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防救援是維護公共安全的重要屏障,面對日益復雜的災害事故,亟須構建與時俱進的消防員戰斗技能訓練新模式。因此,闡述了基于實戰需求優化訓練體系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該模式的基本內容,并從仿真場景訓練體系設計、核心能力模塊化培養、多元協作立體化深化、訓練手段智能化等方面,提出訓練模式構建的關鍵路徑。同時,強調了訓練場地裝備實戰化配置、師資人才專業化建設、安全健康規范化管理、考核激勵科學化完善等保障措施。以期通過訓戰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提升消防隊伍滅火救援實戰能力,筑牢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堅實防線。
關鍵詞:消防員;戰斗技能;實戰需求;訓練模式;訓戰融合
中圖分類號:D63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1227(2025)06-0124-03
0 引言
消防工作肩負著維護社會安全穩定、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使命。當前,各類災害事故的頻發態勢和多樣化特點對消防隊伍的滅火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立足災害應對一線需求,以實戰為導向,系統優化訓練體系,全面鍛造復合型現代化消防員,是新時期提升消防隊伍戰斗力的必然選擇。
1 基于實戰需求構建消防員戰斗技能訓練模式的意義
1.1" 消防員綜合素質的實戰化錘煉
在城市安全防控體系中,消防隊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戰化訓練,就是要打造一支能打仗、打勝仗的消防鐵軍。通過高強度、高難度、高風險的模擬演練,鍛造消防員在火場濃煙、高溫、驚恐等極端環境下臨危不亂、舉重若輕的過硬本領。一旦遇到火災、地震、洪澇等突發事件,他們能在第一時間集結出動,快速控制事態,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面對不斷變化的災害形勢,實戰化訓練為消防隊伍注入新的血液和力量,全面提升社會安全防護水平,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安全感。這對于維護社會穩定,筑牢國家公共安全屏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2" 社會安全防護能力的全面提升
實戰需求導向的訓練模式直接對接社會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核心需求,從宏觀層面顯著提升災害應對能力。通過構建貼合實際的訓練體系,消防隊伍能夠迅速響應火災、地震、化工泄漏等多種復雜災害場景,有效降低傷亡率、減少財產損失。這種訓練模式推動消防救援從傳統單一滅火向全災種綜合應急救援轉型,落實國家“全災種、大應急”戰略部署,構筑覆蓋城鄉、立體高效、全時全域的安全防護網絡。實戰化訓練還促進消防隊伍與其他應急力量高效協同,形成快速反應、科學處置的聯動機制。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產業結構復雜化背景下,實戰化訓練確保消防隊伍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為城市安全運行和社會穩定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對構建韌性城市和健全國家公共安全體系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2 基于實戰需求的消防員戰斗技能訓練模式框架
基于實戰需求的消防員戰斗技能訓練模式是一種以實際救援需求為導向,融合理論學習、技能訓練、場景模擬和實戰演練的全維度培養體系。該模式以“實戰化、標準化、模塊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構建“理論-技能-情景-實踐”四位一體的訓練框架。
在訓練內容上,該模式區分基礎訓練、專業訓練和綜合訓練3個層次,涵蓋滅火救援、事故搶險、特種救援等全領域技能;在訓練方法上,強調理實結合、仿真模擬、案例教學和實戰演練相結合;在訓練組織上,采用“集中培訓+日常訓練+專項演練”的三級遞進模式。同時,建立動態評估與反饋機制,實現訓練內容與實戰需求的持續對接與優化。
