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河戲作為中國傳統地方戲曲的活態遺產,其臉譜色彩體系凝聚了民間美術的象征性語言與地域審美范式,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了本土文化基因。在視覺媒介高度圖像化的當下,現代漫畫角色設計面臨同質化趨勢加劇、文化辨識度不足等問題,亟須通過傳統美學元素的創造性轉化重構視覺語境。因此,本文就西河戲臉譜色彩的視覺編碼邏輯與現代漫畫創作的適應路徑展開探討,以期為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轉化提供方法論支持,并推動本土漫畫藝術建立獨特的視覺敘事體系。
Abstract:Asaliving heritageof traditional Chinese localopera,XieOpera's facial colorsystem integrates the symbolic languagoffolkartwithregionalaestheticparadigms,providing indigenous cultural DNAforcontemporaryartisticcreation.In aneraof highlypictorial visual media,moderncomiccharacterdesign faces increasinghomogenizationandinadequatecultural distinctivenessurgentlyrequiringvisualcontextualreconstructionthroughinnovativetransformationsof traditionalasthetic elements.Thispaper examinesthevisualcodinglogicof XiheOpera'sfacialcolorsystemanditsadaptationpathwaysinmodern comicdesign,iming toprovideethodologicalsupportfortheotemporary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culturalresourand to facilitate the establishment ofa unique visual narrative system for indigenous comic art.
KeyWords:Xihe Opera;FacialColoring;Modern Comics
0 引言
西河戲臉譜作為東方藝術的典型視覺符號,其以明快飽和的對比色疊加、幾何化的色塊分割構建出強烈的視覺標識,這種源于贛北民俗的場景化用色法則,實質上構成了非文字的文化認知圖譜。當代漫畫設計領域,漫威式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導致角色視覺記憶點弱化,日漫風格的過度借鑒則消解了本土文化的主體性。而西河戲臉譜通過紅黑象征忠勇、藍隱喻怪誕的編碼體系,恰好為漫畫角色提供了完整的性格視覺轉譯方案。因此,本文將系統解構西河戲臉譜色彩的文化基因與表現形式,以期實現傳統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譯與視覺設計的創新。
