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1]。職業性是職業教育的核心特征[2],產教融合是突顯職業性的根本途徑。然而長期以來,因未能理順產教融合體中各主體間關系,且各主體利益訴求存在差異,產教融合在實施中存在校熱企冷、合而不融的困境。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體系化建設改革的意見》中[3],提出了“一體、兩翼、五重點”的職業教育改革重大舉措。“兩翼”中的重要“一翼”市域產教聯合體是產教融合體一種新的形態。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4]。生產力包含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新生產方式對技能型勞動者的素質、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5]。培養新質生產力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成為職業教育現階段的歷史使命。怎樣利用好市域產教聯合體這一產教融合體新形態,解決產教融合育人的現實困境,培養滿足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職業教育需要深思的現實問題。鑒于此,本文在分析新質生產力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要求的內涵基礎上,梳理了產教融合體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演進形態和在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現實困境,探討了依托市域產教聯合體,培育滿足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策略。
1新質生產力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1.1 新質生產力重新定義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在“新質生產力”概念提出后,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政府工作任務首位。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標志性成果。生產力構成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新質生產力是以較高水平的科技發展為基礎的生產力,是與數字經濟相適應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以智能制造為生產工具,以高素質人才為勞動者。新質生產力以高質量、高效能為基本要求,突破原有資源消耗和污染環境的發展方式,高度重視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創新性、融合性和可持續性為基本目標,新質生產力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智能制造技術為基礎,依托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推動創新,從而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6]
1.2新質生產力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要求新質生產力對高素質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數字時代,知識快速迭代,學校學習的知識還未出校門,已經發生了更新換代。為了適應這一知識更迭形勢,高素質技能人才需要具備持續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新質生產力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要求不僅包括具備相關知識,還要求具有在后續崗位中知識遷移和應用能力,以及運用信息手段自我學習提升的能力。二是要具備運用智能制造相關技術的能力。要實現生產力的高質量、高效能發展,制造業智能制造技術的運用是關鍵。數字孿生技術可實現生產的精確決策和生產線的快速布置。機器人實現生產過程的流水線和少人化,可快速實現生產線改型換代。深度學習可以提高產品質量檢測的準確度。機器視覺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控,根據機器反饋對生產過程進行精準控制。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身處智能制造環境,要了解相關技術的原理,掌握并熟練應用,能夠在崗位上自覺地運用相關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三是要具備創新能力。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夠快速發展的原因,除了自身產業技術革新外,對現有產業創新技術的整合也是重要原因。如醫療領域技術的飛速發展,得益于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和人工智能(AI)的交叉融合。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在領域的小范圍的創新,應更多關注交叉學科領域的大范圍的創新,整合不同領域的創新技術和創新思路,形成新的創新實踐路徑。技能型人才在科學創新和生產實踐之間搭起橋梁,是打通創新實踐“最后一公里”的中堅力量[7]。新質生產力需要高素質技能人才了解多個領域的新技術,能夠創新運用該領域的新技術。例如:在模具設計與制造領域,充分利用增材制造技術、虛擬仿真技術,實現模具內部結構的設計,模具的快速制造。在營銷領域,利用大數據挖掘客戶的喜好、購物習慣,提升客戶滿意度和銷售業績,利用AI和數字化工廠,實現客戶個性化定制和制造的快速響應。
2市域產教聯合體構建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
2.1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現實困境
因產教融合各主體利益訴求不同,導致產教融合實施過程中,存在校熱企冷,校企師資雙向交流不暢和難以達到校企共同育人的目的等現實困境[8-9]。
由教育部等部門頒布的《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提出,根據專業特點每5年累計不少于6個月的最低企業實踐時間要求[10]。同時,職業院校依據教育部等四部委頒發的《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要求聘請企業專家承擔特定專業課程和實習實訓課的教學任務[1]。但操作層面,對于學校來說,職業院校教師往往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難以脫崗進行企業實踐,而兼職型的企業實踐效果大打折扣。在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方面,職業院校兼職教師時薪不高,對企業專家不具備吸引力。職業院校教學具有連續性和完整性,企業專家在教學準備和教學時間上難以保證,且企業專家未經過系統的師資培訓,其教法有提升空間。
現代學徒制和企業訂單班希望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而在實施過程中,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階段,企業希望課程除了講授專業知識外,還需增加機械、電氣、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知識,而在高職學生3年的學習時間里,學校難以將所有企業需要的知識融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在企業訂單班教學過程中,企業兼職教師參與度不夠,培養過程與普通班學生無明顯差異,難以達到校企共同育人的目標。
2.2市域產教聯合體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義