3 基于實戰需求的消防員戰斗技能訓練模式構建路徑
3.1" 仿真場景訓練體系的系統化設計
建構逼真的實戰場景是提升消防員滅火救援能力的關鍵。要立足轄區實際,針對重點防火單位、人員密集場所等高風險區域,系統規劃設計涵蓋火災撲救、事故搶險、應急疏散等全災種救援場景的訓練體系。比如,在石化企業開展針對性訓練,模擬儲罐火災爆炸、?;沸孤┑葮O端工況,練就處置特殊介質火災的專項技能。在系統構建訓練場景時,要堅持頂層設計,科學布局功能分區,統籌訓練場地和設施建設。積極運用VR、AR等先進技術手段,打造沉浸式體驗環境,營造逼真火場氛圍。創新建設地下管網、超高層建筑火災演練設施,豐富訓練場景,拓寬訓練領域,實現全時空、全地形、全災種模擬,為鍛造消防尖兵提供堅實保障。同時,要高度重視訓練安全,嚴格落實安全防護措施,定期開展訓練場所安全風險評估,完善應急處置預案,確保訓練萬無一失。
3.2" 核心能力培養方案的模塊化構建
消防員是滅火救援“特種兵”,更是搶險救援“多面手”。培養復合型消防員,要因崗施訓,以需定學。面向戰斗員,重點強化火場破拆、傷員搜救、生命支持等一線實戰技能;面向指揮員,著力提升火情研判、現場組織、應急決策等指揮能力。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構建“理論-案例-模擬-實操”四位一體培養模塊,促進知行合一。注重發揮老兵“傳幫帶”作用,選優配強師資力量,推行師徒制,開展結對幫扶。針對新訓骨干,實施一對一輔導,快速實現新知識、新技能的消化吸收;對復訓老兵,探索一專多能培養路徑,實現一專多長、一專多優。堅持從實戰中來、到實戰中去,讓戰場成為練兵場,在救援一線淬煉過硬本領[1]。強化體能訓練,開展常態化體能測評,落實日訓、周考、月比武,鍛造消防員強健體魄,確保開展高強度訓練和救援。
3.3" 多元協作訓練機制的立體化深化
消防災害事故處置需要各方力量同頻共振、協同作戰。應立足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著眼全災種救援任務需要,積極構建軍地協同、警消聯動、部門聯訓的立體化訓練格局。統籌地方應急、公安、衛健等部門力量,定期開展反恐、地震救援、危化品事故等跨部門聯合演練,健全完善協同作戰預案和機制,提升救援一體化水平。創新搭建軍地聯訓平臺,圍繞重大災害事故,與駐地隊伍開展聯合拉動、搜救等演練,錘煉軍地聯合應急能力。探索“購買服務+智庫支持”模式,聘請行業專家、院校教授等參與重點領域救援預案制定和關鍵技術攻關,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訓練生態,補齊專業力量短板,實現應急主力軍和社會協同力量的有機銜接、優勢互補。要持續深化院校合作,聯合開展重大課題研究,推動救援理論創新,為多元協同訓練提供智力支撐。
3.4" 消防訓練手段的智能化升級與創新
面向未來,應立足消防救援使命任務和科技發展趨勢,超前謀劃、前瞻布局訓練手段創新。積極適應智能化發展浪潮,加大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在訓練中的研發應用力度,推動訓練模式從經驗化向數據化、從感性化向精準化轉變。研制基于生物特征識別的消防員生命體征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動態評估體能狀態,科學調控訓練負荷。開發“人-裝備-環境”一體化智能對抗平臺,構建復雜電磁環境下的通信指揮仿真系統,全方位錘煉極限條件下的戰斗力[2]。此外,還要創新運用“互聯網+”模式,依托云計算等信息化手段,打造功能完備的網上訓練園地,整合優質師資力量,實現訓練資源共建共享,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立體化訓練新格局。
4 基于實戰需求的消防員戰斗技能訓練模式保障措施
4.1" 訓練場地與裝備的實戰化配置
實戰化訓練,場地和裝備是基礎。要把戰訓一致的要求貫穿到訓練基礎建設的全過程。在訓練場地規劃布局上,要科學設置滅火區、地下空間、高層建筑等功能分區,最大限度模擬復雜災害環境。積極拓展訓練領域,增設野外宿營拉練、跨區域機動馳援等實戰化項目,鍛造消防員全時空、全地形、全晝夜的作戰能力。在訓練裝備配備上,要緊盯救援需求,加快輕型化、智能化、專業化主戰裝備更新迭代,同步完善裝備配套設施。超前布局特種裝備,如無人機偵察、生命探測等。優化完善滅火防護裝備,最大限度保障一線消防員安全。建立健全訓練裝備運行維護體系,落實好管理、儲存、檢修、更新等制度,確保裝備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在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得上、靠得住。