1西河戲臉譜色彩的歷史淵源
1.1西河戲的起源與發展
西河戲的誕生與贛北地區的民俗生態密不可分。明末清初,江西德安一帶的鄉野文化交融催生了這個地方劇種,其藝術形態始終扎根于村社祭儀與農事節慶的土壤。早期西河戲以露天草臺為主體演出場所,舞臺照明依賴自然光線與火把,這種原生態的觀演環境促使藝人采用高飽和度的臉譜色彩,以確保角色辨識度。綠樹紅土的贛北地貌、青花瓷器的釉色傳統以及民間社火中的彩繪門神,共同構建了西河戲臉譜最初的基礎色譜,濃烈的紅、黑、白成為主調,輔以藍、綠等間色點綴,形成與江南水鄉截然不同的粗犯氣質。發展至清中期,西河戲在保持祭祀功能的同時,開始吸收弋陽腔與采茶調的表演程式,臉譜體系隨之趨于成熟。以龍山黃氏宗族為代表的戲班,將宗法社會的倫理符號轉化為視覺語言,紅色象征宗族血脈的延續,黑色對應土地信仰的莊重,白色映射鬼神世界的疏離[1]。
1.2 西河戲臉譜色彩的象征意義
西河戲臉譜的色彩系統本質上是直觀的道德評判體系。紅色作為主導色,既是血液與生命的具象化表達,亦隱喻忠貞義烈的精神品格,不同于京劇中“紅表忠勇”的單向定義,西河戲的紅色更強調其在宗族敘事中的紐帶作用,從《關公鎮邪》中赤面長髯的關羽,到《社稷壇》里涂紅雙頰的族長形象,紅色既是英雄氣概的外化,也是宗法權威的視覺加冕。黑色則以大地般的沉郁質感,承擔著界定角色重量的功能,滿面烏黑的包拯象征鐵面無私,而僅在額際勾黑的丑角則暗示其愚鈍中透出憨直的特質。這種象征邏輯在“正色”與“間色”的對峙中達到極致。正色(紅、黑、白)多用于忠奸善惡界限分明的角色,而青、藍、赭等間色則被賦予更多人性化的灰色語義,如《孽龍傳》中藍臉水妖既有禍患人間的邪性,也隱含被天庭鎮壓的悲劇性。
2西河戲臉譜色彩在現代漫畫中的運用
2.1現代漫畫角色設計的色彩需求
當代漫畫的角色配色正面臨全球化審美標準,既要滿足跨文化傳播的普適性,又需保留本土視覺基因的獨特性。在商業漫畫高度工業化的今天,速讀時代的觀眾往往通過色彩明暗與飽和度對角色進行直覺判斷,明亮色系角色常被默認為正向領袖,渾濁色調則暗示隱秘危險。但以漫威、DC為代表的好萊塢色彩體系雖利于量產,卻導致文化同質化危機,而西河戲臉譜的色彩邏輯提供了獨特的思考維度,其通過高純度色塊的象征編碼,能讓角色既具備強烈視覺刺激,又能承載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核,如黑紅配色在西方常被用于吸血鬼等陰暗形象,但在西河戲傳統中卻是忠烈精神的載體,這種語義反轉恰好為本土漫畫構建身份標識創造了空間。相較于三維建模追求的物理真實感,臉譜式的平面用色更契合漫畫的紙張特性,其剝離光影干擾后的純粹色彩對沖,反而能在二次元載體上釋放更強烈的精神能量[2]。
2.2西河戲臉譜色彩的符號性與視覺沖擊
西河戲的色彩系統具有直擊潛意識的原始力量,在漫畫分鏡中,這種優勢被轉化為角色性格的瞬時傳遞。當大塊冷色調鋪滿反派面部時,無需臺詞鋪墊便能傳遞壓迫感;而主角顴骨的朱紅暈染,足以讓讀者感知其內在血性。這種符號性適合快節奏敘事的圖像小說,如在《大魚海棠》中,劇中人物靈婆采用西河戲特有的紅白雙頰設計 (圖1),正紅色塊象征人性未泯的熱忱,白色基底暗示他內心深處仍存在對純真事物的追求。色彩在此不只是裝飾,更成為參與敘事的活性元素。其美學張力更體現在對留白的創造性運用上。傳統臉譜的空白區域在漫畫中轉化為心理空間的延伸,角色眼周的虛空地帶恰如國畫的計白當黑,引導讀者在色塊切割中自行填補情緒裂隙。這種源自戲曲舞臺的極簡表達,為數字時代的信息過載提供了逆向解法[3]。
