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Basedonthecolorcombinations thecharacters'costumes inthe filmandtelevision work \"Horror Stories Tang DynastyI\",thispaperanalyzesthecorrespondingrelationshipsbetweenthemaincharacters'personalitiesandthefiveprimary colors inancient China.Italsoexploreshowskilfullytheusecolorcombinations showcases thecharacters'identitiesand thecharacteristics theeraenhances thelayering thescreen,achievesaperfect integrationcharacterimagedesignand traditional color aesthetics,and demonstrates theunique charm and aesthetic value traditional Chinese coloraesthetics.
KeyWords:TraditionalColors;theFivePrimary Colors;Character Image Design;CharacterPersonality;ColorCombination
色彩是一種感覺,觸之可及,卻神秘又變化莫測。色彩不僅是視覺藝術的基石,更是文化傳承與時代風貌的鮮明印記。中國對色彩的表達方式不同于西方,中國人更喜歡賦予色彩情感與內涵。中國傳統(tǒng)色細膩、豐饒且通達,其獨特的韻味與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現(xiàn)代設計提供了獨具東方美學特色的靈感源泉。在人物形象設計中,巧妙地運用傳統(tǒng)色彩不僅能展現(xiàn)角色的性格品質,還能彰顯身份地位,并賦予角色鮮明的時代特征與地域文化特色,承續(xù)中國傳統(tǒng)色彩意境之美。
1中國傳統(tǒng)色
古人喜歡將意念和情感付諸色彩,在無限的感性中追求極致的理性美,重視色彩的意象與內涵。中國傳統(tǒng)色的名稱源于自然萬物,從名稱就能感受到顏色給人帶來的意境和意象,如青蔥、唇脂、春辰、滄浪等,讓人透過名稱感受到色彩所營造的專屬情感,這就是古人對于色彩的理解方式,也是中國傳統(tǒng)色彩美學文化的魅力所在。
五色是中國傳統(tǒng)色的基本表達方式,五色指的就是中國古代最上位的五種顏色一青、赤、黃、白、黑。它根源于五行哲學,《淮南子》曾指出“五色”為“五行”的衍化,五行是萬物之源,萬物皆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關,五行與五色對應。自西周開始,作為正色的青、赤、黃、白、黑成為人們崇尚的色彩,被視為尊貴的象征,是統(tǒng)治階層所使用的色彩。
1.1 中國傳統(tǒng)色 五正色的內涵及寓意
1.1.1青
青色,五正色之一,是介于綠色和藍色之間的一種顏色,是一種飽含東方氣息的色彩,透露著中國人的含蓄與淡泊。《勸學》中提及“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它是從藍草中提取出來的靛藍,但又比藍草的顏色更青。象征著博大、深沉、理智、古樸和莊重。它除了指青色外,還代指“藍、綠、黑”三種顏色,如青白眼的“青”指黑,唐代官服的“青”指藍,楊柳的“青”指綠。隋唐時期,隨著封建等級制度的日益強化,青色逐漸被界定為低階層人士所使用的顏色和身份的標志。
1.1.2赤
赤色,五正色之一,是生命之初的原始色彩代表。是血液之色、太陽之色、火焰之色,是華夏先民最早膜拜的顏色。赤色在古老的中華文化中象征著吉祥、喜慶、熱情,跟赤色相關的“赭”“朱”“緋”等詞也同樣被賦予了祥瑞之意。赤色也是中國最早的“流行色”,是傳統(tǒng)的官服之色。春秋時期的孔子極其欣賞赤色,他在《禮·益稷》中說:“周人尚赤”,周朝的高級官吏皆著紅色。2周朝、漢朝和唐宋時期,都以赤色為官服,赤色貫穿了華夏歷史,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色彩之一。
1.1.3黃
黃色,五正色之一,在中國傳統(tǒng)色彩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賦予尊貴、財富和至高無上的權威,是一種帶有政治色彩的顏色。在封建社會,黃色是皇室的專屬色,彰顯著雍容華貴的尊者氣象。《野客叢書》中提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黃色在色彩上的地位自此成為中心,同時也逐漸成為皇權、尊貴顯赫與德行的象征,黃袍也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臣民一律不得僭用。尊黃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中國人信奉的龍,也是通體金黃,所以黃色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本色。[3]
