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鑒于當下建筑電氣火災事故時有發生,從電氣設備故障、電氣線路問題、人為因素及環境因素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電氣火災的成因。同時,通過對電氣火災監控系統、智能煙感報警系統、智慧消防平臺及無人機巡檢技術等智能化防控技術的分析,明確其工作原理與功能特點,并針對其應用面臨的挑戰提出應對措施,為建筑電氣火災防控提供參考,助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關鍵詞:建筑電氣火災;火災成因;智能化防控技術;電氣火災監控系統;智慧消防平臺
中圖分類號:TU998.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5)06-0100-03
0 引言
國家消防救援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共接報火災90.8萬起,其中,因電氣故障引發29.3萬起、占比32.3%,遠高于用火不慎、吸煙等其他類型火災,成為引發建筑火災的首要因素[1]。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全面、系統地分析建筑電氣火災成因,挖掘關鍵致災因素。同時,深入探討智能化防控技術在建筑電氣火災預防中的應用,以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降低電氣火災事故發生率,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 建筑電氣火災成因
1.1" 電氣設備故障
電氣火災隱患的形成與設備老化、質量缺陷及過載運行密切相關。隨著時間推移,電氣設備的絕緣層會逐漸老化、開裂,致使漏電、短路等故障頻發。某些電氣設備的部分生產廠家為降成本使用劣質材料或工藝,導致其存在質量缺陷,不合格的開關、插座易因接觸不良產生電弧,埋下安全隱患。此外,當電氣設備長時間過載運行時,如辦公場所大量使用大功率電器且未合理規劃電路,設備產生的熱量無法及時散發,溫度升高后便會引燃周圍可燃物,從而引發火災事故[2]。
1.2" 電氣線路問題
電氣火災隱患主要源于短路、過載和接觸不良。短路是指電氣線路絕緣層因老化、機械損傷、鼠咬等原因破損,致使相線與零線、地線直接接觸,強大短路電流瞬間產生高溫引發火災。過載則是線路電流超過額定值,導線溫度升高加速絕緣層老化,最終引發火災,常見于線路設計不合理或用戶隨意增加設備的場景。接觸不良多因電氣安裝、維修時接線不規范,導致線路連接處接觸電阻增大、持續發熱,進而氧化燒蝕引發火災。
1.3nbsp; 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是引發電氣火災的重要誘因之一。在電氣安裝與維護過程中,部分施工人員可能存在不規范操作現象,例如,未嚴格依照規程進行導線連接或接地保護裝置安裝等。用電行為失當的情況也較為普遍,部分用戶存在私拉亂接電線、使用質量不達標的插線板等行為,均可能增加火災風險隱患。此外,不少人員對電氣火災的危害性認知不足,安全意識相對淡薄,即便發現家中電氣設備或線路出現老化跡象,也未能及時進行更換,且未配備必要的消防器材,導致火災發生時難以迅速開展有效撲救,進而可能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
1.4"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對電氣設備安全運行影響顯著,高溫、潮濕、粉塵環境均潛藏火災隱患。高溫環境下,建筑通風散熱不佳,或電氣設備貼近暖氣片、爐火等熱源,會加速設備與線路絕緣層老化,若電氣設備防護缺失,極易因高溫引發火災。潮濕環境則會削弱電氣設備和線路的絕緣性能。在浴室、廚房這類水汽多的區域,若使用不防水的電氣設備,水就有可能濺入設備引發漏電,進而導致火災。粉塵環境同樣危險,粉塵堆積于電氣設備表面阻礙散熱,濃度超標時,電氣火花還可能將其引燃,造成粉塵爆炸火災。
2 電氣火災的智能化防控技術
針對建筑電氣火災成因,利用智能化技術實現對電氣火災的實時監測、預警和防控,是提高建筑消防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以下介紹3種常見的智能化防控技術。
2.1" 電氣火災監控系統
