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以下簡稱“峰會”)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開幕,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465家跨國公司代表齊聚青島、共話合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何立峰指出,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全球最完備產業體系,展現出強大經濟發展韌性和增長潛力,是跨國公司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
受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影響,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加劇,跨國公司供應鏈進入深度調整期,“友岸化、短鏈化”趨勢加強。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如何?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于峰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政府已表現出與跨國公司合作的意愿,以吸引更多投資。“我對中國的政策進展表示樂觀,中國歐盟商會已做好準備,與中方各級政府及利益相關方進行對話與合作,共同應對挑戰,探討更多合作機會。”
中國始終是外資投資興業的沃土。此次峰會上,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未來共贏發展再起航》報告顯示,雖然近兩年受國際形勢影響,中國吸收外資規模有所下滑,但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24年,中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9萬家、同比增長9.9%,實際使用外資1162億美元。在華外資企業貢獻了中國四分之一的工業增加值、七分之一的稅收,創造了3000多萬個就業崗位。
此外,外資質量和外資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報告顯示,跨國公司搶抓中國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機遇,借助中國的創新生態優勢,加快在未來制造、未來健康、未來能源等前沿產業布局。2025年一季度,電子商務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較上年同期翻了一番,生物藥品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業同比增速分別達到63.8%、42.5%和12.4%。
總部位于比利時的貝爾卡特是一家鋼絲制品企業,于20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在中國7個城市擁有13家生產基地。貝卡爾特集團工程部運營副總裁、中國區負責人李克告訴《中國報道》記者,貝爾卡特在中國建立有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及貿易公司,產品主要服務于中國市場,中美貿易摩擦不會影響其對華投資決策,貝爾卡特未來將持續對華投資,謀求合作機會。
中歐之間的投資合作近些年取得諸多突出成果。例如,已通達歐洲26個國家229個城市的中歐班列,顯著提升了亞歐大陸的物流效率。中國與歐洲部分國家的合作也日益緊密,2024年,西班牙的對華直接投資飆漲130.8%。
各跨國公司在中國本土布局的價值鏈也不斷延長,從銷售市場拓展至原材料、研發等環節。費尼亞集團是燃油系統的全球最大生產商之一,參加此次峰會的集團全球副總裁西蒙·戈德溫說,過去10年,他們在山東煙臺的投資已經超過5億美元,年銷售額從4000萬元人民幣增長到現在的20億元人民幣,同時,不斷提升產品本土化率,原材料本土化采購從開始的10%增加到現在的90%。沙特國際電力和水務公司中國區主席薩利赫·哈卜提表示,2025年他們在中國啟動了首個海外創新中心。
對跨國公司而言,在中國投資興業從來不是“單向奔赴”。“中國區銷售收入已從占全球總銷售收入的1%提高到現在的24%。”松下電器中國東北亞公司副總裁趙炳弟說,2020年至今,松下電器已在中國開展了20個事業基地的建設和投資,中國已成為松下電器海外最大的事業基地。
本屆峰會嘉賓的“總裁含量”很高。據了解,本屆峰會受到全球工商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570位“新老朋友”如約而至。其中,境外跨國公司嘉賓417人,境內嘉賓153人。境外跨國公司中,全球副總裁級以上嘉賓82人;中國區總裁級133人,副總裁級155人。境內跨國公司中,總裁級60人,副總裁級93人。
總裁“扎堆”此次峰會,只為尋找更大、更多、更深合作機會。新質生產力、服務貿易、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領域批量涌現出的新機會,受到總裁們廣泛關注。此次峰會創新推出銀發經濟論壇、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發展論壇等14場活動,為跨國公司領導人提供交流平臺。
在服務業開放的大趨勢下,現代金融、人工智能等領域跨國公司參會嘉賓占比超過20%。瑞穗金融集團董事長今井誠司認為,中國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為外商在華投資提供了新機遇。
