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兒子就離婚!”近日,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離婚案件引發社會關注:
夫妻雙方因生育問題產生嚴重分歧,女方不愿生二胎“博兒子”,而男方卻堅持要生兒子,甚至覺得生育是婚姻的必然義務。
法院在審理過程中,通過“法院+婦聯”聯調機制介入,最終以保護女性生育自主權為原則促成調解。
【案情回顧】
“再生一個兒子”引發婚姻危機
“如果你再不生個兒子,我們就離婚。”這一句看似簡單的威脅,卻成了張先生訴請離婚的導火索。
故事要從2010年說起,那年,張先生與陳女士因工作關系相識,互生好感,很快進入戀愛關系并走入婚姻。2013年2月,他們迎來了女兒的出生。
那時的他們恩愛有加,家庭和睦,然而隨著女兒漸漸長大,張先生的家庭壓力也隨之增大。張先生的父母堅持“沒有兒子就不算傳宗接代”,不斷向小兩口施壓。
起初,陳女士并未感受到多大壓力,認為孩子的性別并不重要,但從2016年開始,張先生頻繁在家庭會議上表達對“再生一個兒子”的期待。
陳女士年紀漸長,身體狀況也不如從前,加之心理壓力不斷累積,她開始明確拒絕再備孕。“我已經不年輕了,而且一個孩子我已經盡力在教育和陪伴,為什么一定要再生?”
可是,陳女士的這番話在張先生看來就是“固執”和“對家庭不負責”。就這樣,幾年過去了,陳女士被丈夫的軟磨硬泡折磨得不行,終于在2021年,同意進行試管嬰兒移植。
遺憾的是,這次試管嬰兒移植沒有成功,陳女士不僅得忍受手術帶來的疼痛,還得應對內心巨大的壓力。
兩個月后,兩人因為生孩子的看法不一致,又吵得不可開交。張先生開始與妻子冷戰,甚至一度搬回父母家居住,夫妻間的感情裂痕逐漸擴大。后來,張先生對妻子說:“要是不生兒子,那咱就離婚。”
2022年,張先生多次提出離婚,但陳女士出于為孩子考慮始終不同意。時間到了2024年,張先生向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理由是“夫妻感情破裂,無法繼續共同生活”,請求判令離婚,依法處理子女撫養和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問題。
【聯動調解】
“法院+婦聯”聯調機制調解成功
按東莞第一法院與市婦聯建立的家事糾紛委托調處機制,法院首先將該案委托給市婦聯“家事調解中心”開展案情摸底和調解工作。
在調解溝通中,張先生對于起訴離婚的態度堅決,在他看來,陳女士一直以高齡和身心壓力大為由拖延生育計劃。而另一邊,陳女士情緒激動,表示自己長期遭受丈夫及其家庭的精神壓迫,“他多次逼我按婆家意愿生兒子,我不愿意,但考慮到女兒還在讀書和自身經濟情況,我不同意離婚。”
婦聯調解人員將上述情況記錄在調查跟蹤表,并向指導本案調解工作的法官鐘柳云反饋。
在該案初次庭審時,雙方態度、觀點與調解階段無異,并提交了大量微信聊天記錄、病歷資料等證據材料。
根據庭審表現與眾多證據材料對比,法官發現雖然陳女士目前不同意離婚,但前期曾在微信對話中表達過離婚的強烈態度。
法官鐘柳云認為,除需進一步了解陳女士真實想法外,還需梳理雙方對財產狀況、分配情況及對撫養權的意見,明確雙方底線。
電話中,陳女士向法官表示,“看在女兒和多年夫妻的情分上,為這個家付出了這么多就這樣結束我很不甘心……”
“作為當事人,情緒化難以解決問題,但法律對生育自由是給予充分尊重的,對于決定是否生育,法院主要考慮你本人的真實意愿。”面對陳女士的困惑,法官聯合婦聯進行情緒安撫與疏導。
陳女士稱:“我確實不想生,若他堅持要離,經濟補償要保證到位。”
另一方面,鐘柳云也向張先生釋法說理,明確指出,婦女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婦女依法享有生育子女的權利,也有不生育子女的自由。得知陳女士愿意“放手”后,張先生表示在子女撫養和財產分割方面可以適當讓步。
在確定雙方已保持一致的調解基礎上,法官鐘柳云再次約談雙方,陳女士與張先生最終達成和解協議:雙方同意離婚,女兒張小某由陳女士撫養,張先生一次性支付撫養費25萬元、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后補償35萬元共計60萬元。
經辦法官指出,本案是一宗通過“法院+婦聯”聯調機制調解成功的離婚案例,法院與婦聯協作配合促成案件解決。
在本案中,夫妻因生育分歧無法調和,解除婚姻關系反而有利于雙方重新追求生活目標,可以避免陷入“工具化婚姻”的泥潭。
該聯調機制通過心理疏導緩解當事人壓力,從尊重和保護婚姻雙方合法權益出發,保護了女性的生育自主權,更體現“婚姻應基于平等尊重而非生育捆綁”的正確價值觀,糾正“多子多福”的錯誤生育觀念,促進社會婚姻價值觀回歸情感本質。
【法律鏈接】
●何為生育自主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婦女依法享有生育子女的權利,也有不生育子女的自由。生育自主權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決定是否生育、何時生育以及如何生育的基本權利。這一權利體現了法律對個體生育意愿的尊重,是婚姻家庭關系中的重要法律原則。
在婚姻中,生育決策需由夫妻雙方平等協商,任何一方不得以生育為條件強迫對方。女性作為生育行為的主要承擔者,享有最終決定權。如本案中,法院明確支持陳女士的生育自主權,強調女性有權拒絕生育,并通過調解促使雙方達成和解。
●若生育權受侵害,可采取哪些救濟措施?
協商解決:通過家庭內部溝通或社區調解解決矛盾。
訴訟救濟:①內部侵權救濟:如果夫妻一方侵害了另一方的生育權,受害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恢復被侵害的權利,并賠償損失。②外部侵權救濟:如果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因故意或過失導致生殖健康受損,可以按侵害健康權或身體權處理,要求補救措施或賠償損失。
損害賠償:訴訟過程中,受害方可以要求侵權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賠償方式可以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
行政救濟:如果國家機關的行為侵害了生育權,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或行政賠償等方式尋求救濟。
【媒體呼吁】
尊重個人選擇,理性看待婚姻與生育
生育是權利,不是義務,任何形式的強迫都是對人權的侵犯。婚姻應建立在理解與尊重之上,而非傳統觀念的綁架。法律應成為維護家庭公平與正義的最后屏障。
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社會應多一份包容少一些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