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具身智能和大模型逐步應用于教學領域,深刻影響著教育模式。文章探討了具身智能在教育中的具體應用及其帶來的變革,并分析了大模型技術在教學中的潛力與面臨的挑戰。基于此,設計了一套融合具身智能與大模型的新型教學模式,并通過實際課堂教學驗證了其有效性。研究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習效率,促進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深度理解。該研究為智能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實證依據,對推動教育技術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具身智能;大模型;教學模式;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16-0140-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0 引言
當前,教育教學模式依然依賴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然而,這種模式存在諸多不足。首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未能得到充分考慮,導致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無趣或困惑。其次,課堂互動性不足,學生參與感低下,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最后,傳統評估方式主要依賴考試,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能力和潛力。因此,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
具身認知理論作為一種新興的理論架構,正在逐漸影響教學方式,并在認知科學與教育實踐的交叉領域中獲得廣泛關注。該理論認為,人類的思考、記憶和知識理解與身體行為及所處環境密切相關,身體是知識構建及認知發展的基礎[1-2]。隨著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教育領域正站在新的技術應用門檻上。具身智能的應用成為可能,為教育模式的變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撐與創新動力[3]。
在實際應用中,具身認知理論已在小學科學和數學等學科教學中展現出獨特的教學效果。通過讓學生身體力行,提升了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效率[2-3]。如今,結合具身智能的大模型技術預示著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的誕生。這種模式將輔助工具與身體動作相結合,更加立體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實現教育的個性化和動態互動化[3]。學生通過與具身智能的互動,以更自然、高效的方式接觸和掌握知識,教師則通過大模型技術獲得深入的教學分析和反饋,從而優化教學策略。大模型技術在處理復雜信息和模式識別方面表現出色,其在教學場景中的應用,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材料和互動體驗,幫助學生建立堅實的知識結構。然而,大模型技術的普及也引發了關于學習效率、教育公平性及技術倫理等方面的討論。教育者需要深入研究,確保以恰當和有效的方式應對這些挑戰,充分利用技術優勢[1]。
本研究基于具身認知理論和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旨在探索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并通過實際課程教學驗證其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效果及帶來的積極變化。隨著技術進步和教育需求的提升,這種融合先進技術的教學模式有望為現代教育帶來新的變革與發展。
1 研究背景與現狀
1.1 具身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
隨著智能技術的進步,具身智能已逐漸從理論研究走向實踐應用,特別是在教育領域,其實踐性與直觀性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愈加凸顯。具身智能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還推動了學習環境和教學模式的革新。
在傳統課堂上,學生通常通過被動接收信息進行學習,這種方式限制了學生身體參與和感知能力的發揮。通過具身智能,學生能夠通過身體動作與學習內容進行互動,從而在身體經驗中促進知識的構建和記憶的形成[3]。具身認知理論認為,人的認知過程不僅依賴于大腦活動,還與身體的物理經驗和動作密切相關,這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教學設計理念。
在體驗式學習中,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被用于搭建具身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模擬情境中體驗課程內容。通過身體感知與互動,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得到了顯著提高[1]。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身智能技術使抽象數學概念具象化。學生可以通過觸摸屏幕操作數學對象,或利用動作捕捉技術,用身體動作直觀感受數學問題[3]。這種教學方式更加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使學生在操作與游戲中自然地學習數學,同時激發了對數學學科的興趣。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具身智能技術同樣取得了積極效果。通過具身學習環境,學生在身體動作與互動中理解政治理論和現象。例如,模擬投票和議會辯論活動使學生在身體參與中加深了對政治過程的理解[1]。
教育者通過大規模實證研究,驗證了具身智能在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績方面的有效性。初步結果顯示,具身智能通過提供互動性與體驗性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應用知識[1-3]。未來,隨著大模型技術和智能系統的進一步發展,具身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和深入,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和高效的學習體驗。
1.2 大模型與教學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大模型技術已逐漸成為編程、語言翻譯、內容創作等領域的重要工具。近年來,該技術同樣引起了教育領域研究者的極大關注。在教育應用背景下,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如GPT-4、OpenAI Codex等,憑借其高度的靈活性和廣泛的知識面,有望成為強大的教學輔助工具。
在教學模式中引入LLMs,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包括課程內容的引導、問題的解答以及實時的反饋[4]。研究發現,利用LLMs生成的教育內容不僅多樣且高質量,還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風格,提升其學習動力和效果[4]。由于LLMs在處理語言模式上的獨特優勢,它們能夠根據學生的問題生成詳盡的答案,甚至推薦相關學習資料。這對于解決傳統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學習資源不均等問題,尤其是在大班課或遠程教育環境中,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LLMs的引入還可以降低教師在準備課程和評估作業上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更多地關注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個體差異[4]。然而,LLMs在教育中的應用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大模型技術對數據的依賴性較強,生成內容可能存在偏差,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時進行嚴格的監控與調整。此外,LLMs可能引發知識產權問題、適應性問題以及對學生隱私的保護等,需要從技術和法律角度進行充分考慮。
