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雙方以及美國、蘇聯紛紛將目光投向中國東北這一戰略要地。二戰結束后,美國奉行“全球主義”,加緊向全世界擴張,企圖通過扶植日本與國民黨政府來實現其控制整個亞洲的戰略目的,積極推行扶蔣反共政策。國民黨軍此時遠在西南、西北地區,為搶占東北,蔣介石接受美國軍事援助,加緊向東北增兵。蘇聯出于對本國安全與利益的考慮,極力避免與美國在中國問題上產生沖突,謀求改善同美國和國民黨政府的關系。這就使得中共在東北的斗爭局面更加復雜。面對這一難題,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積極研判局勢變化,果斷采取應對策略,揭穿蔣介石重慶談判中假和平真內戰的把戲,依據形勢變化確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部署派遣10萬大軍、2萬干部出關,為最終贏得東北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偉大勝利之際,國內外局勢風云變幻,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轉變。一方面,德、意、日作為戰敗國既要負應有的戰爭責任,同時又面臨著巨額賠款以及經濟與政治上的制裁和管制;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因戰爭摧殘而導致實力進一步削弱;美國則在二戰中迅速崛起,成為頭號強國,極力向世界擴張。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變得更加強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運動日趨高漲,社會主義運動蔚然成風,一批人民民主國家先后成立,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此時的中國,正處在和平與內戰的交叉口。美國與蘇聯的對立和斗爭成為戰后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它們的對華政策成為中國命運走向的重要影響因素。為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后勝利,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就要求中共中央務必要對國內外形勢作出準確判斷,并以此為依據正確制定黨的斗爭方針。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變得愈發強大起來,這給同樣有著共產主義信仰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極大的鼓舞。但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后,蘇聯的對華政策卻使中共在東北地區的斗爭變得愈發艱難。蘇聯對我國一直十分關注,對東北地區尤甚。二戰期間,因蘇聯須在西線全力對付德軍的進攻,故而無暇顧及中國特別是東北地區。直到1945年春,蘇聯對華政策并沒有表現出積極性。在對德作戰勝局已定,美國同其商談對日作戰問題時,蘇聯開始將目光聚焦在我國東北。蘇聯為爭取其在東北地區的利益,與美國在對日作戰問題上反復磋商,討價還價,最終以取得租借旅順、大連為自由港,共管中長鐵路等權益,以及外蒙古獨立等為條件同意對日作戰,并與美、英秘密簽訂《雅爾塔協定》。同年4月,斯大林宣稱,“將盡最大的努力來促進中國在蔣介石領導下的統一”,“無條件地支持美國對華政策,包括完全承認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政府”。這樣的消極對華政策無疑給中共的革命斗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8月8日,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聯對日宣戰,并于次日出兵中國東北。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就在日本投降前一天即8月14日,蘇聯同國民黨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下簡稱《中蘇條約》),在我國東北地區攫取大量利益,并同意由國民黨政府接收東北行政權。此條約也受到了美國方面的歡迎。《中蘇條約》簽署之后,蔣介石告知美國駐中國大使赫爾利,表示對這個條約總體上滿意。蘇聯這樣的對華政策使得東北地區的形勢十分復雜嚴峻,給中國共產黨人以極大的震撼。如何認識蘇聯的對華政策,采取怎樣的策略去應對,成為擺在毛澤東與中共中央面前亟須解決的難題。毛澤東歷來重視獨立自主。面對這樣不利的局面,他再一次將重點放在了獨立自主上。8月13日,毛澤東作《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的形勢報告,再一次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性。