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生態環境治理的不斷深入,數據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梅州興寧,一場以科技創新重塑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面對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梅州市生態環境局興寧分局(以下簡稱“興寧分局”)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與生態環境管理的深度融合,自主研發“興寧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平臺”并部署本地化“生態環境AI知識庫”。通過科技雙引擎賦能,不僅打破了傳統數據管理的壁壘,更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為興寧市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打破數據孤島,實現資源共享
“這個大數據管理平臺,匯集了全市環境基礎信息、空氣質量、斷面水質、環評審批、歷年中央環保督察案件等數據,工作中需要的資料基本都可以查到,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興寧分局工作人員打開興寧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平臺,邊查閱相關數據邊向記者介紹說。
興寧分局局長羅慶平告訴記者,大數據管理平臺通過整合興寧市環境基礎信息、歷年OA收發文、空氣指標和斷面水質、環評審批、排污許可證、環境執法等各方面業務數據,打破數據資源壁壘,實現全域生態環境數據資源共享,提高生態環境管理服務水平,為生態環境管理和決策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基礎支撐。
“生態環境每個部門都涉及大量的數據及日常業務,以前這些數據及業務都有賴于部門內部之間傳承,相關數據掌握在部門內部,若部門之間銜接不夠,往往容易造成數據丟失或形成‘數據孤島’,通過建設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共享,使各部門可以通過一個平臺綜合掌握各方面信息。”羅慶平介紹說,工作人員只需輕點鼠標,便能精準獲取所需信息,實現環境要素“一圖總覽、一鍵溯源”,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生態環境管理工作,還涉及農業、自然資源、氣象等眾多部門,“以往需要用這些數據的時候,都要專門去函,費時又費力。”羅慶平介紹說,大數據管理平臺建立的過程中,逐步打通了數據的渠道,將各個部門的資料匯集在一起,對生態環境綜合管理及決策提供了極大助力。
記者從數據平臺看到,興寧歷年的降雨數據,山塘水庫的詳細信息,農村污水排放量、化肥使用量、生豬飼養量等各個部門的歷史數據都能夠查閱到。而且每個水庫、鎮街、村居等具體點位都有聯系人及聯系方式,“我們處理突發環境事件或者信訪投訴的時候,直接就可以聯系到具體人員,有效提升辦事效率。”興寧分局副局長葉云星提到,例如在每年耕作的季節,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壓力比較大,有了這些數據之后,可以根據情況適當調整生態補水等,精細化管控水質。
在項目環評方面,收到資料之后,工作人員只要在平臺上輸入選址地點,就可以馬上確定是否在紅線內,還能夠測定對周邊環境會產生哪些影響。“這就是數據聯通的好處,以往沒有平臺的時候,很多數據都要發函去其他局查找。”葉云星表示,通過數據多跑路,實現了人員少跑腿,這正是大數據平臺帶來的實實在在的便利。
人工智庫賦能,助力科學決策
興寧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平臺不僅是一個數據整合工具,更是一個智能輔助平臺。
坐落在興寧四望嶂煤礦的廣東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現場熱火朝天,建設者們忙碌在施工一線,搶工期、趕進度。這個曾經的粵東“工業心臟”,歷經多年開采留下了生態傷痕。當地通過用好用活梅州廢舊礦山及紅色文化資源,以服務保障大學生軍事訓練為主體,拓展延伸文旅研學、地質科普等多元功能,推動取得礦山生態修復、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老區蘇區高質量發展等多項政策疊加效應,成為全省“百千萬工程”建設、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生動實踐,廣東旅控集團啟動實施廣東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項目。
在基地建設現場,羅慶平打開手機上的大數據管理平臺,基地定位以及周邊的資源環境等數據一目了解。“基地后面就是保護區,我們通過手機就可以看到基地建設的各個邊界,確保建設過程的合規管理。”
大數據管理平臺依托“生態環境AI知識庫”等數據,生成可視化地圖,可以對監管對象周邊環境實現可視化調取。例如遇到企業環境投訴案件,執法人員就可以定位到企業的位置,在平臺上查閱企業附件有哪些村居、河流、工業等,通過企業“一企一檔”數據,判斷企業可能產生的污染,結合氣象數據判斷可能影響的區域等,做到心中有數。“系統還匯集了每個企業10年來的信訪投訴數據,我們在辦公室就可以先把情況摸查到七七八八,到現場之后就直奔涉嫌污染的點位,執法效率明顯提升。”興寧分局執法人員介紹說。
此外,基于自主進化的生態環境AI智庫,系統將大數據平臺的海量法規條文、技術導則與典型案例熔鑄成知識圖譜,做到深度融合。2025年1月,在處理合水水庫上游一個畜禽養殖場違法排污案件時,執法人員通過大數據系統快速調取畜禽養殖禁養區邊界及分析環評和排污許可歷史記錄,利用生態環境AI知識庫快速查詢類似案例處罰標準,辦案周期縮短60%。羅慶平表示,“通過AI知識庫賦能大數據平臺,讓我們的執法從‘經驗’走向‘智能’”。
依托平臺,興寧分局還開展生態環境哨兵巡查,解決執法人員不足問題。“執法需要專業的知識,平臺的智能分析,就解決了非執法人員專業不足的問題。”羅慶平介紹說,哨兵由局里工作任務較輕的人員組成,他們利用工作之余開展環境巡查工作,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直接通過平臺查閱相關的資料,例如涉及的法律法規、可能涉及的違法行為、參考的執法標準等,從而生成相關的線索推送給鎮街,助力環境監管工作。
護航綠水青山,共建美麗興寧
2021年,興寧某垃圾填埋場出現滲濾液泄漏問題,并流入了附近的河流,當地迅速啟動應急工作。
“平臺給這次應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撐。”羅慶平介紹說,事件發生后,興寧分局迅速通過平臺的河流分布圖,鎖定可能受污染的河流,然后根據事件發生的時間并結合河流的水流速度等數據,初步判定污染團的位置,科學布設監測點位,并關閉下游水閘,避免污染進一步擴大。
在處理處置環節,應急工作組根據平臺提供的河流水系分布圖,流域面積、水流量等數據,測算出受污染的水量,從而科學開展處置工作。“通過調度,我們把污染的河水引到附件的水溝,濃度較高的直接用槽罐車抽到污水廠處理,其他濃度較低的就通過加藥處理以及調水稀釋等方式,消除污染影響。”羅慶平介紹說,平臺的數據支撐為應急處置提供了科學助力,短短幾天時間就把事件妥善處理。
“數據的價值在于分析和應用。”羅慶平表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不僅能發現問題,還能預測問題、解決問題,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通過“生態環境AI知識庫”,興寧分局對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揭示環境要素之間的因果聯系。例如,平臺可以通過對歷年空氣質量數據的分析,預測未來空氣污染趨勢,幫助管理部門提前制定應對措施;通過對斷面水質數據的實時監測,及時發現污染源并精準定位,為環境執法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平臺還能結合歷史數據,對環評審批、排污許可證發放等業務進行智能化評估,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從“人防”到“智防”,從“治標”到“治本”,興寧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平臺的成功實踐,不僅是科技賦能生態環境治理的生動案例,更是梅州市生態環境局興寧分局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