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帶一路”倡議強調文明寬容與對話,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發展多樣化等潮流。漢語言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一帶一路”中發揮著橋梁作用。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屬于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拓寬漢語言文化傳播渠道、創新傳播形式,不僅能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增強國人文化自信,提升國家形象與國際影響力,還能促進不同文明間的融合發展,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言文化對外傳播的重大意義
(一)有助于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沿線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日益緊密,這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漢語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橋梁的角色。通過漢語教學和文化交流活動,可以增進沿線國家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促進多元文明之間的平等對話與深度理解,共同構建一個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體系。通過溝通交流不僅有助于消除彼此之間的誤解和偏見,還能為全球文明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二)有助于促進經貿合作與發展
掌握漢語對于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貿易投資合作至關重要。隨著中國企業不斷走向世界,對當地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尤其是那些熟悉中國文化、具備良好漢語溝通能力的專業人士。因此,推動漢語言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培養更多既懂中文又了解中國文化的國際化人才,為深化雙邊及多邊經貿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同時,漢語也成為商務談判、技術交流等領域不可或缺的溝通媒介,有利于提升區域內的經濟活力和競爭力。
(三)助力中國更好參與國際治理
在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文化傳播的效果。“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化傳播,是中國向世界講述自身故事、傳遞價值觀念的重要途徑之一1。通過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精髓如儒家思想、“和為貴”理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可以讓國際社會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現代中國的發展成就和社會面貌。同時,這也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展現了中國愿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創美好未來的真誠愿望。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言文化對外傳播的SWOT分析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漢語言文化的對外傳播既有歷史遵循和文化稟賦,有著良好機遇,也面臨多種挑戰。通過采用SWOT分析法可以清晰地呈現這些內容:
(一)優勢(Strengths)
1.深厚的文化底蘊支撐:漢語言文化蘊含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與文明,文學、哲學、藝術成就輝煌,賦予其深厚內涵與獨特魅力。其傳播歷史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經唐宋興盛,至明清達到鼎盛,在《周禮》中已有“通譯”記載。從《詩經》的淳樸到唐詩宋詞的華麗,再到明清小說的多樣,漢語言文化跨越時空,吸引全球學者研究,擁有悠久的傳播傳統與深厚的歷史積淀。
2.政策支持及技術加持: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漢語言文化傳播,通過設立孔子學院、推廣HSK、提供獎學金等全方位支持,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同時,現代傳媒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使漢語言文化傳播渠道更加豐富,包括社交媒體、在線課程、直播等新興平臺,這些平臺為全球漢語學習者提供了便捷的學習資源和互動平臺,為漢語言文化的全球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2]。
3.日益增長的國際需求: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崛起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并重視漢語言文化的學習與了解。這不僅體現在漢語學習人數的不斷增加上,更體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以及中國發展道路的深入探索上。世界各國對漢語言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為漢語言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機遇。
(二)劣勢(Weaknesses)
1.語言復雜影響傳播:漢語的復雜性及其與其他語言的顯著差異,構成了漢語言文化傳播的一大劣勢。漢字的繁復結構、語法的獨特規則以及發音的多樣性,都可能成為學習者理解和掌握漢語的障礙。漢語中存在大量的成語、俗語和習慣用語等哲理深厚,但對于非母語者而言,難以準確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上的障礙,容易削弱外國學習者對漢語言文化的興趣和熱情,進而影響其傳播效果。
2.人才短缺:高質量的漢語教師和文化傳播專家對于提升傳播效果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非漢語國家和地區,這類專業人才的數量仍顯不足。從而導致漢語教學質量參差不齊,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受到限制。
3.文化誤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盡管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但仍有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相對有限。這種文化認知的不足,使得這些地區的民眾對漢語言文化的傳播內容產生誤解或疏離感,甚至是排斥態度,從而降低文化傳播的效果。同時,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歷史、政治、宗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個別地區對中國文化持有偏見或負面印象,成為阻礙漢語言文化有效傳播的重要原因3]。
(三)機會(Opportunities)
1.全球化趨勢:全球化浪潮的推進,使得各國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變得日益頻繁和深入,為漢語言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漢語言文化得以更廣泛地滲透到與沿線國家的全面合作中,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漢語言文化不僅得以展示其獨特的魅力,還能在與其他文化的互動中,實現互學互鑒、共同發展,促進全球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