1.1.4白
白色,是五正色之一,“白”這一概念最早見于甲骨文,屬象形文字,如同日光放射,因此被視作生命的色彩,是光明的象征。在古代,人們常借用具有白色特征的物體來闡述和描繪“白\"的含義。比如說“皎”和“”。在《詩經》中,古人用白色的駿馬比喻品行高潔的賢人;而白蓮又寓意“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潔品質;但在古代著白服又表示守孝或是喪服。[4圣潔、明亮、哀傷、投降等詞都有白色的縮影,可見白色是一個具有矛盾性的色彩表達,既有純潔之美,又有兇喪之意。
1.1.5黑
黑色,五正色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色彩中最暗的邊緣色。在道家黑白太極學說中,黑色是影響中國文化千年的色彩,被視為神秘且神圣的顏色,象征著嚴肅、冷靜、沉默。秦朝崇尚黑色,將黑色作為象征先祖榮耀和水德的標志,帝王服飾及軍隊旗幟上皆采用高純度的黑色,以此來體現(xiàn)他們顯赫的身份與無上的權威。5在古代文字中,“玄”“緇”“黛”等字都指黑色,《易經》中記載道:“天玄而地黃”,將黑色看成是天的顏色,“天玄地黃”之說足以說明古人對神秘的黑色和象征大地的黃色的崇拜心理。黑色是中國古代史上單色崇拜時間最久以及含義最多的一種顏色。
1.2 中國傳統(tǒng)色 一五間色的文化意義
五正色之間的顏色被稱為五間色,“赤”與“黑”間色為“紫”,象征神秘和高貴;“青”與“黃”間色為“綠”,象征生機和生長;“赤”與“白”間色為“紅”,象征熱情和活力;“白”與“綠”間色為“碧”,象征清新和純凈;“黃”與“黑”間色為“騮黃”,象征沉著和穩(wěn)重。儒家《禮記·玉藻》記載:“衣正色,裳間色”,意為在禮制中,上衣為五正色,下裳為間色。間色賤而正色貴,不可混淆。可見正色的品位最高,間色品位較低。
1.3中國傳統(tǒng)色在唐朝服飾文化中的意義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東西方文化與經濟交流最頻繁的時期,唐朝以開放的胸襟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唐朝建立在一個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基礎之上,十分強調禮儀制度的文化正統(tǒng)性,對于服色制度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服飾顏色是階級身份的象征。
在中國古代社會,服裝顏色是區(qū)分身份階級、顯示權威的一種重要標志。《舊唐書·輿車志》記載:“貞觀四年,又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以青,婦人從夫之色。”唐高宗于咸亨五年(公元670年)敕令:“如聞在外官人百姓,有不依令式,遂于袍衫之內,著朱紫青綠等色短衫祅子;或于閭野,公然露服,貴賤莫辨,有敦彝倫。自今以后,衣服下上,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有司嚴加禁斷。”可見,唐朝為了維持官品服色制度的權威性,對官員的品級、服飾顏色的要求都有明確且嚴格的規(guī)定,這是禮制的表現(xiàn)。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步輦圖》(圖1),官員服飾顏色皆有所區(qū)別,用服飾色彩區(qū)分身份和地位,使得唐朝服飾文化充滿了濃烈的政治色彩。

2 《唐朝詭事錄之西行》概述與色彩運用分析
2.1劇情梗概及整體視覺風格
《唐朝詭事錄之西行》所述路線從長安(現(xiàn)西安市)出發(fā),隨后途經邠、涇、會、涼、甘、肅、瓜、沙州(敦煌)等地,路線根據(jù)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中的《長安西通隴右河西道圖》設計而成。
劇中將對稱與均衡的美學原則巧妙地融入構圖布局之中,極大地豐富了視覺美感。人物造型上,選取了傳統(tǒng)色中的五正色相配合,營造出獨特的中國傳統(tǒng)色彩美學風格。
2.2劇中人物形象設計傳統(tǒng)色搭配運用分析
在《唐朝詭事錄之西行》這部劇中,每個人物擁有各自鮮明的性格特征。從中國傳統(tǒng)色彩美學維度出發(fā),選取傳統(tǒng)色中的五正色為人物個性代表色,既暗示了角色在劇中的階級地位,同時又深化了角色的個性魅力,使得人物形象愈發(fā)鮮明(圖2)。
2.2.1 蘇無名(青)
自稱狄仁杰弟子,曾是大理寺代少卿,以其超凡的智謀與敏銳的洞察力名震朝野。在劇中,他展現(xiàn)出頭腦聰慧、理智過人的一面,然而《降魔變》案卻讓他遭遇仕途滑鐵盧,被貶為庶民,黯然離開繁華的長安。