電氣火災監控系統通過在電氣線路和設備中安裝監控探測器,實時監測線路中的剩余電流、溫度、電壓、電流等參數。當監測到參數超過設定閾值時,探測器會及時發出報警信號,并將報警信息傳輸至監控主機。監控主機可以顯示報警位置、時間、參數等信息,同時通知相關人員進行處理。
電氣火災監控系統具備實時監測、預警、精準定位及數據處理4大核心功能。系統可實時捕捉電氣線路與設備運行狀態,動態監測異常;能在火災發生前及時預警,預留撲救時間;憑借精準定位,可快速鎖定故障點,提升處理效率;對監測數據進行記錄分析,為設備維護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助力預判潛在風險,提前筑牢安全防線。
2.2" 智能煙感報警系統
智能煙感探測器通過內置的傳感器檢測空氣中的煙霧濃度,當煙霧濃度達到設定的報警閾值時,探測器會發出聲光報警信號,并通過無線通信模塊將報警信息傳輸至云端平臺。云端平臺可以實時接收報警信息,并通知相關人員,如業主、物業管理人員、消防部門等。
智能煙感探測器具備高靈敏度,能敏銳捕捉早期火災產生的微小煙霧顆粒,相比傳統探測器,顯著提升火災預警精準度;采用無線通信技術,擺脫布線束縛,安裝便捷,尤其適用于改造項目和老舊建筑;依托云端管理,可對多臺探測器集中管控,實時呈現建筑消防安全動態,便于統一調度;支持與消防噴淋、報警系統等聯動,形成全方位響應機制,在火災發生時迅速協同作業,大幅提高火災撲救效率。
2.3" 智慧消防平臺
智慧消防平臺圍繞消防全流程管理,構建起一體化防控體系。在消防設施管理方面,它實時監測滅火器、消火栓等設施,記錄位置、型號、維護等信息,及時督促維護更換,確保設施完好。消防安全監測上,整合電氣火災監控、智能煙感報警等系統,借助大數據分析預測火災風險;一旦發生火災,平臺自動預警,精準顯示火情信息,并按預設方案調度消防資源。此外,平臺還深度挖掘消防數據,為風險預測、設施布局優化等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全面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效能。
智慧消防平臺能夠通過智能化管理,減少人工干預,實現消防管理自動化,大幅提升管理效率與準確性;具備強實時性,可及時捕捉消防信息,快速處置火災隱患;憑借強大的綜合性,整合多類消防系統與資源,全方位覆蓋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擁有良好的可擴展性,能依據建筑規模與需求靈活增減功能模塊,適配不同場景的消防管理需求,為消防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3 智能化防控技術應用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3.1" 兼容性方面
智慧消防系統整合面臨多源異構的挑戰,不同廠商生產的電氣火災監控系統、智能煙感探測器、無人機等設備,采用各不相同的通信協議與數據標準,導致“數據孤島”現象突出[3]。在老舊消防設施改造項目中,新型智能設備與傳統非智能系統之間的兼容性問題凸顯,存在技術瓶頸和高成本障礙。此外,平臺互操作性不足也會制約智慧消防系統的發展,智慧消防平臺與城市級消防管理系統、應急指揮系統之間缺乏統一的標準,導致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難以有效實現。
為推進智慧消防系統的整合工作,需從標準規范、平臺架構和頂層設計3方面著手:一是加快制定涵蓋數據采集、傳輸、接口和安全等環節的國家或行業標準,引導廠商遵循統一的通信協議;二是推廣采用模塊化、微服務化的開放平臺架構,通過標準化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實現各類設備的靈活接入;三是在城市級消防規劃中明確智慧消防建設的具體要求,制定系統集成路徑,促進跨部門間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
3.2" 技術成本方面
智慧消防系統的建設和運營面臨較高的成本壓力。在系統建設初期,需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采購高精度探測器、智慧消防平臺軟件、無人機等設備,還要承擔系統集成和調試費用,這對中小型建筑業主或經濟欠發達地區構成較大的經濟負擔。從長期運營角度考慮,系統的維護保養、軟件升級、數據存儲分析及人員培訓等持續支出,進一步推高了運維成本。