二十大報告將“職普融通”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戰略部署,并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12]。市域產教聯合體是以產業園區為基礎,聚焦區域的優勢資源,由政府、企業、學校和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的人才培養、創新創業和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產教融合載體[13]。聯合體參與者涵蓋了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育人主體,包括創新主體科研院校。因此,市域產教聯合體是完善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為解決過去產教融合過程中的體制、機制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從而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質生產力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在政策的引導下,市域產教聯合體成立政府、企業、學校和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的理事會,推進聯合體實體化運行,吸引政府資金、產業資本投入。聯合體在產業區域內,統一行動,避免重復建設和投入,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在高素質人才培養方面,市域產教聯合體中涵蓋社會多元主體,各方參與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以實現技能人才供給與區域人才需求相匹配。市域產教聯合體中的學校除了高職院校,還包括本科院校和研發機構。本科院校和研發機構的加入,使得產、學、研形成了完整的鏈,研發機構進行從0到1的原創性研發,本科院校實施從1到10的科學研發,職業院校進行10到1000的技術推廣,企業負責產品落地。
科研院所的融入,為職業教育高素質技能人才創新能力培養注人了新生力量,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加貼近科學技術創新前沿。科研院所和本科院校科技創新中存在一個問題是技能型人才的缺失。在研發的中試階段、小批量產階段,需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保證試制的產品能夠達到研發設計目標。與職業院校的融合,可聯合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加速創新實踐“最后一公里”,加快科技創新向生產的轉化。
3依托市域產教聯合體,培養制造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實施策略
在市域產教聯合體背景下,要培養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首先應該掌握區域內人才需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理實并重,厚植創新文化。依托聯合體中成員,共建師資隊伍和實訓基地,建立多元參與的人才增值評價體系。
3.1掌握區域人才需求
掌握區域人才需求方面,聯合體要緊跟區域產業發展趨勢,引入智能制造、物聯網等技術,助推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聯合區域內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有目標、有組織的科研,強化產業鏈,使科學研究成為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共建共性技術研究平臺,為區域內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學校主動對接區域優勢產業布局專業。圍繞區域內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依據聯合體日常運行機制,調研園區內企業工人職業素養、崗位技能和專業知識、企業用人瓶頸、未來幾年人才需求和企業發展規劃,及時發布區域內人才需求,為專業調整提供依據。
3.2培養創新生態環境
創新生態培育方面,聯合體應致力于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構建和創新創業文化的培養,為聯合體自身發展和區域經濟增長培植深厚土壤。聯合體應發揮自身優勢,建立創新平臺,集中力量,重點瞄準“卡脖子\"問題的聯合攻關,推動產業技術升級。聯合體積極參與區域內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加速創新技術落地,為創業者提供技術、場地和資金等支持,協助構建創新生態系統[14]。培育創新創業文化,創新創業文化的培育是推動創新發展和培養創新精神的基礎,能夠激發高素質技能人才創造力。聯合體成員在區域內建立創新創業文化基地,定期組織科學家、企業家團隊進學校、企業和社區,進行創新創業文化宣講,讓創新創業要素在區域內流動,打造創新創業高地。
3.3共定理實并重人才培養方案
共定理實并重的人才培養方案,摒棄“理論夠用\"理論,充實專業核心課的理論基礎。梳理專業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增設專門的理論課程。在現有學時要求下,增加理論知識傳授,精煉、整合和歸并所在專業的實踐項目,取消技能實踐重復部分,開展綜合類的實訓項目。將部分實踐項目從課程中剝離出來,外置到認崗-跟崗-頂崗階段。為防正人為將理論和實踐教學割裂,應采取項目式教學方法,以市域產教聯合體各主體的真實項目為載體,開展項目式教學,將理論和實踐互相穿插,相互融合、融通。
3.4共建教育資源
共建教育資源方面,聯合體成員共建教育和技術資源,開展技能培訓。聯合體借助科研院所和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聯合體成員共同打造一批核心課程,開發一批產教融合優質教材,共建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對接“四新”開發產教融合課程。聯合體成員組建“產教融合課程開發中心”,將產業相關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標準納人人才培養體系,共同開發“四新”的課程標準,形成產業發展、技術革新和教學改革的同頻共振。在區域內開展技能培訓,提升中低技能人員的就業質量。
3.5共育教師隊伍
共育教師隊伍,政策引導,配合聯合體內部的獎勵機制,推動研究所科研人員、學校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導師的循環流動,提升聯合體師資科研、育人和服務社會能力。深入區域企業,了解人才結構、就業需求,依托聯合體,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破解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不匹配的難題。立足市域產教聯合體,聚集高層次人才,學校引進企業“技能大師”,共建高水平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和企業生產一體化組織,為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打造高質量的雙師型隊伍。
3.6共搭實訓基地
共搭實訓基地,建立產學研實訓基地。依托聯合體內部的科研院所、職業院校和龍頭企業,建立多維度訓練基地。科研院所建設科學原理性實訓基地,讓科學原理學習更加生動深刻。同時,科研院所實訓基地還承擔區域內科普功能。職業院校建立技能類實訓基地,讓職業院校學生在就業前練好技能。同時,職業院校實訓基地還承擔企業員工技能提升培訓。在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作為職業院校學生就業前的崗前培訓和上崗前的最后一道考核。同時,企業校外實訓基地還承擔中試平臺的作用,縮短科研成果落地時間。
3.7共建增值評價體系
共建增值評價體系,市域產教聯合體多方的參與,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多元增值評價提供了可能。科研院所引入評價體系,能更好地對技能人才的理論知識掌握和運用的能力進行評價。園區企業評價方則能對技能型人才掌握技能的全面性和時效性進行評估。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采取增值性評價的目的是激發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創新能力,提升其溝通表達、團隊協作等職業素養。增值評價可從學習過程、模塊考核、證書獲得和企業實踐4個方面展開(見表1)。

4結語