毛澤東在2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對此又作了分析,“美、蘇、英也需要和平,不贊成中國打內戰”,并指出蘇聯對我們其實是不幫助的幫助。毛澤東此番對蘇聯政策的正確分析以及確立的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工作方針,為妥善處理在東北地區同蘇軍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愈發強大,野心膨脹,積極推行“全球主義”,向全世界擴張。在亞洲地區,美國出于對中國抗戰勝利之后可能出現的國共沖突進而引發蘇聯同美國之間的戰爭的考慮,企圖利用蘇聯謀求在華利益的欲望去削弱共產黨,要求蘇聯在政治上對蔣介石給予支持。在雅爾塔會議上,美國以出賣中國利益為代價換取蘇聯對日作戰的承諾,蘇聯也因此同意僅支持國民黨政府。8月,日本的迅速投降加劇了形勢變化。美國對此立即作出反應:在軍事方面,向國民黨提供必要的軍事援助,幫助其盡快實現對全國的統治;在政治方面,尋求國際和中國國內的妥協,逼迫共產黨讓步,極力避免國共以及美蘇之間的武裝沖突。為實現此目的,美國一方面規定禁止日軍向共產黨軍隊投降,另一方面加緊幫助國民黨運兵至全國并出兵占據重要港口、鐵路。對于美國針對中共的一系列政策,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抓住實質,作出應對。8月13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指出,不要聽帝國主義的“好話”,同時也不能被帝國主義的恐嚇嚇倒。26日,毛澤東又作出蘇、美、英三國不贊成中國內戰的論斷?;趯γ绹鴮θA政策的正確認識,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在與美國的斗爭中采取了靈活的應對策略。1945年7月7日,中央軍委在《關于美國對華的反動政策及我之對策的指示》中批評美國政府的“扶蔣反共”政策并表示反對,要求其作出改變。緊接著,毛澤東撰寫文章嚴厲抨擊赫爾利??箲饎倮?,基于美、蘇兩國極力促進國共通過談判解決爭端,同時國民黨方面難于立即發動內戰,有爭取和平民主局面到來的可能性,9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對美外交政策的指示》,指示各中央局、各區黨委:“目前我們對美外交極宜謹慎,方針仍是避免與美軍沖突?!痹谥貞c談判后,鑒于國內處于戰爭與和平并存的局面,中共的對美政策越發清晰。11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對美蔣斗爭策略的指示》對世界形勢、美蘇兩國對華政策以及我之對策作了詳細闡述,對美方面采取“中立”的應對辦法。毛澤東關于美國對華政策的正確認識以及對美策略,使中共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保持清醒頭腦,認清局勢,又在爭取美國調處國共矛盾時使其保持公正立場,使中共占據主動。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集團與日偽軍合流,在美國政府“扶蔣反共”政策大力支持下,接受美國軍事援助,積極調兵遣將,搶占戰略要地,妄圖消滅共產黨,實現一黨獨裁。蘇聯出兵東北使日本關東軍迅速崩潰,隨即宣布無條件投降,讓蔣介石措手不及。此時,華北和華中地區的主要城市與交通線都處在我軍的包圍之中,在東北地區也有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活動,而國民黨軍的主力則退縮在大西南、大西北地區。蔣介石為改變不利態勢,在中共發出向敵占區進軍的命令之后,于8月11日發出兩個互為矛盾的命令:一個是要求各戰區將士加緊作戰努力,一切依照既定軍事計劃與命令推進,勿稍松懈;另一個則是發給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的,令該集團軍所屬部隊原地駐防待命。蔣介石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想要把中共的手腳捆綁起來,讓國民黨獨吞抗戰勝利的果實。這時,內戰的氣息已然變得濃烈起來。8月13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了一篇名為《蔣介石在挑動內戰》的評論,批評其“從頭到尾都是在挑撥內戰”。同一天,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上作了題為《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指出:“我們是不要內戰的。如果蔣介石一定要強迫中國人民接受內戰,為了自衛,為了保衛解放區人民的生命、財產、權利和幸福,我們就只好拿起武器和他作戰?!?0日,中共中央軍委提出各戰略區應迅速動員新兵加入,擴大人民武裝力量。26日,毛澤東向全黨作出力爭華北的重要指示,同時對蔣介石的內戰陰謀進行了深刻批判。

當抗戰勝利后,人們還沉浸在歡樂氣氛中時,一直在準備內戰的蔣介石,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獨吞抗戰勝利的果實。毛澤東判斷蔣介石是決心要打內戰的,但由于實際存在著的國內外因素的影響,其發動內戰還有著諸多困難。于是,蔣介石便玩弄“假和平、真內戰”的把戲,三次電邀毛澤東赴渝談判。毛澤東與中共中央對此給予有力應對,并在談判期間完成黨的“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戰略方針的轉變。
