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里,我和妻子加了幾天班,兒子也恰好完成了所有作業。終于得空,遂打算一家人出去走走,也算圓了兩個孩子旅行的小心愿。近了無趣,遠了怕堵,于是,我們決定到淄博一游。
淄博燒烤的余熱還在,大快朵頤爆款美食也是此行目的之一。但對我來說,淄博行最大的興趣在“聊齋”,在“蒲松齡”。中學時學過他的文章,小時候看過電視劇《聊齋》,對“寫鬼寫妖高人一等”的蒲松齡頂禮膜拜,早就想去他的誕生地瞻仰一番,看一看究竟是怎樣的靈地孕育了這樣的人杰。
記得當年電視劇《聊齋》一上映,就成了很多人的童年“噩夢”,片頭曲一響,就令他們戰戰兢兢、汗毛倒豎。那時,我似兒子這般年紀,不過十歲,卻大膽得很。那時家里沒有電視,我就天天晚上一個人趕去一里外的鄰居家看《聊齋》,每到深夜再意猶未盡地自己潛回家,活像一個小地下工作者。深秋的夜晚,圓月當空,把我短小的影子推到身后,緊緊纏著我匆忙的腳步;夜涼如水,穿梭的身影勾動晚風的細弦,和著婉轉的蟲鳴在耳旁低語;經過幾處麥場,一垛一垛柴草鬼影憧憧地杵在那兒窺伺著我,時不時傳來幾聲咳嗽,那是刺猬打來的招呼,甚至還有夜行的圓滾滾的刺猬從我腳前蹣跚而過。我一人形影相吊,卻壓根不知道害怕,甚至腦中還在不斷重現電視畫面,心里還在津津有味地品咂種種劇情,善良美麗的狐仙倒給了我某種勇氣和力量。
我把這些往事講給孩子們聽,是情不自禁地回味童年,更是一種預熱,想用我的經歷為他們和“聊齋”的世界建立聯系,讓他們對這次旅行有幾分好奇,多幾分興趣,從中有所收獲。
我們淄博行第一站就到了蒲家莊—蒲松齡故居。故居并不大,也算不上富麗堂皇,灰墻黛瓦、低檐短廊,質樸得仿佛蒲老磕落的一粒煙灰。連園里的草木都低調得過于冷清,如同蒲老茶盞里遺留的一撮茶末。這與蒲松齡一生貧寒不無關系。然而,我們來瞻仰的不僅僅是他的故居,要欣賞的也并非悅目的風景,我們來尋覓、體味、感悟的是一種文學氣韻,一種精神風骨,一種文化傳承。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是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一問世便為人樂道,歷經百年而不衰。蒲松齡傳承并借用前代志怪小說的手法,又匠心獨具加以創新,將半生心血、一身才情凝于筆端,談狐說妖迷幻離奇,妙筆生花跌宕起伏,嬉笑怒罵酣暢淋漓,使著作極具文學性、思想性、批判性,把我國的文言短篇小說推向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高度。蒲松齡被稱作“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當之無愧!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是極致的。因為極致,他熱衷功名,在仕途上一闖就是五十多年,從青絲熬成銀發,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鍥而不舍;因為極致,他出身微賤,一生窮困,但安于貧寒卻不甘于平凡,不媚俗不自棄,更不妄自菲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一面不棄科舉,一面精心為文;因為極致,他用心良苦,巧設茶攤款待八方過客積累素材,沿襲古法又不落俗套,字斟句酌勤于推敲,奇思妙想工于設計,筆下人物豐滿情節精彩故事生動,幾十年筆耕不輟,藝術造詣登峰造極;因為極致,他得以流芳百世,澤被后世,使得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成為一處文化圣地。他堪稱“無冕之王”。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傳承的地方。
老樹發新芽,文化在傳承。蒲家莊里里外外、角角落落,都是“聊齋”元素,與此有關的各種文創產品比比皆是,這個村莊在用各種方式致敬先人、傳承文化、延續精神,連胡同里的老槐樹都仿佛煥然一新。一直以來,與“蒲松齡”“聊齋”有關的影視作品也層出不窮,其中不乏精品,這些作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題深刻,接續挖掘“蒲氏文化”內涵,致力文化創新,用經典文化給養打造時代文化IP,奏響文化強音,樹立新時代文化自信。
或許孩子們仍然解不開蒲松齡故居的“密碼”,對這里的氛圍提不上興趣。但幾年后,當他們學到蒲老的文章,自然會想起這次的際遇。多年后再提起,興許就能有所領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