戰場的關鍵陣地。在當時復雜的輿論環境中,《熱血日報》始終堅持真理,敢于揭露敵人的陰謀,為革命運動發聲。其“真相即武器”的理念,強調了在輿論斗爭中掌握真相、傳播真相的重要性。在當代應對國際輿論戰的背景下,《熱血日報》的經驗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它提醒我們,媒體在輿論斗爭中必須堅守政治立場,敢于發聲,善于傳播真相,引導社會輿論,凝聚民眾共識,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
1925 年6 月27 日,《熱血日報》因租界當局查封被迫停刊,但《熱血日報》作為五卅運動的“思想引擎”,在中國革命史和新聞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份報紙不僅在當時發揮了凝聚民心、推動組織建設和壯大革命力量的重要作用,更為后續的革命實踐和新聞事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在中國革命史與新聞史上鑄就了一座永恒的豐碑。
(陳建偉,蘇州市職業大學教育與人文學院副教授;張原誠,中共蘇州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研究員)
責任編輯:侍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