蔣介石并非真的想要通過談判來實現國內和平,其真實意圖有兩個:其一,如果毛澤東拒絕參加重慶談判,則可以宣揚共產黨拒絕和談,有意內戰,從而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到共產黨身上;如果毛澤東參加談判,則企圖誘使共產黨交出解放區和軍隊,如此共產黨將變得赤手空拳,易于對付。其二,利用談判拖延發動內戰的時間,為內戰做全面準備。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蔣介石前后三次電邀毛澤東赴渝談判。在14日接到蔣介石的第一封電報后,毛澤東就立即為談判做準備,考慮確定談判目標并慎重選擇談判班子成員,并于16日回復蔣介石,要其對朱德總司令去電中提出的中共關于解決雙方爭端的要求表示意見。20日,蔣介石發來第二封電報,其中有關朱德電文的回復敷衍了事,談判誠意僅浮于表面。毛澤東在22日回電表示只同意先派周恩來參加談判,對蔣介石的和談誠意作出進一步試探。23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會上最后說:“我是否出去?我們今天還是決定出去而不是不出去。但出去的時機由政治局書記處決定?!碑斕?,蔣介石的第三封電報到達延安。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召開,繼續研究重慶談判問題。毛澤東在會上明確表示“可以去,必須去”,“這樣可以取得全部主動權”。同日,毛澤東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統一了全黨思想,指出“讓步是有限度的,以不傷害人民根本利益為原則”,并要求全黨“不論何時,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之手段,達團結之目的;有理有利有節;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等項原則,必須堅持,不可忘記”。提醒廣東、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同志“絕對不要希望國民黨發善心,它是不會發善心的”。
毛澤東與中共中央在應對蔣介石電文邀請與為赴渝談判做準備的同時,對我黨我軍的發展方向問題進行討論部署。由于《中蘇條約》內容尚未公布,在23日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作出蘇聯不適于幫助共產黨,但是派干部去東北是正確的,而能否派軍隊則要視情況而定的正確判斷。26日,《中蘇條約》公布,毛澤東指出必須派干部進入東北。同日,毛澤東與中共中央命令原先計劃開赴東北的部隊繼續前進,并派出人員深入東北偵察,向中央及時匯報相關情況。“向北發展”已成為我黨我軍的重點。在26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設想了可以作出讓步的限度,第一步是廣東至河南,第二步是江南,第三步是江北,但“隴海路以北迄外蒙古一定要我們占優勢”。這就是初步的“向南防御”。毛澤東在去重慶之前,與劉少奇徹夜長談,對中央工作進行詳細而周密的安排。

1945年8月28日下午,毛澤東和周恩來、王若飛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陪同下飛抵重慶,受到熱烈歡迎。毛澤東赴渝談判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缎氯A日報》發表讀者來信:“毛先生來渝,證明了中共為和平、團結與民主而奮斗的誠意與決心,這的確反映和代表了我們老百姓的要求?!敝貞c談判復雜而艱巨。蔣介石原本并無談判誠意,更沒有想到毛澤東敢于接受邀請來到重慶,因此國民黨方面對談判方案并沒有進行事先準備,而只能由共產黨方面提出意見供雙方討論。在至關重要的軍隊縮編和解放區問題上,中共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為盡一切可能促成和平局面,中共提出在實行公正合理的軍隊整編前提下,可由原先的將中共軍隊縮編為48個師改為24個師或者20個師,并可將散布在江南的部隊撤至江北。但國民黨方面仍得寸進尺,步步緊逼。經過多次會談,在部分問題上國共之間達成共識,但在解放區和軍隊問題上未能談攏。
談判期間,毛澤東每晚都同周恩來、王若飛、胡喬木研究當天談判情況,思考下步工作,同時閱覽報紙,掌握時局變化。毛澤東在談判之余,廣泛會見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國民黨內的各派人物,交流見解并吸取政治意見,闡釋中共的主張及實際狀況。在此期間,毛澤東與延安多次通電,研究我黨我軍的發展計劃。在毛澤東赴渝的第二天即8月29日,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的劉少奇發出《關于迅速派兵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的指示》,命令晉察冀與山東派往東北的干部與部隊迅速出發,到達東北后控制廣大鄉村地區以及蘇聯紅軍未駐扎的大小城市。同日,中央軍委令南下支隊北上,南征第二梯隊停止南征。由此可以看出,在毛澤東赴重慶之前,黨中央已經就戰略方針問題進行了細致深入的研究,實現黨的戰略方針的轉變則是順理成章的事。這時黨“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變得愈發清晰。但由于對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還未充分了解,因此還不能實現戰略方針的最終轉變。劉少奇多次代表中共中央起草電文向毛澤東匯報我軍進軍東北的情況,毛澤東也復電指示必須爭取熱、察兩省,同時再度抽調干部與部隊進入東北。
