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過半,未大徹大悟,仍不懈、仍渴求,不懈進取拼搏,渴求心寧氣和。世間瞬息萬變,感慨之余,深覺自身同處于變化之中,故得以回首自洽。站在而立、不惑間,向外看世界,拾起雨后濕土,捏一個方,留在巖上,待風讓它堅硬、讓它圓潤;向內看自己,停駐棋盤殘局,內心廝殺依作表面平和,落子無悔,人生亦如是。
登高望遠—以腳步丈量路途
“我曾踏足山巔,也曾進入低谷,二者都讓我受益良多。”初聞這句話,是在學校的宿舍間。厚重積塵的窗簾阻斷了下午四五點西射刺目的陽光,也阻斷了耳邊此起彼伏或叫罵,或叫好的嘈雜聲。青春的時光在這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房間里肆意揮霍,旁邊時有青澀的少年站在椅子后面,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里大展身手的英雄角色,攥著書包帶的手指用力到發白也無法改寫必須立馬去教室上課的局面。
在第一次聽到游戲角色的這句臺詞時,心中并無深究的波瀾,只恍惚記得這個角色的背景故事是遠走他鄉后,攀登諸多山峰,參透真理、有所領悟,從此堅定地守護內心的正義并為之戰斗。終于,這句臺詞的回旋鏢在我以為遺忘時正中紅心。當時的我正在爬山,正因坡度太陡、心率驟增,手撐膝蓋彎腰大口喘氣,腦海里突然冒出這句話。恍惚間,我仿佛又置身那個午后,耳邊是室友嘈雜的叫喊聲,眼前的游戲角色依然是以一敵百的精彩操作。
虛虛實實很快被同伴的關切詢問打斷,元神歸位,一切聲音都消失,只留下那句臺詞。我點頭示意他去前方休息點等我,同伴拍拍我的肩膀給予鼓勵。看著同伴緩慢且堅定前進的步伐,我重新調整呼吸。肺里吸進了大量新鮮的氧氣,帶著山林間特有的苦澀枝葉味道,令我安心。抓著登山包帶的手指依然因用力而發白,我在心里給自己暗暗鼓勁,稍作休息后整裝待發繼續攀登。
一步一呼,我一邊有意識地控制呼吸節奏,一邊又琢磨起那句臺詞—“我曾踏足山巔,也曾進入低谷,二者都讓我受益良多”。此刻,我踏下的每一步,都會揚起遍地亂蒿中潛藏的塵埃,伴隨登山杖的敲打,散發著最后的氣息。目之所及,深綠淺翠皆是生機蓬勃,那無數叫不出名的野花,綻放后的樣子明顯比城市里看到的更加肆意。“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此刻有了具象化,地上堆積著一層厚厚的落葉,那是腐爛的枯黃,集聚著養分直達地底,在被分解后造就下一株的旺盛。
在人跡罕至的陡坡,幾乎難以辨認可行道路的痕跡,只好憑著多年登山“路不在川道,就在山梁”的經驗,順勢而上。再往上走,樹也變得刁鉆起來,不再直挺挺地矗立,開始有了弧度,毫無規則地依附在山坡上,形成許多彎曲的拱。它們既沒有上海黃浦路上的梧桐那般高闊氣派,也沒有北京地壇公園里的銀杏那般古雅華美。它們自顧自地迎著陣陣微風,肆意生長,枝丫或粗或細都十分堅韌,在無人看到的角落,迸發出耀眼的綠,為生命,為自己。
我繼續咬牙向前,一步一腳印,踩穩每一步。偶爾為了安全起見,手腳并用,指尖觸到泥土的濕潤,靈魂深處不禁一陣戰栗。為自己,為生命!光影變化,一點點照在我發燙發紅的臉頰。順著光看去,同伴正向我招手,臉上的喜悅溢于言表。常聞,“無限風光在險峰”,此言不錯。層巒疊嶂在金色光暈中盡顯大境之美,回望剛才來時的路,俯瞰倒不覺得坡陡崖峭,但此刻整顆心都怦怦直跳,其中滋味難向外人道也,卻是獨屬自己的一番滋味。
太陽一點點西移,光線被壓下一個頭,照應出天邊幾片薄云。與同伴交談兩句,再回神,殘陽依稀,仍把蒼穹染得瑰麗鮮艷。
