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因為兩個鄰國間的一場沖突,讓具有“中國血統”的“殲 -10”戰機(代號“猛龍”)聲名鵲起,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鬧話題。人們在熱議一個小時空戰、0比6戰損比的同時,懷念起了200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被譽為“殲 -10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宋文驄(Cōng)。
少年立下報國志
1930年3月26日,宋文駟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后,云南很快成為日軍轟炸的重災區。“在兒時的記憶中,滿街都是難民和傷兵,到處是焦土和彈坑。日本人的飛機,每天都在頭上盤旋。警報一響,全城就亂作一團,大人趕緊帶著我們躲敵機。那樣的日子,幾乎伴隨著我的童年…\"時隔幾十年,宋文駟回想起兒時的經歷,依然刻骨銘心。目睹日寇的暴行,少年宋文聰立志“長大要當飛行員!駕駛戰機保家衛國”。
1946年9月,宋文聰進入昆明西山區第一中學讀高中。學習期間,受進步思想影響,他加入了我地下黨領導的外圍組織一民主青年同盟。高中畢業后,他跑到滇東南文山州加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成為一名偵察員。他膽子大、腦子活,在昆明和平解放過程中,冒著極大風險傳送情報并立功。
1950年,剛剛組建的中國空軍在部分省市招收飛行員。兒時夢想被激活,宋文騁立即報名,興沖沖輾轉到重慶參加招飛體檢,結果因身體原因被淘汰。招飛人員愛惜他是高中畢業生,勸他去航校學地勤,將來當個機械師,一樣能天天跟飛機打交道。就這樣,宋文駟來到長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航空學校,成為航校第一期學員。
不久,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準備出國作戰的中國空軍對機務人員需求增加。1951年5月,宋文駟提前畢業,被分配到空9師27團擔任機械師;9月,隨軍人朝參戰。在蘇聯機械師的指導下,宋文聰很快成為技術骨干,經他維修和保障過的飛機,沒有一架出過故障,他也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宋文駟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飛機設計。1960年7月畢業,他被分到國防部第六研究院飛機設計研究所(即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1所),擔任氣動布局組組長。當時,中國航空工業還在學步,有一幕場景深深地刺痛了他。他說:“在一次技術會議上,一位蘇聯專家發言時掏出一個筆記本,我們的一位同事下意識扭過頭去看了一眼,招致這位專家的不滿,事后煞有介事地提出了抗議。”這讓宋文駭感到技術上仰人鼻息的憋屈,堅定了以后走自主研發道路的信念。
青驥奮蹄向云端
1970年5月,宋文聰與300多名同事乘火車離開沈陽,到成都組建沈陽601所成都分所(即611所)。1980年6月17日,宋文騁任611所總設計師、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此時的中國空軍,裝備的殲-7和殲-7I總共不過幾十架,主要還靠著二三十年前仿米格-19的殲-6撐起祖國的一片藍天。
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在航空領域發展很快,美國空軍已經裝備第三代戰斗機F-15和F-16上千架。而我國的第二代殲擊機——殲-7Ⅲ的研制還在進退維谷。
1982年2月,我國新一代戰機研制方案評審論證會在北京召開,主角是沈陽所的殲-13方案和南昌所的強-6衍生方案。宋文騁作為成都611所的代表,只是去“幫助參謀參謀,完善完善方案”。令宋文聰沒有想到的是,主辦方另外給了他們15分鐘的單獨發言機會,闡述對當前飛機設計方向的見解。宋文聰和同事們緊急準備,連夜將自己數年來研究積累的新一代飛機構想方案全盤整理出來。在會上,宋文聰首先描繪未來空戰場景,進而提出對新飛機性能的要求,包括鴨式氣動布局、超強機動性、電子對抗、超視距作戰等。他講解時,全場一片安靜,繼而愕然,結束后幾秒鐘,全場突然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宋文駟以超前的思維勾勒出了中國未來三代機的發展方向,使會議主辦方決定放棄原本的殲-13和強-6保守二代半選型計劃,轉而提前采取全新的三代機方案,宋文駟和他代表的成都所由會議的配角變成了主角。
之后,又經過幾輪的方案完善、論證和對比,以對標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三代機F-16、幻影-2000等的殲-10方案通過了。但接下來的研制才是最難的。1986年,時年56歲的宋文駟被任命為殲-10飛機總設計師,肩負起了我國自主研發新一代先進戰斗機的歷史重任。