在此關鍵時刻,東北地區傳來利好消息:蘇軍只占領大城市與交通線;我軍先遣部隊已進駐沈陽并接管周邊城市;蘇軍理解我軍在東北的行動。9月14日,曾克林與蘇軍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代表貝魯羅索夫中校乘飛機抵達延安。當天下午,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聽取曾克林有關東北地區情況的匯報。15日,朱德總司令與蘇軍代表進行談判。劉少奇于14日、15日致電毛澤東報告曾克林有關匯報以及蘇軍代表對東北地區情況的介紹,并決心爭取東北,組建東北局。毛澤東復電表示同意加強在東北地區的發展。東北地區利好局面的出現,堅定了毛澤東與中共中央實行戰略轉變的決心。
9月18日,為打破談判僵局,掌握政治主動,并有力配合“向北發展”的計劃,毛澤東與周恩來研究決定:“第一步將海南島、廣東、浙江、蘇南、皖南、湖北、湖南、河南境內,黃河以南等8個地區的軍隊撤退,集中于蘇北、皖北及隴海路以北地區;第二步再將蘇北、豫北、皖北地區的軍隊撤退,而將所有軍隊集中駐防于山東、河北、察哈爾、熱河與山西之大部分,綏遠之小部分,及陜甘寧邊區等七個地區。”19日,在談判中正式向國民黨代表提出了上述方案。同日,劉少奇根據黨中央決策起草《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黨內指示電,并致電毛澤東和重慶談判代表團,在電文中正式提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御。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并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斗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泵珴蓶|連夜復電中共中央,完全同意中央的部署。至此,中共實現由抗日戰爭后期的“向南發展”到“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的最終轉變。10月10日,國共雙方正式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國共談判告一段落。此次重慶談判,毛澤東既向人們展現了中共制止內戰、民主建國的決心,同時又向世人揭露了蔣介石意在發動內戰、破壞和平的陰謀,并在此期間完成黨的戰略方針的重大轉變,為我黨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對后來爆發的內戰做了充分準備。
10月11日下午,毛澤東返回延安,當天即召開政治局會議報告這次談判的經過。次日,根據政治局會議的決定,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給各中央局并轉各區黨委的指示,指出重慶談判雖取得重要成就,但發生在局部的大規模沖突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我方必須提起充分注意,戰勝這些進攻,絕對不可松懈”。17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報告,指出談判的收獲,但更著重提醒“不給敢于進攻解放區的反動派很大的打擊,和平是不會來的”。關于讓出解放區的問題,他講道:“這一次,我們在南方讓出若干地區,就在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面前,使國民黨的謠言完全破產?!蓖瑫r,他教育干部要敢于挑重擔子,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最后,他激勵大家:“我們和全體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排除萬難,達到勝利的目的?!比h在認識到談判成果的同時,仍時刻保持著對于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戒心。此后,毛澤東為實施“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對我黨我軍的發展作出相應安排。
