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6月9日至10日,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在英國倫敦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作為中方牽頭人,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及貿易代表格里爾等美方主要經貿官員,進行了坦誠而深入的對話。
此次會議不僅是對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的切實鞏固,也是落實6月5日兩國元首戰略共識的重要舉措。
中美經貿磋商機制的啟幕運行,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擔當,以“和合共生、求同存異”的中國智慧,為陷入波折的中美經貿關系乃至世界經濟前景注入了確定性。
從雙方的談判成果可以看出,中美在雙邊經貿問題上存在較為開闊的談判空間,兩國的經貿關系亦不至于所謂脫鉤。
何立峰指出,中方對中美經貿問題的態度和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中美在經貿領域合則兩利、斗則俱傷。貿易戰沒有贏家,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雙方應通過平等對話、互利合作解決經貿分歧,中方對經貿磋商是有誠意的,也是有原則的。中方重申,雙方應相向而行,言必行、行必果,拿出恪守承諾的誠信精神和切實履行共識的努力行動,共同維護來之不易的對話成果,繼續保持溝通對話,推動中美經貿關系行穩致遠,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美方表示,本次會議取得積極成果,進一步穩定了雙邊經貿關系,將按照兩國元首通話要求,與中方相向而行,共同落實好本次會議共識。
何立峰強調“貿易戰沒有贏家”,并提出“下一步,雙方要按照兩國元首通話達成的重要共識和要求,進一步發揮好中美經貿磋商機制作用,不斷增進共識、減少誤解、加強合作”。
作為發展階段、經濟制度不同的兩個大國,中美雙方在經貿合作中出現分歧和摩擦是正常的。然而,國際貿易不可忽視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在全球產業鏈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世界經濟體系高度相互嵌套,一榮俱榮,這種基于市場選擇的自然合作是全球化資源配置的必然結果。
近年來,隨著美方當局違背經濟規律,倒行逆施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全球政治、經濟、貿易局勢呈現出顯著的惡化趨勢。這種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安全化的做法,不僅撕裂了全球供應鏈的完整脈絡,更在根本上動搖了多邊貿易體系的根基。歷史與現實反復印證,貿易戰沒有贏家,霸凌打壓只會造成多敗皆傷的困境。
當保護主義陰云籠罩全球經濟之際,理性回歸的呼聲正逐漸匯聚成強大的力量——發展中國家聯合捍衛公平貿易原則,跨國資本用投資選擇表達對開放市場的信心,美國國內工商界和農業州也持續發出反制關稅的抗議。來自各方的呼吁清晰表明,世界經濟的復蘇需要拆除人為藩籬,全球秩序的重構亟須重返合作軌道。
倫敦會議的成果是中美雙方正視經貿互利共贏本質,嘗試回歸經濟理性的重要探索。通過建立與運用磋商機制,中美共同發出了試圖扭轉現狀的信號——摒棄“零和博弈”思維,打破“脫鉤斷鏈”迷思,強化多方合作共贏,是重構健康、穩定、可持續全球經濟秩序的正道。

中美是占據全球經濟總量份額可觀的兩大經濟體,其關系走向必然牽動全球目光。
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的開啟,便引發外界高度關注。路透社、天空新聞頻道等多家媒體指出,中美新一輪會談引起各界高度關注,雙方開展面對面對話將有助于加強兩國經貿關系,深化相互理解信任。英國《衛報》6月9日稱,全球投資者和領導人都希望中美這兩個大國能夠緩和彼此的經貿爭端。英國政府發言人6月8日表示:“我們是一個倡導自由貿易的國家,并且始終明確表示貿易戰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因此我們歡迎這些談判。”瑞士SPI資產管理公司執行合伙人斯蒂芬·英尼斯表示,雙方再次會晤可能會讓市場感到振奮,因為市場“已經嗅到了緩和的氣味”。
就在同一天,中國外貿再次展現較強韌性和調整能力。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7.94萬億元,同比增長2.5%,增速較前4個月加快0.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速達到7.2%。美國《華爾街日報》稱,這是自上個月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以來,中方首次發布官方貿易數據。
本次會議作為中美經貿磋商機制的首次正式實踐,源于日內瓦共識,標志著中美雙方處理分歧的方式正從“危機反應”轉向“常態管控”。
目前,正值世界經濟復蘇面臨多重挑戰之際,中美雙方如此公開一致的意愿共識,顯然是對全球經濟焦慮的一次積極回應,為陰霾中的世界經濟投射了一束寶貴的確定性之光。
縱使前路依然存在挑戰,中美間的結構性矛盾難以速解,倫敦會議所開啟的機制化道路已然成為全球經濟震蕩的“減震器”。
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中美均肩負著特殊的大國責任。中方將始終以平等協商的立場堅守公義,以互利共贏的智慧呼喚理性,以言行一致的定力維護穩定,為全球貢獻彌足珍貴的中國方案,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作者吳堯為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副研究員;蔡慶豐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一帶一路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