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亙古長存。山巖堅勁,磐石雄立,連綿千里,鑄就了中華文明的堅毅之魂;水渠流長,澤淵漫漫,淌經萬域,匯聚出中華文化的綿長之脈;山水相融,巖渠互鑒,凝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憶往昔,先輩以積極之態與實踐所得構成了如今璀璨滿目的盛世華章。當世,吾輩必不負此志,將承古與創新兼顧,一同將中華文化傳承并發揚光大。
承古之堅毅,以積極應世
漆黑中,那些閃耀著的中華群星透過他的眼眸,他持筆而作:“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如魯迅所言,中國的脊梁正來自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中所積淀出的堅毅。跨越千年,孔子別離魯地,徘徊于世間,為了堅定心中的仁,這一漫漫長路上他失去了太多。坎坷常伴于身,荊棘繁刺于心,更甚被貶為喪家之犬。即便如此,他心中的大義仍不動搖。堅守仁道的他,發出了對死的判詞:“朝聞道,夕死可矣!”中華文明的堅毅貫穿古今,即使天下不公于我,我也會積極應對。
了今之傳承,以實踐面眾
放眼現在,中國的璀璨繁榮非一朝一夕之功,現世的一時韶華沒有阻擋中華民族對寰宇未來的追求。實踐被雕刻進如今的時代標題:漢起的絲綢之路被映射進現實—“一帶一路”倡議聯結了各國的心愿,為世界發展串通道路;5G技術在國際發光發熱,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科技力量;民族團結的理念深入人心,社會各界為有貢獻的個人獻上殊榮。由此而知,需要實踐的不僅僅是國家,應從國家走入社會,從社會邁入人群之中。中華民族是實踐的民族,用行動傳承文化。
謀時代創新,揚千年榮光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高速發展的時代下,守舊似乎在慢慢被時代所厭棄,一些被視為糟粕的舊文化正慢慢遺失于時代洪流。但是,在被視為“未來”的網絡世界中,舊文化正在被一些人所拯救著。越來越多的傳承者在短視頻平臺上為舊文化發聲,與傳統的守舊不同,他們將創新融于文化之中,形成了現代文化。一些人站在對立面質疑著:“難道不怕毀掉文化嗎?”我想說,中華文明所需要的并非念舊,而是喚醒本就蘊含在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我們傳承的并不是被命名為文化的形式,而為包裹著的民族精神內核。在百年變革之中,時代的旋渦之中,我們要做的并非僅僅是傳承文化,而是發揚文化。歷史上并無哪個朝代享有我們如今的時代底蘊。故此,我們應該牢牢抓住時代契機,為中國文化謀創新,為民族精神謀發展。
中華文明在千年間傳承,在毀滅中新生。中華民族一次又一次將文化傳承至未來,這正是因為其有獨特的積極態度與實踐行動。紅魂在心中燃燒,勾勒出一整幅中華文化的宏景。文化給予中華民族的不僅僅是其璀璨的物質載體,更是熠熠生輝的精神。故此,文明千載,紅魂萬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