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新質生產力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域產教聯合體是破解當前產教融合困境的重要創新,是培養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徑。要充分用好市域產教聯合體中的各方參與者,不斷創新市域產教聯合體運行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EB/OL].(2022-04-11)[2025-01-08].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2]謝莉花,吳揚.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職業性”與“學術性”關系思考:工作任務變化的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0):30-40,96.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22-12-21)[2025-01-08].https://www. gov. 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36711.htm.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EB/OL].(2023-09-09)[2024-02-0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72.htm.
[5]陳晨,顧亮亮.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影響因素與實施路徑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4(17):1-5.
[6]李政,廖曉東.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生成邏輯、原創價值與實踐路徑[J].江海學刊,2023(6):91-98.
[7]張立鼎.“三融”視域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天津實踐[J].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3(3):18-22.
[8]周桐,劉宇,伍小兵,等.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現狀、困境及創新路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2(9) :228-234.
[9]盧劍偉,蔡瑞林.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產權的治理困境與機制構建[J].江蘇科技信息,2024(20):38-41.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的通知[EB/OL].(2016-05-13)[2025-0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605/t20160530_246885.html.
[1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2023-08-29)[2025-01-0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1/content_6914090.htm.
[12]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16)[2025-01-08].http://cpc.people.c0m.cn/n1/2022/1025/c64094-32551583.html.
[13]王燁清,劉曉.職業教育市域產教聯合體:時代意蘊、實踐特征與建設邏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3):3-9,65.
[14]郭麗英,蔣惠,吉前華.依托科研平臺推動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研究:以肇慶學院果樹研究所培養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l of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in manufacturing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nicipal industry education consortium
ZHANG Kai,WEN Zhen,HUANG Xiangcui, LU Shangwen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Changsha 41O2O8,China)
Abstract:Laborers are 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productive forces.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ve redefined high -qualityskilled talents basedo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and high eficiency.Vocational coleges,as the mainbattlefield forcultivating skilledtalents,shouldshoulder theresponsibility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skiled talents.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isan important model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skilled talents.Municipal industry education consortium is a new model for promoting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connotation of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talents innewqualityproductive forces,thisarticle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of theconstructionof municipal industryeducationconsortium forthecultivationof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Thenanalyzes thestrategies forcultivating high-qualityskilled talentsunder backgroundof themunicipal industry education consortium from seven dimensions:mastering regional talent demand,innovative ecological cultivation,a talent cultivationplan that emphasizesboth theoryandpractice,joint developmentof educational resources,joint cultivation of teacher teams,joint establishment of training bases,and joint participation in the valueadded assessment.
Keywords:new qualityproductive forces;municipal industry education consortium;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ies; value-added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