蘇無名的身份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有變化,被貶之前,蘇無名官從四品,身著緋色官服,頭帶幞頭。為了深刻反映其身份的劇變,在后期服飾造型上,改以青色系為主色調,傳統(tǒng)色帝釋青、佛頭青、青雘、青雀頭黛等作為塑造人物形象的服飾色彩,用同色系巾系發(fā)。
這些色彩準確捕捉了蘇無名睿智沉穩(wěn)的性格特質,通過色彩的層次與變化,細膩地勾勒出他所處之境的變化,以及即便身處逆境,依舊不斷追尋真相的堅韌形象,使得角色更加立體、飽滿。
2.2.2 褚櫻桃 (赤)
在《唐朝詭事錄之西行》中,櫻桃是一位武藝超群、性格直率的江湖俠女。櫻桃個性鮮明,敢愛敢恨,外表冷酷卻內心熾熱,對恩情銘記于心。
櫻桃的裝扮雖不繁復冗雜,以一襲傳統(tǒng)色赤色為主色的服飾,以傳統(tǒng)色:胭脂蟲、爵頭、水華朱、大等顏色為主要配色,鮮艷如火,完美捕捉并凸顯了她的熱血、赤誠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而生動。

2.2.3 長公主 (黃)
長公主這一角色以歷史上的太平公主為原型。她對權力的執(zhí)著與對兒子盧凌風的深情交織,構成了她性格中的多面性與復雜性。
五正色中的黃色,象征著權力和尊貴,黃色系的服飾凸顯長公主尊貴的身份和顯赫地位,也揭示了她內心深處對權力的渴望與向往。
面對盧凌風時,明黃則改為傳統(tǒng)色中的松花、黃白游、梔子等色,對比黃色更多了一份慈愛和溫柔,能更好地詮釋她同時作為母親與公主雙重身份的多樣性。這些色彩的巧妙轉化運用為她的角色形象增添了更多層次和立體感。
2.2.4裴喜君(白)
前戶部侍郎的掌上明珠。在繪畫上有著非凡的造詣,性格純真無邪,聰慧堅韌,敢于追求心中所愛,勇于面對世間百態(tài),其性格具有“雙面”特質。
她在劇中像一抹清冷的白月光,既保有唐朝閨閣小姐的羞怯,又能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眾人指引迷津。因此在塑造裴喜君人物形象上,發(fā)型采用雙環(huán)髻,顯得可愛俏皮,用中國傳統(tǒng)白色系列月白、米湯嬌、白、藕絲半秋為服飾顏色,精準地捕捉并凸顯了她性格中那份既內斂溫婉又勇敢堅定的“雙面”魅力,使裴喜君的形象更加立體而生動。
2.2.5 盧凌風 (黑)
出身名門范陽盧氏,曾任金吾衛(wèi)中郎將,現(xiàn)為大理寺少卿,其人生軌跡波瀾壯闊。在劇中,他展現(xiàn)出了正義凜然、冷靜、沉穩(wěn)的性格,重情重義。
因卷入《降魔變》一案,揭露了他隱秘的身份—當朝長公主之子。在塑造盧凌風這一復雜而多面的角色時,運用了黑色為主,配以傳統(tǒng)色中的京元、墨、驪等,這些色彩與盧凌風堅毅不拔、沉穩(wěn)內斂的性格特點高度契合,黑色也暗示了其不凡的身世背景,使得盧凌風的形象更加飽滿而富有層次感。
根據(jù)每位角色的性格特征,將中國傳統(tǒng)色中的五正色與人物性格相對應,進行搭配,不僅強化了角色身份辨識度,還極大地提升了畫面整體的層次感與視覺享受。通過色彩搭配,生動詮釋角色的性格特征,使得觀眾在目睹人物形象時,便能聯(lián)想到其性格特質,這種色彩的運用不僅為角色塑造提供了深度,也為整個劇集的視覺敘事增添了豐富性,實現(xiàn)了人物形象設計與中國傳統(tǒng)色彩美學在視覺藝術上的完美融合。
3結語
中國傳統(tǒng)色的色彩美學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哲學思想,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與藝術追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唐朝詭事錄之西行》這部作品中,傳統(tǒng)色彩的精妙運用成為人物形象設計的點睛之筆,使得人物的形象更為立體化、多元化。該劇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色彩美學的獨特魅力和美學價值,為今后影視作品中對于中國傳統(tǒng)色彩運用于人物形象設計和創(chuàng)作相關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借鑒素材和參考價值。
4參考文獻
[1]趙一霖,王天歌.綠色在中國社會色彩等級中的地位演變研究[]西部皮革,2020,42(2):124.
[2]袁大鵬,劉淑麗.紅色在服裝色彩應用中的象征意義[I].山東紡織經濟,2012(8):72-73.
[3]張紅,徐亞平,張毅.黃色在服裝色彩應用中的象征意義[].大眾文藝,2015(13):99-100.
[4]蘇小軒.“五色文化”在當代服飾中的傳承與拓展研究[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22.
[5]賀贊,徐青青.淺析秦朝服飾中的“黑色”[].西部皮革,2019,41(19):84-85.
[6]張蕾.論中國傳統(tǒng)五色觀的文化特征[J].畫刊,2007(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