東北地區(包括今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原熱河省以及現內蒙古東部地區)總面積為13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達3000多萬。在抗戰取得勝利和偽滿洲國覆滅之后,東北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成為國共兩黨以及美蘇之間利益博弈的重點。東北地區背靠蘇聯,東鄰朝鮮,西接內蒙古,西南與冀熱遼解放區相連,遼東半島又與山東半島的膠東解放區隔渤海相望,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同時,東北地區面積遼闊,物資豐富,工業發達,基礎雄厚,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冀熱遼解放區緊鄰東北,擁有近水樓臺的優勢,而國民黨軍遠在大西北大西南地區,相距甚遠。若我能成功控制東北地區,從地理上來看則可以與冀熱遼解放區連成一片,進一步擴大解放區面積,同時降低被國民黨軍分割包圍的危險,從而改變我軍被動局面;在經濟上又能夠利用東北的豐富資源,作為我黨我軍發展的戰略大后方,增強我軍作戰力量以及支援其他解放區建設,加快全國革命勝利步伐。反過來看,如果東北地區被國民黨軍搶占,則會對華北、冀熱遼解放區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同時阻斷與蘇聯、蒙古、朝鮮等的對外聯系,于我發展非常不利。因此,爭取東北地區成為國共之間斗爭的焦點。
以重慶談判為掩護,蔣介石調集重兵大舉威逼解放區,企圖迅速占領華北、華東戰略要地及重要交通線,伺機打通通向東北的陸路交通。在《雙十協定》簽訂后,蔣介石仍密令其各戰區司令長官“努力進剿,迅速完成任務”。為粉碎蔣介石進攻計劃,迫使其遵守協定,毛澤東親力親為,全面落實“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

1945年10月12日,毛澤東指示各級黨委要堅決戰勝國民黨軍的進攻。20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于過渡時期的形勢和任務的指示》,要求“戰勝與大量殲滅向華北、東北進攻的頑軍,爭取我黨我軍在華北、東北的有利地位”。同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致林彪、蕭勁光電,要求兩人赴沈陽。25日,毛澤東致電陳毅、黎玉、羅榮桓、李作鵬等人,指出山東趕赴東北的部隊應經陸路和海路盡快抵達遼寧省。11月1日,毛澤東根據“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提出全黨任務:奪取東北,鞏固華北華中。為落實方針并配合完成任務,毛澤東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要求各路部隊與干部迅速進入東北。同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致各戰略區負責人電報,令林彪、彭真指揮軍隊阻止國民黨軍進入沈陽。3日,毛澤東致電山東膠東區黨委,詢問軍隊渡海情況并命令加快速度。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在沈陽正式成立。為進一步加強東北局的領導力量,中共中央先后派遣4名中央政治局委員、6名中央委員、11名候補中央委員赴東北工作。12月初,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統一指揮部署下,基本實現了派遣10萬大軍、2萬干部進入東北的戰略部署。
與此同時,毛澤東組織部署平綏、津浦、平漢等戰役,阻止國民黨軍進入東北。平綏鐵路是華北通往西北的重要交通干線。國民黨軍第12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奉蔣介石命令,指揮國民黨軍5.1萬余人,大舉進犯綏遠、察哈爾解放區,企圖奪取張家口,控制平綏路,進而奪取華北,進軍東北。毛澤東與中共中央為打退國民黨軍的進攻,占領熱河、察哈爾,爭取在東北的優勢,決心發動綏遠戰役,集中力量打擊傅作義部。此役給傅作義以沉重打擊,減輕了張家口地區面臨的威脅。津浦鐵路貫通山東、江蘇兩省,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此時的津浦線已被山東、華中解放區斬為數段,蔣介石為運兵東北,企圖打通津浦線,集結重兵向蘇、皖、魯進攻。毛澤東與中共中央洞悉國民黨戰略企圖后,決定將津浦路截斷以阻止國民黨軍北上,從而保障熱河、察哈爾兩省的安全。津浦戰役共殲敵2.8萬余人,有力配合我黨在東北地區的發展。10月12日至11月3日,毛澤東共發出10余封電報,指示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等,集中優勢兵力,堅決消滅沿平漢鐵路北犯的國民黨軍,同時對具體的戰略戰術、兵力配備等作出詳細指示。平漢戰役取得大勝。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實現對各部隊、干部的大規模調動,并配合以重要交通線上的戰斗,堅決粉碎了蔣介石的戰略企圖,保障了奔赴東北的軍隊以及干部的安全,“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方針真正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