鴉雀歸山,聲聲遼闊,眾人屏息遠眺,遠處的點點燈光是我們熟悉的城市,此刻在我們腳下依然川流不止,市井喧囂。此刻的心境卻不同了,是暢快,是滿足。
啟明星隱約現身,柔和的光預示著夜幕的先期而至。不多時,地底氤氳起來的寒氣就籠罩全身—是時候下山了。返程路輕松許多,但因暮色漸漸,大家也都不敢松懈,生怕一腳踩空。我身體微微前傾下壓,保持軀干平衡,一邊謹慎地步步踩實,一邊再次咀嚼那句臺詞。想起自己上山時的矛盾心理,伴隨著胸腔起伏、牙齦發脹,心里有苦澀、有不甘,還有幾分不解,想不通自己怎么就跑來山上遭這個罪。但很快就被“既來之,則安之”的念頭所取代,既然已經踏上征途,在抵達終點前,絕無退路。與其懊惱自己為何在此上下兩難,不如稍作調整,再重整旗鼓、一往直前,像之前無數次那樣,在筋疲力盡后成功登頂和下山。我深刻明白此刻內心的退堂鼓是懦弱的靡靡之音,只要撐過去,毅力和意志定會帶我殺出重圍。到時候,延遲滿足的內啡肽會席卷全身,給困頓的細胞最豐厚的獎賞,而內心也將被自我挑戰成功后的滿足充斥,并為下一次痛苦煎熬時想退步的自己提供信心依據。
人生路漫亦是這般,向上攀登需仰頸奮起,向下緩降需埋首彎腰。放棄與堅持的一念之間,是我的選擇,也是我的答案。游戲中的英雄叱咤風云,在沙場中輸輸贏贏寶刀不老,依然征戰。曾經迷茫的少年在撥開厚重的窗簾后,也終于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一笑釋然,目光灼灼地向前走去了。
靜聽雨眠—以放空重拾力量
白天的我身兼數職,那個他衣冠整潔、脊背挺拔,屬于社會、屬于員工;晚上的我褪下西裝,回到家中,那個他記得妻子最愛的花,惦記孩子的陪伴,他或溫和或嚴厲,屬于家庭。只有獨居山間、野營過夜的我,或忙碌扎營或閑坐沉思,每一分每一秒才完完全全地只屬于我自己。
行至平緩開闊之地,手機調至飛行模式,除了看時間別無他用,斷網后再也看不到紅色未讀消息,眉目和神經都松弛許多。這個夜晚,除了自己,無人會在意雜草的顏色,無人會思索北斗七星的方位,無人會拾起落葉,掌心碾碎,湊近去聞那青澀的苦味。即使直抒胸臆地大吼幾聲,也不用擔心驚擾鄰里,更撕不開這濃濃的夜色。
“為什么喜歡野營過夜呢?”朋友不解地問過我,“難道三五好友一同前往城市KTV或者廣場夜市,不是更熱鬧有趣嗎?”
誠然。但將自己置身于空無一人的野外,脫離社會群體,無所依無所靠,人類本能才能漸漸覺醒。封閉多時的感官被重新喚醒,聽覺與視覺都更為敏銳。不再依靠思維推理作出判斷,完全憑借生物本能作出反應,令人無比放松。
聽慣了鬧鈴聲、微信提示音的耳朵,此刻正捕捉著草地里不同的蟲鳴,過分安靜的夜晚是自然生物的演奏場,以蟲鳴作前奏開場,蛙鳴輔以鼓點伴奏,聲聲樂,聲聲悅,淺吟低唱共譜一曲自然交響樂。
看多了微信消息和圖片的眼睛,此刻正在深色蒼穹中尋尋覓覓微弱光芒的星,那是在城市中看不到的微光,來自幾千光年之外的神秘,令人神往。月色朦朧,草葉上的夜露滴滴凝聚,在銀色月光下晶瑩剔透。于是,寒氣從地底滲出,不一會兒就覺得裸露在空氣中的腳踝陣陣薄涼。
起身往帳篷走去,準備就著睡意延續這場關于寂靜的夢。夢里有年輕時尚未完成的夢想,有第一筆薪水買的運動健身卡,有歸鄉熟悉的收費站門廳,有學校門衛常用的老榆木掃把,有許多許多我以為早已忘記的細碎點滴。
半夢半醒間,雨點敲打,將我的思緒拉扯又聚攏。大自然的白噪聲雖斷斷續續不停歇,卻不嘈雜惹人煩躁。茫茫間,熟悉的旋律在耳邊絮絮縈繞,我一時想不起是哪首歌,卻感覺內心在蕩漾。
那是童年的歌聲里讓我記憶猶新的一首《蟲兒飛》。
黑黑的天空低垂,
亮亮的繁星相隨,
蟲兒飛,蟲兒飛,
你在思念誰?