2.3傳統色彩元素的創新融合
傳統色彩的現代轉譯需完成從考古到創生的質變,新生代漫畫家嘗試將西河戲的基色體系解構為色彩粒子,嵌入未來派視覺語境中。在科幻漫畫《鐵鷗》里,主角戰甲涂裝延續了黑紅主色象征的勇毅基因(圖2),但通過漸變鐳射鍍膜技術,使傳統色彩產生了光子流動的科技質感。這種重構并非符號拼貼,而是讓歷史色譜與當代材料學展開對話,青花瓷器的鈷藍色被轉化為能量光束的冷調輝光,原本用于驅邪的朱砂紅則演變為機甲動力核心的生物熒光。數字繪制的肌理處理同樣關鍵,通過筆刷模擬戲曲勾臉的飛白筆觸,讓機械裝甲表面殘留著手工時代的溫度記憶。這種融合本質上是色彩能量的轉化實驗。當西河戲用于鎮魂儀式的濃烈原色被注入賽博空間的數據洪流,傳統色彩的隱性力量便轉化為抵御信息異化的精神抗體,在視覺層面重構數字原住民的文化根系。
3 西河戲臉譜色彩運用中的挑戰
3.1文化語境的跨界轉換困難
西河戲臉譜色彩的本質是封閉的地域文化語法,其象征邏輯深植于贛北的民間信仰與倫理體系。當這些傳統色譜被移植至現代漫畫的開放性敘事空間時,往往遭遇編碼系統的斷連危機,同一色相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將催生完全相反的心理聯想。例如,在傳統西河戲中象征神靈庇佑的靛藍色紋樣,置于科幻漫畫中極易被誤讀為賽博格改造的冰冷標識;而用于刻畫忠義之士的赭紅色塊,卻因西方血族文化的全球傳播,被新生代讀者下意識歸類為吸血生物的標記。這種語義漂移消解了傳統色彩的文化重量,更反向侵蝕漫畫角色的內在一致性,當色彩符號喪失原初的精神錨點,角色的設計便淪為懸浮的圖像碎片。在架空世界觀構建中,臉譜色彩的深層次文化隱喻常被簡化為異域風情的視覺調料,導致傳統藝術基因與現代漫畫敘事呈現分層狀態,最終削弱作品的文化縱深感[4]。
3.2 視覺表現與設計風格的沖突
西河戲臉譜的高濃度象征美學,與當代漫畫趨向動態化、立體化的視覺潮流正形成劇烈碰撞。傳統臉譜追求的平面化色塊構成,在需要表現復雜光影的動畫風格中容易顯得生硬呆板;而其程式化的紋樣排布,又與追求有機形態的奇幻生物設計產生排斥反應。在機甲題材漫畫《超獸武裝》中,設計師試圖將臉譜的金色云紋移植到機械體表,卻發現固定化的裝飾節奏嚴重制約了科幻裝甲的流線感表達。而在動態表現維度,當漫畫分鏡需要展現角色情緒漸變時,臉譜色彩固有的定格式象征體系反而成為枷鎖,其通過固有色建立的性格標簽,難以適應需要微妙心理流轉的現代敘事節奏。這種沖突在跨媒介創作中更趨尖銳,三維動畫中擬真材質對傳統平涂色彩的吞噬,使西河戲臉譜淪為空有皮相的裝飾性貼圖,徹底丟失了手繪勾臉特有的精神強度[5]。
3.3受眾認知差異與文化隔閡
地域性色彩符號的傳播效能始終受制于文化共識的輻射半徑。當漫畫家在角色瞳孔中加入西河戲特有的“玄黃異色”設計時,本土觀眾能瞬間識別其中蘊含的“通靈者”身份暗示,但海外讀者只會將其視作普通的美瞳裝飾。這種認知斷層在全球化傳播中被放大:派遣神將的緋紅面紋可能被誤判為反派角色的暴虐標識;象征輪回轉世的青綠漸變色塊,在無相應文化儲備的觀眾眼中僅是抽象的色彩游戲。同時,當短視頻文化重塑視覺認知范式后,傳統臉譜色彩承載的倫理判斷與情感溫度,極易被解構為土味視覺奇觀,在快消式閱讀浪潮中,這些需要文化解碼的色彩信息往往淪為無效視覺噪聲,其既無法像日漫色指定體系般形成全球通用的情感觸發機制,又難以抵御商業漫畫流水線生產的安全色侵蝕,最終導致傳統色彩語言在當代敘事中陷入失語困局。
4西河戲臉譜色彩運用策略
4.1強化文化內涵的視覺傳達
