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之行,幾日間數次遠眺長江,卻始終未能近水一觀。直至那日奔赴漢口江邊,方得親近,我滿心雀躍,終于實現了期盼已久的心愿。下了車,沿江便道旁的茂密蘆葦,映入我的眼簾。這些搖曳的綠浪恰似一道屏障,擋住我急切近江的心,但我知道,這道屏障背后掩映的,就是那條浩瀚無垠的蒼茫長江,它默默奔涌著無言的悠悠歲月。
長江武漢段市境流程共145公里,市區江段流程60公里,市轄縣流程為85公里,江面時寬時窄,最寬處達3400米,流速快慢交替,多年平均徑流量(漢口測量斷面)為7070億立方米,這一系列數字背后是磅礴的力量。夜幕降臨,兩岸燈光璀璨,“英雄城市,英雄武漢人”字樣在樓宇閃爍,光影交織中,彰顯著武漢的城市精神。
回想20年前,我與武漢匆匆擦肩。此次重游,住東湖畔,參觀了毛澤東48次到訪之地,深感城市底蘊之深厚。闊大的東湖是西湖六倍,想尋《武漢市志》,卻終未如愿,紙質書籍的厚重,終是電子書籍難以替代的。這也不由讓我念起故鄉天津的書店來,文化傳播,缺不了歷史沉淀與故事渲染。
話題兜轉,終近江水,雖無驚濤,卻有汽笛聲聲。掬起一捧長江水,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在我耳畔響起:“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江水悠悠,淘洗往昔,銘記當下,續寫江城故事。
手中江水從指縫間滑落,似是時光悄然溜走,帶著往昔英雄的壯志豪情,融入這滔滔江流之中。望著江面上穿梭的船只,有的滿載貨物,駛向遠方的碼頭,似承載著武漢的繁華與希望;有的則是游船,搭載著游客,讓他們飽覽長江之美,感受江城獨特的魅力。
我沿著江岸繼續踱步,江風輕拂面龐,帶著絲絲水汽,涼爽且濕潤,驅散了內心些許燥熱。不遠處,有孩童在家長陪同下堆砌沙堡,嬉笑之聲與江水拍岸的節律相應和,為這江邊添了幾分煙火氣。再看那垂釣者,安靜地坐在小馬扎上,目光緊盯水面浮漂,似在與長江博弈,又似在靜享這份歲月靜好,他們的專注倒映在江面上,勾勒出一抹悠然圖景。
遙想千百年前,李白在此寫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崔顥亦留下“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文人墨客以筆蘸江水,揮就傳世詩篇,長江水滋養的不只是沿岸土地,更是文化脈絡。如今的武漢,既承古韻,又綻新姿,林立高樓與古老遺跡錯落,熱干面的香氣飄滿街頭巷尾,黃鶴樓在現代燈火的映照下,守望著長江,見證時代更迭。
我深知,此次與長江水的親近只是短暫相逢,可它奔騰的身姿,蘊含的厚重,卻已深刻心間。往后歲月,即便身處異鄉,這一捧江水的觸感、汽笛的鳴聲、岸邊景致,都會如影隨形,化作我對武漢、對長江的眷戀。而我也愿做個傳頌者,將長江故事與武漢風情講予旁人,盼更多人踏上這片熱土,領略這悠悠江水與城市交織的華彩篇章,讓長江水承載的一切,在時光長河里熠熠生輝,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