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正在復建的臥龍岡上,風景秀雅,氣勢恢宏,人們似乎能看見一只正欲飛入云海的巨龍。臥龍蟄伏岡巒時,久蓄大志,躬耕隴畝,廣交師友,縱論天下,氣象已成。
論智慧,他曠絕古今;論學問,他博觀約取;論志向,他自比管樂;論品性,他敦厚仁義;論交際,他大度圓融。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齊治平,繼承創新,他成了一個各方面綜合素質并世無匹的人,在天下名士中獲得了極高的贊譽。但這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并沒有飄飄然,抱膝長嘯、閑觀云物的同時,他的志向始終堅如磐石,他一直在等待報效國家的機會。其實,他算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世代享用東漢的俸祿,對漢朝有很深的感情。祖上諸葛豐、父親諸葛珪、叔父諸葛玄先后在漢朝為官。只是到了自己這一代,因為父親和叔父的相繼離世,才結廬南陽,隱居求志。
羔羊尚有跪乳之意?!奥淦鋵嵳咚计錁?,飲其流者懷其源”,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感情,是中國人最樸素的思想感情。忠君愛國也是讀書人該有的家國情懷。從《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諸葛亮在兩軍陣前罵死王朗那字字千鈞、義正詞嚴的浩然正氣,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他對大漢王朝所懷有的深厚感情。他始終是一個正大光明堅持人間正道的人,否則他大可以隨便找一個軍閥求取利祿。但他“立身恥為稻粱謀”,他有高潔的操守,名和利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志恢宇宙”,要匡扶即將衰微的漢家天下。
他是要“一心延漢祚”的人。學成之后,漢獻帝正在許都。他似乎應該奔向許都,投奔漢獻帝,加入曹操陣營。但是,他看明白了,這時候的漢獻帝不過是曹操籠子里的金絲雀,是玩偶,是傀儡,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那曹操人稱“奸雄”,殘暴狡詐,殺害恩人呂伯奢全家,連主動幫助過他的陳宮都背棄了他,還在徐州屠城,又圖謀不軌,不守臣子本分,盡管唯才是舉,也決不能為他所用。
劉表、劉璋倒是漢室宗親,但是劉璋暗弱,劉表無有大志。只有等待明主,等待合適的機會出現,自己才有建功立業展雄才的機會。
諸葛亮懂天文、識地理,也能夠夜觀天象。他也明白“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大漢朝從劉邦斬蛇起義推翻暴秦算起,已經四百年了,中間經歷了王莽篡漢,再到光武中興,延續至此,氣數將盡,這是天命。但正像他在跟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時所說的“非為天時,抑亦人謀也”,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要逆天改命,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忠誠來為大漢朝續命。
“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眱H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諸葛亮就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英雄,他不向時代妥協,不向命運低頭,其志不在扭轉個人際遇,而在承續漢室正統,于亂世中力挽狂瀾—為蒼生謀福祉,為天下定太平。在他經常吟誦的《梁甫吟》里,他應該看到了智慧的力量。他相信憑著這種力量,可以讓時代和社會有所改變。然后,一張藍圖繪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既要對得起“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的先主,也要盡心竭力扶保后主,更一生謹慎沒有取而代之的打算。直到油盡燈枯,“五丈原前點七七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還選定了文武全才的姜維作為北伐事業的接班人。其實,劉備當然是他所顧念的,但大漢社稷和天下蒼生更是他心心念念的。
諸葛亮智謀超群,但他太正、太忠、太直、太本分、太無私,所以他只有陽謀,沒有陰謀。像龐涓、曹操、朱元璋、陳友諒等許多謀略超群的人,往往給人奸詐、陰險的印象,但諸葛亮沒有,由此成為后世道德完備、功業彪炳的人生楷模。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他是時代的一抹光輝,是民族的一座豐碑,是海明威筆下的漁夫,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理想主義先驅,其精神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人的一生,可長可短,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底線,不可逾越;有些理想,不能放棄。滄海橫流,方顯本色;唯其悲壯,所以崇高。
諸葛大名垂宇宙,莫以成敗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