總體而言,大模型技術作為教育創新的一部分,其在教學方面的潛力正在逐步被挖掘。未來,這項技術可能支持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教學體驗,并改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方式。在此過程中,科學的實驗設計、精確的數據收集以及細致的結果分析,是確保大模型技術教學潛力得到合理利用的關鍵。隨著算法的不斷改進和應用實踐的深入,大模型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前景令人期待[4-5]。
2 基于具身智能與大模型教學設計
2.1 實驗設備與教學平臺
在具身智能與大模型技術驅動下,新型教學模式的實驗核心環節之一是選擇和配置合適的實驗設備與教學平臺。本研究團隊精心挑選了具備前沿交互技術的物理設備,并搭建了一個集成化的教學互動平臺,以滿足具身智能的硬件需求和大模型技術處理海量數據的軟件需求。具體硬件、軟件配置、平臺功能如幾個方面。
硬件配置:實驗中的硬件配置包括多功能機器人、智能手環和動作捕捉系統,并結合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構建逼真的教學情境,提供高度沉浸式的學習環境。此外,配備了高性能處理器和大容量存儲設備的服務器,以及支持實時更新和學習的算法框架,為大模型技術的應用提供強大支持。
軟件配置:在軟件方面,研究團隊采用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智慧教育軟件,結合最新的認知科學理論和數據分析技術。該軟件設計理念基于對學習過程的深刻理解,涵蓋從基礎知識傳授到高階思維培養的完整學習路徑。軟件能夠根據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成果,自動調整教學內容和難度,并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供教育研究者進行深入分析與評估[3]。
平臺功能:搭建的教學互動平臺具備多元化功能,集課程管理、資源共享和在線互動于一體,旨在實現教與學的無縫對接。平臺支持實時反饋和學生學習行為的分析,通過學習分析和教育數據挖掘技術,實時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深度,進而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反饋和指導。該平臺不僅優化了教學資源的配置,提高了師生互動效率,還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深層次思考能力[6]。
通過引進和集成最新的教學技術,本研究的實驗設備與教學平臺為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需求提供了支持,也為學生提供了更豐富、更有效和更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2.2 教學模式設計與實施步驟
在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綜合考慮了具身智能的理念和大模型技術的應用潛力。設計過程包括以下幾個關鍵步驟。
教學模式設計:首先,教學模式的設計基于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采用模塊化和分層次的方式編排具身化教學活動。考慮到具身認知理論的實踐要求,設計了一系列富有創造性且緊密相關的具身實踐活動,確保學生在模擬和真實環境中能夠充分體驗并理解教學內容。
活動設計:在活動設計方面,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工具,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及基于大模型技術的交互式學習平臺。這些工具為學生提供了真實感的學習體驗,促進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境的形成[7]。
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 導入階段:通過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
2) 具身體驗與持續交互階段:利用多樣化的教學媒介進行信息的輸入與反饋,增強學習的互動性。
3) 共享經驗與生成內化環節:通過討論、演示等形式強化知識點,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4) 鞏固強化與實踐應用階段:通過作業和項目等方式,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實現知識的深度學習和內化[3]。
師生互動與角色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單向的知識輸出者,而成為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主動探究,積極互動,通過體驗和思考達到深刻理解與知識的內化轉化[7]。
大模型技術的融合:大模型技術作為輔助工具,貫穿于整個教學模式中。它不僅為教學提供數據支持和智能分析,還通過模型生成的反饋,實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確保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結合具身活動,大模型技術能夠更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學效果,使教學過程和結果更加透明和可控[7]。
綜上所述,該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步驟是結合教育理論與技術應用的動態開發過程,旨在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最新科技,創建更加高效和深度的學習環境。
2.3 實驗課程實施過程
在實施教學模式過程中,課堂活動圍繞具身智能理念展開,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了一個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具體實施步驟如下幾個方面。
教學活動設計:選定的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輔助工具呈現,學生通過身體動作與智能設備的結合掌握核心知識點。教師不僅作為知識傳遞者,更是引導者與促進者,利用智能分析工具實時監控學生進度,并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和支持。此外,教學平臺集成了大模型技術,為學生提供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功能,這些智能工具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模式的互動性和適應性。
實驗設計:實驗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學生通過具身智能設備進行學習,而對照組學生則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定期通過現場觀察和學習管理系統記錄學生的表現和反饋,并根據收集的數據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以匹配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
