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理層面,大腦負責調控情緒的前額葉皮質,需要重新適應;從心理和社會層面,工作、學習和社交的隱性壓力也會帶來一些影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崔永華表示,可以通過接納情緒等方式適應,主動化解隱性壓力。電影《哪吒2》鼓舞了很多人擺脫精神內耗,它的“爆火”也反映了全社會對心理精神健康的重視和需求。化解壓力、擺脫內耗,具體該如何做?
“在休閑的狀態一下子開啟忙碌的節奏,身心均出現壓力反應是正常現象。對自己的情緒無須過度解讀,情緒沒有對錯之分,重要的是了解情緒背后自己的需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喬穎說,“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平穩度過這個階段。此外,三餐定時、營養均衡、適量運動、合理推進工作計劃等都可以為自己提供情緒轉變的動力。”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黃薛冰表示,心理健康相關詞語成為“熱詞”,體現出人文關懷意識的提高,也體現出精神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識別能力的提高。焦慮抑郁情緒既有精神上的表現,如擔心、緊張、過度悲觀等,也有軀體上的表現,如臟器功能紊亂、心慌、胸悶、氣短、食欲差等,后者往往難以識別。隨著心理健康意識的增強,當出現不明原因的病情,患者到綜合醫院排除軀體疾病后,可以考慮是否和精神因素有關,經過系統、針對性治療,大部分癥狀可以消除。
有一些孩子沉迷手機游戲、社交媒體,導致其忽視真實世界和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甚至會發展成情緒障礙。對此,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主任醫師吳仁容說,從玩手機游戲到情緒障礙是逐步發展的過程,可能持續數年。同時,應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社交媒體,提升青少年識別虛假信息和網絡暴力的能力。通過早期干預,可以避免游戲成癮,如培養孩子現實生活中多元的興趣愛好,給其講解游戲成癮的危害等。在社會層面,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游戲市場的監管,網絡游戲公司要切實擔負起社會責任。
隨著兒女成年離家,老年群體也容易出現悲傷、孤獨、失落等情緒。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張慶娥表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個人的性格特點、身體狀況、家庭和社會支持等多種因素相關,建議老年人理解并接納自身衰老的過程,積極接受環境、社會角色的轉變,做好個人健康管理,關注自身身心健康。通過多參加社交活動、興趣小組、科普講座等,擴展社交圈,避免社交的孤立,保持思維的活躍度,增加自我認同感。作為子女,應與老年人建立情感聯系,增加見面的頻率和交流時間,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