4.2" 師資隊伍與人才的專業化建設
高素質師資隊伍是訓練發展的智力支撐。要樹立人才強訓的理念,著眼“高精尖缺”,實施好訓練專業人才建設工程。一方面,要主動借智借力,廣泛吸納國內外知名專家、行業能手,擔任客座教員、技術顧問,為實戰化訓練把脈定向、出謀劃策。另一方面,要注重內部“挖潛”,面向實戰一線選拔業務骨干、技術尖子,組建訓練教官庫,積極探索實戰化訓練新路徑新方法。建立健全“雙導師制”,推進軍地院校、行業機構聯合培養,在導師帶徒過程中,傳承好實戰經驗,培養復合型訓練人才[3]。創新搭建競賽練兵平臺,鼓勵消防員積極參加區域性、行業性專業比武競賽,在比學趕超中砥礪訓練精兵。建立完善教官持證上崗、在職進修、輪訓輪換等制度,暢通職業發展通道,為教官成長搭建廣闊平臺。加大優秀教官選拔力度,健全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選拔標準,優化教官隊伍結構。創新教官管理模式,建立教官資質定期考核機制,實行動態淘汰,確保教官隊伍的精干優良。
4.3" 安全健康管理的規范化實施
訓練安全無小事。實戰化訓練強度大、風險高,對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各級消防部門要強化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嚴格落實訓練安全主體責任。制定權威的訓練場地安全評估標準,定期組織開展安全大檢查,及時發現并消除場地設施、器材裝備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制定詳細的訓練項目風險評估辦法和應急預案,針對高空訓練、實火訓練等高風險科目,嚴格落實安全防護和應急值守等措施。加強消防員職業健康服務保障,建立健康檔案,開展常態化體能監測,科學制定訓練計劃,在保證訓練強度的同時,最大限度避免過度訓練帶來的職業損傷。此外,還要高度重視消防員心理健康,定期開展心理評估和疏導,緩解壓力,消除顧慮,讓消防員以最佳的身心狀態投入訓練中。
4.4" 考核激勵體系的科學化完善
高質量的考核激勵是實戰化訓練的“指揮棒”。要樹立“考訓一體、以考促訓”的鮮明導向,著眼實戰,完善訓練考核內容和方式。突出實操實練,加大滅火救援實戰能力評價權重,將車輛裝備操作、戰術戰法運用、臨機處置等納入考核范疇。創新考評機制,通過組織跨區域拉動演練、無腳本模擬測試等,接近實戰檢驗訓練效果。在團隊考核中,重點突出指揮協同、分工協作、組織保障等要素,著力錘煉整體作戰能力。針對不同災害事故,分級分類制定訓練大綱和考核標準。建立訓練風險補償和保險機制,提高高風險訓練項目津貼標準,調動消防員參訓積極性。將訓練績效與晉職選拔、評先評優、教育培訓等掛鉤,鼓勵先進,幫扶后進,樹立爭當訓練尖子的鮮明導向,激發練兵備戰的內生動力[4]。完善人才選拔機制,將訓練實績作為衡量消防員能力素質的重要標尺,在干部選拔、人才使用中優先考慮訓練成績突出者,引導形成崇尚實戰、苦練精兵的濃厚氛圍。
5 結束語
實戰化訓練是提升消防員滅火救援能力的關鍵路徑。本文構建的訓練模式以實戰需求為導向,通過系統化設計仿真場景、模塊化培養核心能力、立體化深化多元協作和智能化升級訓練手段4大路徑,全面強化消防隊伍的實戰能力。有效實施這一模式,需要配套實戰化的場地裝備、專業化的師資隊伍、規范化的安全管理和科學化的考核激勵等保障措施。未來,應持續優化訓練資源配置,嚴格訓練安全管理,建立實戰導向的考核機制,切實提高消防員應對各類災害事故的處置能力,為維護公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徐永強.3D視景仿真技術在消防滅火救援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信息界,2025(3):40-42.
[2]周子裕.消防救援隊伍基地化訓練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水上安全,2025(1):37-39.
[3]郝文柱.淺談消防設備和實戰化訓練對消防滅火救援能力的提升[J].中國設備工程,2024(23):245-247.
[4]唐占生.加強消防戰訓工作提升滅火救援效能的措施[J].今日消防,2024,9(10):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