評估方法:針對實驗課程的學習效果,設定了多樣的評估指標,包括學生的理解力、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每位實驗班級的學生被賦予不同的學習任務和角色,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高效協作[3,8]。
反饋與優化:教師依托智能教學分析系統,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展和行為模式,進一步細化教學策略,優化整個教學流程。通過技術與教學實踐的深度結合,實驗旨在驗證結合具身智能與大模型技術的教學模式能否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課程理解,這是推動教育模式創新的關鍵步驟[3,8]。
實驗結果: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表現出高度的學習熱情,教師對課程中潛在的具身教學概念及大模型的應用給予了肯定評價[7]。
2.4 教學效果與反思
本研究通過采用結合具身智能與大模型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觀察到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表現出更高的學習效率和對課程內容更深刻的理解[8]。相比于傳統教學方法,該模式更加注重學習的互動性和實踐性,使學生能夠在模擬實際情境中進行學習,從而增強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6]。
實驗數據分析:詳細實驗數據分析顯示,實施新教學模式的班級在學習效率上得到大幅提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準確度和運用能力均顯著增強。通過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成績和認知測試,發現采用具身智能和大模型技術的教學模式顯現出更優越的學習成效。
優勢與解決的問題:在具身智能環境中,學生的身體活動與學習內容緊密結合,通過多感官的體驗加深記憶。同時,大模型技術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實時反饋,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習資源不均和個體差異不足的問題[3]。
存在的問題與反思:盡管具身智能教學活動顯著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和興趣,但在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部分學生對新技術的依賴過度,導致在沒有技術輔助的情況下學習效率下降。這表明,在推廣此類教學模式時,需要平衡技術使用與基礎學習技能的關系。
改進建議:通過提供豐富的實踐案例和即時反饋,該教學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自我調整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然而,須設計更多適宜的輔助措施,指導學生如何在無技術輔助的環境下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以避免過度依賴技術。
長期應用與可靠性:盡管實驗結果顯示出積極的教學效果,但仍需進行長期和廣泛的應用檢驗,以確保教學模式的穩健性和可靠性。總體而言,該研究為教育領域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證明了具身智能與大模型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顯著的教學效果,未來有潛力成為主流教育形式之一。
3 結論
本研究通過實驗驗證了結合具身智能與大模型技術的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為智能教育的應用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實踐依據。實驗結果表明,采用新型教學模式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顯著提升,驗證了具身智能理論在教育領域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借助大模型技術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教師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預測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個性化指導,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深度。
研究發現,該教學模式不僅促進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還增強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這與具身認知理論對教育實踐的重要性預測一致[3]。通過對大量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研究表明,該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通過感官與情境體驗,主動學習并激發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能力。此外,該模式轉變了學生的傳統學習方式,解放了學生的身體束縛,為教育實踐帶來了創新的教學理念。
在教育技術發展方面,該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實施為智能教育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證基礎。更重要的是,該模式的成功應用有望在本省或地區教育體系中產生顯著影響,為當地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踐提供數據支持,并為解決地方教育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方案。
總體而言,研究結果強調了具身智能與大模型技術在現代教學中的應用潛力,展現了學術界在此領域的進步和發展。未來的研究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推廣該教學模式,收集更多樣化的教育場景數據,并對大模型進行優化,以滿足不同學科和層次的教育需求。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教育技術的融合發展將更好地服務于教師和學生,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文晟,譚寧,黃凱,等.基于大模型的具身智能系統綜述[J].自動化學報,2025,51(1):1-19.
[2] 顧超群.具身化教學:小學科學教學的實踐取向:以《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為例[J].學苑教育,2023(6):22-23,26.
[3] 白祥榮, 蒙家宏. 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J]. 基礎教育研究, 2023(19):54-57.
[4] 張昌盛.從具身智能到具身智能體[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6):154-165.
[5] 熊友軍.具身智能:打造人機共生的新時代[J].中國工業和信息化,2024(10):6-10.
[6] 王剛.具身認知視域下高中物理情境創設策略及教學設計案例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2.
[7] 張迪.具身視野下中小學教師教材使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2.
[8] 艾興,李葦.基于具身認知的沉浸式教學:理論架構、本質特征與應用探索[J].遠程教育雜志,2021,39(5):55-65.
【通聯編輯: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