深耕中國47載的松下電器近些年也瞄準銀發經濟和大健康賽道。據趙炳弟介紹,從2020年開始,松下電器就與浙江大學展開戰略合作,共建老齡化與康養產業研究中心,在學術研究、政府咨詢、人才培養和產業調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松下電器還在多地參與了康養社區開發,應用“全齡共生”理念,打造年輕人、中年人及老年人等不同年齡層人員共同居住、交流的街區。2021年,松下電器在北京成立WELL健康人居實驗室,通過與健康建筑領域伙伴、高校及醫院進行產學研用合作,助力開發更適合中國國情的健康居住空間解決方案。
李克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綠色低碳領域,外資的發力空間巨大,如為配合青島城市發展,海上風電、海底隧道建設都為外資提供了合作機會。此外,貝爾卡特還與本地高校和企業合作,共同推進綠色材料技術研發,發展新質生產力。下一步,貝爾卡特計劃對在中國的生產基地進行智能化、可持續化的改造升級。
峰會期間,不少外資企業代表對中國目前正在推動的“兩新”政策表現出濃厚興趣。6月18日,在峰會配套的工業和信息化領域設備更新政策說明會上,橫河電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小松幸司表示,非常希望能夠參與到企業設備更新的相關項目申報中。
人工智能作為近些年全球的投資熱點,也成為此次峰會上跨國公司領導人代表熱議的話題。甲骨文(中國)軟件系統有限公司大中華區顧問總經理何毅在“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表示,算力、數據、算法、應用場景4個要素對發展人工智能至關重要。在中國,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在醫療、電商、制造業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屆峰會上還吸引了不少新面孔,首次參加峰會的嘉賓達131人,占總數的23%。東盟、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參會國家增多,越南、埃及等9個國家的企業首次參會。此外,還有來自中東地區28家跨國公司的47位嘉賓組團參會。
截至6月20日峰會閉幕,共有40個重點外資、外貿等項目簽約,總金額達59.3億美元,涉及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行業領域。
多位受訪的參會嘉賓表示,峰會為中外企業“找機會”“求合作”提供了廣闊平臺。中國企業也通過此次峰會,精準對接全球市場需求,洽談全球商機。
受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影響,全球經濟發展前景不確定性增加,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持續下降,但中國企業對于全球市場的吸引力沒有消減。一家專注外貿的寵物用品工廠負責人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發布后,美國客戶的訂單需求出現顯著回彈。該負責人分析,回彈是由于前期積壓的訂單得以釋放。中國完善的供應鏈以及較高的生產效率是中國產品在國際上重要的比較優勢,這也是許多北美客戶即使面臨成本上升壓力,也愿意和中國公司合作的原因。
為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新興市場,讓更多跨國公司在第六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平臺上充分展示交流,峰會還舉辦了中阿經貿合作高質量發展論壇。青島與阿盟國家在機械設備、電器、化工等領域貿易往來密切,近3年來,進出口額連續增長20%,2024年達到76億美元。在阿拉伯國家布局的10個海外倉,已成為面向中東國家及地區貿易的“橋頭堡”。

阿盟駐華代表處主任法赫米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將阿拉伯國家的國內經濟發展與中國加大對阿拉伯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能力建設的投資以及增強全球供應鏈的韌性相結合,有助于促進阿拉伯國家與中國在創新領域建立伙伴關系。
在中阿經貿合作高質量發展論壇上,青島港集團、青島地鐵集團、中石油七公司、海爾集團等200余家青島重點企業與外方開展一對一洽談合作,達成近3000萬美元貿易投資合作意向。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投資促進駐華副代表鄭潔在峰會的論壇上指出,2024年,中國仍是德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是德國全球第二大貿易伙伴,雙邊投資勢頭強勁,尤其是在電子電氣、汽車、機械設備、化工醫藥、綠色轉型、智能制造和數字化等前沿領域活躍度持續提升,并且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到德國從事生產和研發。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在2025青島國際城市合伙人對話會上表示,中國以龐大內需市場、深化開放政策與完整產業體系成為跨國公司不可替代的“增長韌性”。作為從青島走向世界的企業,海爾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布局了23萬個網點。
周云杰表示,走向世界不是口號,而是真正扎根當地。在泰國,海爾冰箱針對熱帶飲食需求創新“瞬凍鎖鮮”技術,市場份額突破40%;在巴基斯坦,可抵御50℃高溫的空調成為家庭“剛需”。如今,海爾已16年蟬聯全球家電品牌零售量第一,海外每售出10臺中國品牌家電,海爾獨占6臺,這不僅印證了中國市場的機遇,更展現了中國企業與全球伙伴“開放共贏”的深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