為降低智慧消防技術的應用門檻,需多措并舉:鼓勵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同時推動保險聯動等創新機制,合理分攤智慧消防系統的初始投入成本;依據建筑的風險等級制定差異化方案,對于重點單位,強制部署核心系統,對于普通場所可采用經濟型配置方案;大力推廣軟件運營服務(SaaS)模式,實現按需付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推動新技術在消防領域的應用。
3.3" 人才培養方面
智慧消防系統涉及的技術領域廣泛,對技術人員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其安裝、調試、運維及數據分析等工作,須具備電氣、消防、網絡通信等多領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基層物業和消防管理人員普遍缺乏相關技術背景,且未接受過系統的專業培訓,難以有效操作和維護復雜系統,導致設備利用率較低。
為提升智慧消防系統的應用效能,需強化人才支撐和服務保障:推動相關院校開設消防智能化專業課程,建立校企實訓基地;開展面向基層人員的系統化培訓和資質認證工作。積極培育專業的維保市場,制定統一的服務標準,鼓勵發展第三方技術服務公司。消防部門可建立技術支援中心,為基層單位提供專業的技術咨詢和疑難解答服務。
3.4" 可靠性方面
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誤報與漏報的風險,探測器可能因靈敏度設置合理或受環境干擾而產生誤報,影響系統可靠性。在高溫、高濕、強電磁或粉塵環境等極端條件下,設備的監測精度和穩定性易受影響,無人機巡檢也受到惡劣天氣的限制。
為提升智慧消防系統的可靠性,需從多個維度強化技術保障:加強核心設備研發,重點突破抗干擾傳感器技術,研發AI精準預警算法,提升無人機在復雜環境下的作業能力;建立健全產品認證檢測體系,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構建覆蓋設備、網絡、云平臺的全方位安全防護體系;優化多源感知融合的智能報警策略,建立視頻復核等聯動驗證機制。通過技術創新和質量管控雙輪驅動,全面提升智慧消防系統的精準性和安全性。
3.5" 規范與制度方面
智慧消防的發展面臨著標準與管理體系不完善的困境。當前,針對AI預警算法、無人機巡檢、數據接口等新興技術,相關行業標準滯后,這導致市場上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多方參與主體間的管理責任邊界模糊,在系統運維、報警處置等環節缺乏明確的權責劃分。系統采集的海量建筑和人員數據,在存儲、使用和共享過程中,缺乏完善的隱私保護與安全監管法規支撐,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面臨潛在風險。
為規范智慧消防的健康發展,需健全法規體系。明確智慧消防在消防工作中的法律地位,配套制定建設運維標準及數據隱私保護規范;清晰界定各方責任,明確業主單位的主體責任;構建完善的數據治理框架,規范數據采集、使用流程,實現數據價值與安全的平衡。將系統的建設運行情況納入消防考核體系,通過法治化手段推動各方責任落實。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電氣設備故障、線路問題、人為因素與環境因素等,是引發建筑電氣火災的關鍵因素。電氣火災監控系統、智能煙感報警系統以及智慧消防平臺等智能化防控技術的應用,可為降低建筑電氣火災風險提供技術支撐。然而,智能化技術的應用面臨兼容性、技術成本以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挑戰,需通過針對性措施加以解決。未來,隨著技術進步與管理體系的完善,建筑電氣火災防控將更加智能、精準、高效,為構建安全建筑環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國消防.實錄|國家消防救援局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EB/OL].https://mp.weixin.qq.com/s/R99uMjUoShaoQwvFL7qHWQ
[2]江松林.建筑電氣火災現狀分析與防范探究[J].四川建材,2024,50(3):229-231.
[3]林楠.關于智慧消防推廣應用工作中的幾點思考[C]//中國消防協會學術工作委員會消防科技論文集,202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