要跨越文化語境的鴻溝,必須構建新的視覺翻譯系統,將傳統色彩符號的深層語義轉化為現代敘事語言。設計師需在保留核心象征的基礎上,對西河戲臉譜的色彩語法進行創造性轉碼。如藍色的神性隱喻可通過色彩聯動策略強化:在當代奇幻漫畫中,當角色施展靈力時,《哪吒2》中敖丙面部紋樣的藍色可同步轉化為場景中的法術,通過跨畫面的一致性渲染,實現文化隱喻的直觀傳遞 (圖3)。這種方法本質是建立動態符號系統,讓傳統色彩不單作為角色標簽,更成為敘事能量的可視化載體。其關鍵在于為每種文化色譜設計配套的視覺觸發機制一紅色忠勇之氣可外顯為護體光焰,黑色剛正特質可具象為武器上的玄鐵流光。通過這種具象且連貫的表現,原本孤立的色塊符號便能重新融入現代漫畫的語言網絡,在保留傳統精神內核的同時,獲得跨文化傳播的生命力。
4.2創新色彩融合與現代設計語言
解決傳統平面色彩與現代立體風格的沖突,需找到兩者之間的美學公約數。在保持西河戲高純度色塊沖擊力的前提下,可引入色彩分層技術,將臉譜基色作為視覺錨點固定于角色面部,疊加半透明材質層模擬現代光影效果。如在蒸汽朋克題材中,金色臉譜紋路可轉化為齒輪結構的投影,通過金屬折射使平面紋樣產生機械運轉的動態幻視。同時,突破靜態色塊思維,為傳統色譜注入動態生長性,當暴怒情緒升級時,赭紅色斑可由面頰向肢體蔓延,仿若巖漿在皮膚下流動。這種設計不僅保留了傳統色彩的象征本質,還通過賦予其物理運動邏輯,自然契合現代漫畫的動態敘事節奏。對于機甲或異星生物等特殊載體,可將程式紋樣分解重組為能量流線,讓文化符號隨角色動作產生粒子瓦解與重構的視覺效果,實現傳統基因與現代美學的共生。
4.3 促進受眾跨文化認知的設計方法
破解認知隔閔的關鍵在于創造漸進式解碼路徑,可將西河戲色彩體系拆解為可被分步理解的視覺模塊。在奇幻校園漫畫中,玄黃異色瞳孔先以普通美瞳形式出現,隨著劇情推進,特定場景會激活其傳統文化屬性,月光下瞳孔紋路自動重組為戲曲臉譜造型,同時畫面出現傳統剪紙風格的意象閃回,通過這種敘事驅動的符號激活機制,異文化觀眾得以在沉浸體驗中逐步建立色彩認知。另外,可以構建色彩記憶鏈,讓關鍵色譜伴隨核心劇情反復出現并強化語義,如象征輪回的青綠色調,首次出現時僅作為背景暗示,經歷角色轉世重生后,再將其明確作為靈魂波動的可視化使用。這種遞進式鋪陳既避免文化符號的突兀植入,又通過情感共鳴悄然完成傳統色彩的當代價值重鑄,最終在受眾潛意識中培育出新的審美共識。
5結語
本文明確了西河戲臉譜色彩在現代漫畫轉譯中面臨的文化語義斷裂、美學沖突與認知隔閡三重困境,揭示了傳統藝術基因與當代視覺體系間的深層適配難題。因此,色彩的當代活化應構建系統性的轉譯框架,通過建立動態符號系統貫通文化語境,借助分層技術調和平面美學與立體表達,依托循序漸進的敘事策略重構受眾認知邏輯。打破表層符號移植的思維定式,從色彩象征的精神原型中提煉跨時空通約的視覺共識,既保留戲曲藝術的情感內核,又賦予其契合現代審美經驗的表達形態,為西河戲注入當代敘事活力,更可為傳統藝術資源的創造性轉化開辟可持續路徑。
6參考文獻
[1]張澤宇.色彩在漫畫作品中的情感表意功能分析[J].參花,2024(36):56-58.
[2]王煒,吳梓蕓.基于人工智能的卡通角色色彩個性化定制研究[].色彩,2024(12):41-43.
[3]朱軒櫻.色彩在動漫角色服飾塑造中的應用[].染整技術,2024,46(11):51-53.
[4]馬艷.基于京劇臉譜色彩語義的表情包設計研究[].色彩,2024(8):61-63.
[5]黃文婷.色彩構成中的動漫形象[J].云端,2024(27):35-37.