2.國際漢語熱: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漢語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漢語納入教育體系,漢語學習者人數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為漢語言文化的良好傳播提供了龐大的受眾基礎,也為漢語教學和文化交流事業的蓬勃發展注人了強勁動力。
3.多元文化環境: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種文化間的融合與互動成為常態。漢語言文化可以通過與其他優秀文化的交流與對話,尋求共同點,不僅能夠保持自身的文化獨特性,還能在與其他文化的交互中獲得更廣泛的認同和尊重。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言文化對外傳播創新途徑探尋
基于以上的SWOT分析,針對漢語言文化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對外傳播的劣勢、挑戰和威脅,提出以下四大更加切實可行的傳播途徑:
(一)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創新文化交流合作方式
“一帶一路”倡議為漢語言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平臺。首先,政府應發揮領導作用,持續加強與沿線國家政府的溝通與合作,為漢語言文化的傳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其次,攜手沿線國家政府舉辦各類國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如國際文化論壇、國際藝術展覽、國際學術研討會等,邀請各國學者、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共同探討中外優秀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促進中外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交流,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了解和認同。最后,為了有效消除國外民眾對漢語言文化及中國政策的誤解和偏見,應在傳播過程中注意加強闡釋和引導,包括制作多語種的文化宣傳片、紀錄片,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展示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包容性和友好性,提高沿線國家對中國文化的接納度。
(二)整合利用媒體資源,拓寬文化傳播新渠道
數字化時代浪潮中,媒體資源的整合與利用為漢語言文化的廣泛傳播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路徑。首先,我們應積極擁抱國內外主流的新媒體平臺,如微信海外版、抖音國際版(TikTok)、Facebook及Twitter等,精選那些蘊含深厚中國文化底蘊且富有代表性的內容,運用大數據技術的精準挖掘與分析,實施定向推送策略,以此吸引全球范圍內更多國際友人的目光。其次,需要開設覆蓋多語種的漢語言文化專欄,這些專欄應匯聚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從漢字學習到文學鑒賞,全方位滿足世界各地漢語愛好者的不同需求。最后,還需要深化與海外華文媒體的戰略合作,借助其在當地社會的廣泛影響力,有效拓寬漢語言文化的傳播范圍和渠道,并加深海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全面推動漢語言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繁榮與發展。
(三)培養國際文化傳播人才,應對人才短缺
首先,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應進一步完善來華留學教育體系,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來華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作為“一帶一路”的發起國,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質量及課程設置方面做好科學規劃與實施,要把培養復合型雙語人才計劃提上日程,著重培養具備深厚文化底蘊、熟練掌握外語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專業人才。其次,開展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吸引具有國際視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文化傳播人才加入,壯大對外傳播力量。最后,應通過深化國際間校企合作、產學研等方式,培養一批既懂多元文化又懂多元市場的復合型人才,推動漢語言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學領域、商業領域、思想領域、生活領域等多層面、全方位的有效傳播和創新發展。
(四)強化內容與安全管理,確保文化傳播質量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傳播不僅承載著推廣國家形象、增進國際交流的重任,更需確保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安全與內容質量。因此,在推進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強化內容與安全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要建立嚴格的信息審核機制,組建專業的審核團隊,對即將發布的漢語言文化相關傳播內容進行全面、細致、嚴格地審查,確保其內容健康積極、客觀真實。另一方面,還需要重視文化傳播的安全性,可以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如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構建堅固的網絡安全防線。區塊鏈技術以其去中心化、數據不可篡改的特性,為漢語言文化信息的安全存儲與傳輸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人工智能則可通過實時監測、智能預警等方式,有效識別并防御網絡攻擊,防止數據泄露等安全事件的發生。
五、結語
在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下,文化建設被提升至新高度,強調增強中華文明全球傳播力。“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言文化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梁,需立足優勢、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完善對外傳播機制、創新傳播方式、拓寬國際傳播路徑、強化傳播人才培養和傳播安全把控等新舉措,將中國優秀文化傳播至全球,提升國家形象與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張婷婷.“一帶一路”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跨文化傳播途徑分析——評《“一帶一路”與中華語言文化國際傳播》[J].外語電化教學,2022,(01):97.
[2]王宏敏,徐曉杰.新時期對外漢語言文化傳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名作欣賞,2021,(21):27-28.
[3]茅海燕.論漢語國際傳播中的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7,(03):146-149.
責編 / 馬銘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