……
隨著歌詞一點點被記起,意識也逐漸清晰。我起身拉開帳篷拉鏈,清晨的寒冷和第一抹晨曦的光一同撲面而來,瞬間精神抖擻。
走出帳篷,看到遠方的朝陽沖破云層勃然而上,蟲鳴減弱,鳥鳴漸強,朝花夕拾循環往復,就像不會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
“啊—”沖著朗朗東升的太陽,我全力喊出聲,無數個我一同全力發出共鳴。我突然就紅了眼眶—如果可以,至少希望自己永懷赤子心,永遠為生命而感動,為日出而振奮,為每一天的到來而滿懷希望吧。
執棋落子—以對弈平衡得失
年少時,比起圍棋,我更迷戀象棋。現在想來,多半是被公園大爺氣壯山河的那聲“將!”震嚇住了,感覺耄耋之年的他們,一旦坐在棋盤前,便能散發出千軍萬馬的氣勢,舉手投足間盡顯將軍風范。
真正迷上圍棋,是受童年時發小兒的影響。發小兒的母親從小教他圍棋,每逢到發小兒家中玩耍,都不忘在一旁觀看現場教學,久而久之,就對圍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猶如一位智者在深謀遠慮指點江山,又宛如一位將軍在運籌帷幄圍剿敵人。
一旦親自執棋落下,聽過棋子落在棋盤上的聲音,便再也無法忘懷。那清脆而有力的“咔嗒”,蘊含著千年的智慧,現實聲停,歷史長河中的漣漪卻滾滾無絕期。
黑白交織,一先一后,有來有回,勝負難定。簡單的規則背后是無窮的變化,而站在無數條分岔路口,每次決策都可能改變整個棋局走勢。那唾手可得的勝利可能就在暗自得意時被黃雀在后,那兵敗如山倒的頹勢也可能在下一手時迎來柳暗花明。正是這份變幻莫測,這份智慧與心態的較量令無數人深深著迷。黑白之間,是思考,是取舍,是認栽,是妙哉,是悵然,是暢然!
而局后復盤更令我收獲頗豐。無論勝負,重演棋局時自身與對手的思路,別有趣味。一盞燈,一方桌,一杯茶,一盤棋,便能應對整夜的苦思冥想。思索著,思索著,有時會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只覺意識流動,光電之間,有了新的思路,便摩拳擦掌等待在下次對局中實戰一番。
想起中學學到的詩句“閑敲棋子落燈花”,此刻更覺妙趣橫生,我等不來客人是青蔥少年,等來的卻是如今更加年邁的自己。倘若,讓年少莽撞的我同當下的自己來一把,誰會險勝一子呢?想到這,我莞爾一笑,說不定當下前瞻后顧的自己反倒不是那時敢想敢拼、敢賭敢放少年的對手呢。
定定心神,不可妄自菲薄!就讓頭鐵少年好好領略一番累積諸多經驗棋手的老謀深算也未嘗不可。古人總結圍棋有九品,現代人亦有“圍棋三境”之說,于我而言圍棋是我與自己相處的方式之一。
品讀墨香—以書卷映照靈魂
閱讀的習慣自初中起養成,閑暇時在學校門口不遠處的書屋度過一日,考試時為作文累積閱讀校內規定讀物,畢業后為打發時間閱讀雜志,屢屢被一些深刻的報道所吸引,雖不至求知若渴,但也多次看到動情處慨然落淚。
那時也拿起過一些史書、傳記。淺讀幾頁,只覺枯燥乏味,平鋪直敘,毫無引人入勝的懸念設置,便丟在一旁,沒了后續。隨著年紀略長,才開始領悟史書、傳記其中滋味的無與倫比。都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我無法評判歷史人物孰是孰非,而勝利者為何勝利、如何勝利,才是我想深入探討并分析的。從歷史中,我看到勝利者的選擇、看到歷史的走勢、看到時代的更替。正如古人所云:學皆成性。研讀史書,不僅為讀,更為思考。
閱讀史書、傳記的我自然是帶著當下的邏輯慣性,或許會與歷史中的人物邏輯產生巨大的碰撞與激蕩,但這正是辯證思維的重要構建。
我曾以為曹操不過陰險狡詐之人,現卻欽佩于一代梟雄的氣度與魄力;我曾認定李鴻章是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千古罪人,現卻讀懂他身為清朝代表,簽約不過是代筆的傀儡行為,而他內心也有過憂國憂民。不僅魏源、林則徐等人開眼看世界,李鴻章其實也曾有一顆進步之心。洋務運動雖敗猶榮,站在那個位置的他帶著固有約束,必然無法沖破歷史看到未來,更無法與封建傳統相抗衡,有史學家認為他也曾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地為國家和民族爭取過利益。
在閱讀多本史書、傳記后,我發現自己的閱讀速度慢了下來,不再為迫切知道劇情走勢草草略讀,而是會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有時一天甚至讀不了幾頁,屢屢思索,總覺得還有自己未領悟的深意。終于讀完一本后,也不會從此擱置。
時光荏苒,歷經世間萬象,重讀舊章,曾經那未領悟的深意得以在我眼前展現。史書、傳記便是這樣,常讀常新,在躊躇滿志時、在萬念俱灰時,所看相同,所悟迥也。
感恩憧憬—以信念執著向前
張國榮唱“人生路,美夢似路長;路里風霜,風霜撲面干”。
偶爾閑適松弛,走走停停;偶爾優雅怡情,邊走邊看;偶爾豁達樂觀,邊走邊忘。此生所求,得之可喜,不得亦無憂;苦樂隨緣,得失也隨緣罷。
人生如戲,戲說人生;人生如夢,夢見人生。或許今日寫下這段文字的我,會在多年后有新的體會,并有更多所感所悟,就如同我前文所寫,年少的自己與當下的自己喜好難以完全相同。未來又會如何,我不得而知,但未來事就交給未來人,我將始終心懷憧憬、心念感恩、向陽而生,在世間留下每一步堅韌、善良、正直的腳印。
幕起,人聲鼎沸;幕落,虔誠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