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班學生小王,14歲,是個有個性的孩子。平時說話不分場合;不愛勞動,集體觀念比較弱;做作業拖拉;和同學有摩擦時,愛用武力解決問題;老師批評他,他會用眼睛瞪老師,并進行自我貶低,抵觸情緒很強。
通過家訪,我了解到小王的父母做生意,經常到外地出差,尤其是小王的爸爸,一年也見不到幾次面,小王的生活起居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非常溺愛孩子,這也導致小王父母與祖輩出現了教育分歧。
祖輩的溺愛和百般遷就,使小王形成自我、任性和霸道等不良習性。同時,祖輩接受新生事物較慢,常以教育上一代人的方法來教育孫子,與父輩教育觀念不一致,也影響了家庭關系和諧。
那么,如何進行科學的隔代教育呢?
1.勤關注,善引導,把握愛的尺度。隔代教育中,很多祖輩愛得太多、太淺,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家訪時,我告訴小王奶奶愛要適度,不能溺愛,并給出如何把握好愛的尺度的建議。
2.明方向,樹標桿,注重言傳身教。小王處于青春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祖、父輩作為孩子的引路人,須以身作則,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小王的行為。在和小王爺爺奶奶交談時,我建議他們要積極接受新思想,學習新知識,起到榜樣作用,帶動小王也積極調整,接受新的環境和事物。
3.多溝通,久陪伴,營造和諧氛圍。小王家庭還存在一個較大的問題,就是祖、父輩的教育觀念出現分歧。如果兩方能夠形成合力,相信小王會有很大的改變。
我以電話、上門家訪的形式和小王媽媽溝通,委婉地告訴她:缺少親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隔代教育只能是親子教育的補充,但不能替代父母教育。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與引導,孩子會沒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父母不管多忙,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小王,別把對小王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爺爺奶奶。
在與小王爺爺奶奶交談時,我建議他們做好家庭教育中的配角。當父母管教孩子時,祖輩不應袒護孩子,要充分維護孩子父母的威信。
4.善理解,塑品格,感受集體溫暖。指導家長的同時,我決定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小王,鼓勵引導他,用理解和信任幫助他建立自信,和他一起面對成長中的挑戰;利用班會開展班級團建活動,讓小王感受班集體的溫暖,從而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與同學友好相處。
通過家校攜手共育,小王進步明顯。他在學校里打架欺負同學的現象漸少,學習態度端正,作業能認真完成,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后續家訪時,我了解到祖輩學會了放手,育兒方面許多事情的決定權交由小王父母。對孫子的教育,也是愛中有嚴,有原則、有底線;父母在忙活生意之外,也盡可能多陪伴孩子,確保每天都有與孩子溝通交流的親子時間。最重要的是,因對小王的陪伴和教育,全家人的關系逐漸融洽,親子間的溝通變得順暢,并達成“家庭教育協議”,一起遵守育兒約定。
班主任要根據孩子的家庭情況建立檔案,做好家校聯系表格,關注實時動態。家校間保持互動,可以及時發現問題,給予學生信心的同時,也能得到家長的情感認同。心心相通,手手相牽。只有家校協同育人,才能落實好“雙減”,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編輯 東籬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