飛機設計研制過程中,宋文騁既是領導又是專家。他力主技術民主,鼓勵創新,不僅性格開朗而且點子多,常被同事們戲稱為“宋老鬼”。根據殲-10的需要,他親自創設“戰術技術與氣動布局”專業,自己當組長。這些謀劃與布局為后來殲 -10?17 分鐘試飛的一鳴驚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除掉技術上的困難,611所還面臨一個實際問題,就是缺錢。殲-10的研制,一度因為資金問題原地踏步。當時,不少人提出“與殲-10相比,蘇-27性能優異”,“殲-10干脆下馬別搞了,把錢省出來買蘇-27更合算”。有領導甚至說,成飛搞殲-10是“5分錢想上長城,車票都買不起”。還有人說,“新技術超過了 60% ,肯定是要失敗的”。
宋文駟和611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最困難的歲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對殲-10的研制給予了毫無保留、最為堅定的支持!對于大殲一10首飛成功,宋文駟(右一)和同事們激動萬分量進口蘇-27戰斗機的這種觀點,在會議上,劉華清先是讓在場的宋文聰發言。宋文駟起身道:“蘇-27的確性能優異,但是和殲-10相比,二者性能各有所長,蘇-27是替代不了殲-10的,兩者應該是相互配合。\"劉華清點頭贊許:“蘇-27再好,也是別人家的孩子;殲-10就是再困難,也要搞下去!”


在接下來漫長的研制過程中,宋文駟領導廣大設計技術人員,緊縮開支,一分錢成兩瓣兒花。他們用晾衣桿搭建簡易風洞,用自行車輻條制作傳動裝置,用米格-21零件拼裝模擬駕駛艙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先后攻克了先進氣動布局、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高度綜合化航電武器系統等關鍵技術。
“猛龍” 飛天傲蒼穹
1998年3月23日,是我國航空史上具有標志性的一天,也是宋文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在這一天,殲-10飛機在成都首飛成功。
首席試飛員雷強是試飛大隊最優秀的飛行員之一,這一天由他駕駛殲-10首飛。雷強回憶說,首飛當日,天氣并不理想,能見度勉強達到5公里。由于緊張,他滿臉通紅,看起來像喝醉了酒,脈搏更是跳到了152次。然而,奇怪的是,當雷強深吸一口氣走進機艙啟動發動機以后,心里卻完全平靜了。殲-10猶如一道藍色閃電,從地面掠起,直擊長空!一項項試驗順利通過!
17分鐘后,雷強駕駛研-10安全著陸,現場掌聲雷動。殲-10的成功,標志著我國自主研制的戰機已經躋身于世界航空先進行列。
看到殲-10首飛成功,宋文駟忍不住淚流滿面。
殲-10戰斗機設計師楊偉說:“在那之前,從未見過老頭流淚,但是在那一刻他哽咽了。他畢生的精力,最終化作了一種戰斗力。”此時此刻,宋文駭難以抑制內心的激動,在現場激動地高聲宣布:“為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我今后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在接下來5年零8個月的時間里,殲-10試飛了3000多個起落,創造了國產飛機在大氣層最快飛行速度的紀錄——1300公里/小時,實現了空中啟動和空中對接加油,圓滿完成了空中實彈擊落超音速靶機等多項試驗。2006年12月29日,新華社向世界宣布:“由中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殲-10戰斗機,已成建制裝備部隊、形成作戰能力。這對加快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鞏固國防具有重大意義。”這一年,宋文騁76歲,離他受命為殲-10總設計師之時,已經過去了整整20個年頭。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殲-10飛機工程”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0年2月10日,宋文駟當選200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辭簡潔凝練地概括了他為我國航空事業奮斗的一生:少年傷痛,心懷救國壯志;中年發奮,澎湃強國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進鋼鐵雄鷹。青驥奮蹄向云端,老馬信步小眾山。他懷著千里夢想,他仍在路上。
宋文駟為祖國的航空事業彈精竭慮,把一生精力投人到了祖國航空工業騰飛的偉大事業之中。2016年3月22日,就在殲-10成功首飛18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宋文駟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86歲。
如今,以宋文駟最親近的學生,殲-10雙座型FC-1和殲-20三型戰機總設計師楊偉為代表,一大批飛機設計師、航電專家、飛控專家等優秀人才,已成長為各個領域的骨干和棟梁。“中國人民今天失去了一位大師”,但“宋文駟”這三個字將與殲-10飛機一起,閃耀在中國航空工業騰飛的光輝史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