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 《五馬圖》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自古以來,駿馬以其矯健的身姿、迅捷的奔跑,象征著力量、速度與自由,激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豪情壯志與藝術靈感。在北宋時期,有一位名叫的畫家,他以超凡的畫藝,將駿馬的英姿定格在了一幅名為《五馬圖》的畫卷之中。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這幅《五馬圖》,領略畫家筆下駿馬的風姿。
駿馬神韻:畫中駿姿的生動再現
展開《五馬圖》,一幅生動逼真的駿馬畫卷躍然眼前。五匹馬各具美名:鳳頭駟(cong)因頭尖似鳳凰而得名,是于闐(tian)國進貢的駿馬,身形最為高大。錦膊騁是確廝啰(gusiluo,青唐地區的吐蕃政權)首領董氈進貢之馬,色青白,馬肚處有大片花斑肌理,狀如展翼,又被稱為“鷹膀”。好頭赤通體赤色,身姿矯健,氣宇軒昂,由掌管馬匹的群牧司天駟(si)監挑選呈進。照夜白通身雪白,潔凈無瑕,黑夜中瑩瑩發光,仿佛能照透無際黑暗,由吐蕃邈(miao)川地區大首領溫溪心進貢。滿川花是一匹身有花斑的花馬,一看就是膘肥體健之良駒。它們各由一名奚官牽引,其中三人為西域裝束,另外兩人為漢人裝束。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在其后題字點評,注明了馬的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于何廐 (jiu)。由于時代久遠,其中一匹馬的名字本已佚(yi)散,滿川花為今人考證結果。

筆墨藝術:繪畫技法的精湛展示
《五馬圖》對后世影響甚大,是后世畫鞍馬人物的最佳范本,后人推其為“宋畫第一”。
李公麟以嫻熟的筆墨技巧賦予畫作生命。他運用細膩的線條勾勒出駿馬的輪廓,通過墨色的濃淡變化表現出馬毛的柔軟與質感,使馬的形體既具結構,又富層次。五匹馬體格健碩,神態各異,神駿而溫順,毛色有別卻不雜亂,呈現出豐富的肌理與體感,畫家又輕施烘染,更見筆墨層次之妙。
畫外之音:以筆墨攝神駿精魄
《五馬圖》的流傳充滿了傳奇。據傳此畫剛剛完成后不久,其中那匹壓軸大馬一一滿川花就死掉了。黃庭堅曾說:“蓋神駿精魄皆為伯時筆端取之而去。”就是說,因為李公麟畫得太好,將馬的魂魄奪走了。元代大畫家趙孟頫(fu)更是對《五馬圖》贊不絕口,稱贊道:“五馬何翩翩,蕭灑秋風前。”

李公麟師承吳道子,其線描技藝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以行云流水的筆法,勾勒出人的動勢與神采。畫中的五位牽馬奚官身份各異,形貌神情各具特色。畫家通過結構準確的線條,表現出他們的年齡、性格、身份乃至民族特征。除此以外,他還巧妙運用留白與構圖對比,突出了主體形象,增強畫面的節奏感與空間感。整幅作品色彩淡雅、意境空靈,體現了北宋文人畫內斂含蓄的審美趣味。

李公麟一生淡泊名利,潛心于繪畫藝術,他筆下的駿馬,不僅僅是動物的形象,更是他心中理想與追求的象征。他通過對駿馬的細致觀察與深刻理解,將它們的神韻與氣質完美地呈現在畫布上。畫面中的馬雖然不是運動中的模樣,卻能讓觀者想象到它們奔跑時的風馳電掣,以及與生俱來的豪邁與自由,蘊含了李公麟對生命、自由與理想的深刻理解,表達了他對生命力的贊美。李公麟筆下的駿馬,如同他內心深處的自由靈魂,掙脫了世俗的枷鎖,馳騁在廣闊的天地之間。
小鏈接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時,號龍眠居士、龍眠山人,北宋時期舒州(今安徽桐城。一說安徽舒城)人。李公麟在繪畫創作上表現范圍廣闊,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等無所不能,且精于臨摹。李公麟現存作品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