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涇縣,風光秀麗。這里是生態優良的“深呼吸”之城,更是一片紅色沃土。在那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曾涌現出曹媽媽、張媽媽、陳六香等眾多擁軍楷模,在她們身上發生的許多故事,至今仍在當地廣為流傳。吳鴻賜,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吳鴻賜,1880年出生于涇縣茂林,家境殷實。吳鴻賜的丈夫名叫汪席珍,因此當地人都稱她“汪老太”。1938年春,新四軍部隊集中皖南歙縣巖寺,經過點驗后,即誓師東進抗擊日寇,新四軍軍部也先后移駐太平、南陵土塘、涇縣云嶺。這年5月,一支新四軍民運工作隊來到茂林。由于吳家住宅“輯園”房屋多,還有一個大院子,便于開展活動,因此民運隊就住了進來。最早住進來的有吳敏慎、洪琪、葉明、王水萍等,后來又來了胡明、李桂英、姚念、紀白薇、李采芝等。
吳鴻賜對民運隊員們的生活起居非常關心。隊員們的鞋破了,或者長時間穿著草鞋,老人家就會瞇著眼晴給同志們做鞋,且將鞋底納得特別厚實。年齡最小的隊員菡子,外出宣傳走的山路多,穿壞了好幾雙草鞋,吳鴻賜就依著菡子的腳量好鞋樣,連夜為她趕制了一雙布鞋。
茂林是個大集鎮,當地有“小小的涇縣城,大大的茂林鎮”之說,又處于交通要道,經過這里的人員很多。同志們知道輯園有民運隊,就經常來這里吃飯、住宿或休憩,連粟裕、袁國平等首長都曾在這里住過,讓輯園像是新四軍的“招待所”。對于這些南來北往的同志們,兩位老人總是熱情接待。
經過民運隊的辛勤努力,不多久,茂林先后建起了農抗、工抗、青抗、婦抗等群眾性抗日團體。吳鴻賜雖已年近花甲,仍報名參加了“婦抗會”,后來還擔任了婦抗會主任。一次,民運隊召集群眾開動員大會,吳鴻賜登臺發言,號召有志青年積極參軍保家衛國。她富有感染力的演講,贏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
在另一次群眾大會上,國民黨方面派來的一個聯絡參謀大肆污蔑新四軍。那人講完后,吳鴻賜以群眾代表的身份登臺發言,擺事實、講道理,逐條駁斥那些污蔑之詞,使那家伙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中共茂林區委開展工作需要一個秘密活動場所,吳鴻賜得知消息后,帶他們找到了一個幽僻的仙姑廟。于是,“仙姑的家變成了茂林區委的辦公室”。這樣,民運隊白天外出動員、聯絡群眾,晚上就在仙姑廟開會、議事,戰地服務團和茂林地方上的許多同志,就是在那里秘密入黨的。吳鴻賜老人也是在那里入黨的。當時組織人黨儀式的吳敏慎后來回憶說:“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半個世紀前,她嚴肅地站在紅旗前舉起右手向黨宣誓的情景。”
吳鴻賜傾心共產黨、支持新四軍的一系列言行,引起了反動當局的注意和仇視。皖南事變后,他們抓捕了吳鴻賜,將她關押在潘村一家祠堂里。敵人對她嚴訊,但老人家堅不吐實。后汪席珍積極奔走、多方活動,將她保釋出來。
吳鴻賜一回到家,立即將掩藏在地板下小洞穴中的婦抗會會員名單和其他文件取出來銷毀,以防落入敵人手中。果然,后來敵人又兩次把吳鴻賜抓去,對她拷打、折磨,反復追索婦抗會名單和地方黨組織的情況。吳鴻賜咬緊牙關,毫不屈服,后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才被保釋放出。出獄后,吳鴻賜心中掛念著皖南事變前新四軍寄養在群眾家里的子女,多次讓汪席珍前去探望。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沒有忘記吳鴻賜,她作為特邀代表受邀參加皖南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1964年吳鴻賜病逝于合肥,終年85歲。彌留之際,老人口中仍不時念叨著戰地服務團、民運隊同志的名字…
(編輯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