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因處理不當,其帶來的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微塑料污染等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把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2025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終結塑料污染”,旨在動員各國共同落實并推廣塑料污染解決方案。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塑料污染防治,相關舉措取得積極成效。”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司長周國梅在“2025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上表示,我國持續發力推動塑料污染防治。通過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發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等舉措,我國確定1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以及8個特殊地區,積極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同時,我國積極推動固廢減量和循環再利用治理、落實化學品和新污染物管控,為塑料污染防治提供助力。
從出臺最嚴“限塑令”、禁止過度包裝,到提出“以竹代塑”,近年來,我國在源頭上治理塑料污染下足了功夫。
我國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指出,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其中,“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 等具體措施影響甚廣。
《“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提到,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機制運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門和企業責任有效落實,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利用、末端處置全鏈條治理成效更加顯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在源頭減量方面,商品零售、電子商務、外賣、快遞、住宿等重點領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現象大幅減少,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到1000萬個。
青合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蔣南青對《中國報道》記者說:“循環經濟的3R原則是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從優先級來看,最高級別是減量化,即減少、盡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比如減少使用塑料袋、外賣盒和奶茶杯等。因為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難以回收,對生物多樣性和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在政策指導下,各地大力推廣“限塑令”,引導商超、外賣行業減少塑料包裝,并鼓勵消費者使用可重復使用的環保購物袋、紙質吸管和可降解包裝,從消費端減少塑料污染源。同時,推動企業優化包裝設計,減少過度包裝,提高包裝材料易回收、易再生性,從源頭上減少塑料制品的生產和使用。
塑料產品的減量化和輕量化是實現減塑的有效途徑。以500毫升瓶裝水PET瓶為例,經過技術創新,近年來礦泉水瓶不斷“瘦身”,重量從20克左右變成現在的15克左右,部分輕量瓶甚至更低。從生產成本來看,輕量化瓶也極具優勢。據了解,飲料瓶的生產成本中,PET原材料可以占到70%,包裝的克重對飲料瓶成本有非常直接的影響。
“塑料產品的減量化和輕量化屬于產品設計范疇,在設計之初就需要考慮減量化。但過度輕量不利于回收,單純追求輕量化也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王永剛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說,“去年,我們推出的易回收和易再生設計標準得到國標委的支持,目前正在制定中。就我們自身而言,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此外,在塑料污染治理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主動選用環保產品、旅行時自帶洗漱用品、拒絕過度包裝商品,逐漸形成了綠色消費新風尚。
在被稱為北京“最大綠肺”的溫榆河公園內,由“青山公益城市森林”項目改造的綠地以及園內設施吸引了眾多游客觀賞游玩。園內一把名為“躺平聽鳥椅”的休憩設施最受歡迎。據了解,椅子的繩網部分由1093個回收的塑料餐盒再生制成,實現了碳減排40.7公斤。除了這把“躺平聽鳥椅”,溫榆河公園的科普導覽及休憩設施,都用到了由塑料餐盒回收制成的零廢棄材料。
這些隨處可見的回收制品,是我國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一個縮影。
2024年2月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建成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質量顯著提高,廢棄物循環利用水平總體居于世界前列。
在塑料行業,通過全面構建循環經濟模式,有助于形成塑料包裝循環經濟體系,對應對氣候變化和塑料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是全生命周期解決塑料污染的“牛鼻子”。
《2025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廢塑料回收量約為1950萬噸,同比增長2.6%。根據2019年至2024年的數據,我國廢塑料回收量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4.3%,預計2025年廢塑料回收量將突破2000萬噸,年增速繼續保持在4%—5%。
“塑料污染本質上并非源自塑料本身,而是管理、處置和回收機制的缺失。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末端處理和回收,以及生活垃圾的處理,以防止環境污染。”王永剛表示,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覆蓋面廣、規模龐大的塑料回收體系,回收率接近31%,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并且擁有從廢塑料回收到再生利用,再到產品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今年5月份發布的《2023—2024塑料餐盒回收再生調研報告》顯示,我國聚丙烯(PP)塑料餐盒回收再生水平顯著提升,2023年回收率達29.6%,已形成“企業主導+政企協同+技術驅動”的中國特色治理模式。從物質流向看,40%的廢棄餐盒來自社區生活源,60%來自工商業綜合體;再生材料中,29%應用于包裝行業,15%、13%、12%分別進入汽車、電子電器、家居領域,高值化應用占比較2020年提升6%,打破傳統低端應用局限。
蔣南青認為,當前,減少塑料廢棄物的理念已不僅限于簡單處理一次性塑料垃圾,應更關注通過塑料的循環再生,形成更佳的產業。這不僅是一種能推動經濟發展的經濟商業模式,還能減少廢棄物,降低碳排放,并增加經濟效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目前,我們正在推動物流包裝的改革,鼓勵包裝服務業將物流包裝視為服務行業,探索如何回收和循環利用。同時,對于服裝等大量使用塑料的產品,我們也在研究如何在廢棄后盡可能地再利用,而不是焚燒或填埋,這也是國際社會關注的重點方向,即紡織和包裝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在傳統的經濟模式下,塑料制品的環境成本往往由社會和政府承擔,而不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負擔。應對塑料污染,對生產者施加責任,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可有效促使其減少塑料的使用。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是一項基本的循環經濟政策。此制度要求生產者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包括設計、生產、消費、回收和處理等環節,都應承擔環境保護責任。
蔣南青介紹,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通過引入“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將環境成本內化,使生產者在經濟上對其產品的環境影響負責。這一機制不僅可以推動生產者改進生產工藝和產品設計,減少塑料廢棄物的產生,還可以為回收和處理廢棄物提供資金支持,從而減輕政府和社會的負擔。
據了解,德國自引入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以來,至2019年,所有包裝廢物的回收率已達67%,其中塑料包裝的回收率為42%;日本通過實施嚴格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實現了2021年PET瓶93%的回收率;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自2014年引入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以來,塑料包裝的回收率達到78%,并為地方政府節省了超過4億美元的廢物管理成本。
這些成功案例表明,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不僅能夠有效減少塑料廢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還能為政府和企業創造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蔣南青認為,有必要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從塑料包裝的全生命周期進行全方位改變,從而構建從生產到使用,從回收到循環的閉環,推動減塑工作走實向深。若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來處理回收物品,這些塑料就無法轉化為有價值的產品,導致回收流程無人問津。這意味著,執行回收行為本身需要成本。目前,部分行業實現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以利潤補貼前端,但對于尚無法構建有效再生閉環的行業,則需要政策補貼來驅動。

王永剛表示,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并非僅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而是涵蓋了多種選擇和探索的可能性。以奶茶杯為例,通過產品設計使奶茶杯能夠獨立完成回收過程,或是能夠被餐盒回收體系接納,從而解決回收問題。這樣,就不需要奶茶杯企業單獨承擔資金投入或其他額外費用。
然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實施也面臨諸多挑戰。全球各地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在設計和執行方面存在差異,增加了跨國企業的合規復雜性。此外,部分生產商可能會試圖逃避責任。同時,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成功還依賴于消費者的積極參與,需要公眾增強環保意識,正確回收和處理塑料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